传记

传记

《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作者:司马迁

文体:传记

成书年代:西汉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二十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后又随汉武帝巡狩封禅,又游历了很多地方。这些经历都为司马迁日后写作《史记》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在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的时候接替其父太史令之职。《史记》是司马迁在四十二岁那年开始写作的。在他四十七岁的时候,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西汉将军李陵辩解,获罪施以宫刑并被投入监狱,三年后才得出狱。出狱后的司马迁继续从事写作。在他五十五岁(公元前93年)的时候,《史记》已基本完成。历史上对司马迁所作的最后的记载,就是他五十五岁时所写的《报任安书》。

在文学成就方面,司马迁除了著述《史记》外,还有《汉书·艺文志》尚录其赋8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1篇,这是他晚年的作品。另外,司马迁还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倡议并主持制定了著名的《太初历》,也就是今天还在通行着的夏历。他不但在《史记》许多纪、表、传中记载了许多天文资料,而且还写了《历书》和《天官书》这两篇专论天文学问题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开创了我国史书系统记述天文学资料的优良传统,从而使我国历代天文学的丰富史料得以流传至今。

司马迁

二、作品档案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到东汉时开始称《史记》。书中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及帝王将相、儒林游侠的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定天下,经过七十多年的休生养息,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繁荣,国家政权稳固,统一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学术由争鸣走向综合,形成了空前兴盛的局面。

早在司马迁之前,相继产生以年代为纲的编年史如《春秋》《左传》,以地域为限的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以世系为主的通史如《世本》,还有以文告档案形式保存下来的政治史如《尚书》,以专著面貌流传于世的典制史《三礼》等文学著作,更出现了如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等才华横溢、充满激情的文学家。他们辞藻华丽的文章形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称之为赋的文体。在汉武帝的时候,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文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机构——乐府。这个机构搜集了全国各地大量的民歌,并进行修改和配乐,使之在宫廷和民间广为传唱。总之,在汉代,我国的科学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社会生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期。史学家们把这一时期和盛唐时期的文明并称为汉唐文明。而《史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封面书影

三、内容概要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为起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项羽本纪

项羽本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县)人。他的四叔父名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樊国名将项燕。项羽年少时,学文字,为文吏,不成;改学剑术,为武吏,又不成。项梁十分恼火,项羽却回答说:“文字不过记记姓名而已,剑术不过能敌一个人,都不值得学习。我想学习能与万人争斗的东西。”项梁认为侄儿说的有道理,便教授他兵法。项羽对学兵法十分喜欢,但只略知兵法的皮毛,就不肯钻研到底了。

秦始皇出游会稽,渡过浙江时,项梁和项羽都去观看。项羽看见秦始皇的仪仗队伍那样威严盛大,说道:“他!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惊恐得连忙掩住他的嘴巴,警告说:“不要胡说!可要灭族啊!”但是,项梁从此非常赏识他。项羽身长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铁鼎,才气超过常人,吴中的弟子,都畏惧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10),陈胜、吴广等九百人在安徽大泽乡起义。会稽大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都起兵反秦,这也是上天要秦亡的时候了。我曾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因此我要先起兵,封你和桓楚为将。”当时,桓楚正在逃亡途中。项梁假装知道桓楚的行踪,向殷通请求召来项羽,让他去请桓楚。殷通表示同意。项梁于是呼唤项羽进入厅堂。不一会儿,项梁向项羽使眼色,暗示他杀掉殷通,项羽心领神会,拔剑斩下了殷通的脑袋。项羽手持殷通血淋淋的人头,身上佩戴郡守的印绶。郡守部下大惊,一时大乱。项羽趁乱杀死了近百人,郡守府中人都惊惧畏服,趴在地上,不敢乱动。项梁便召来过去所知道的地方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要起大事除暴的道理。众人都举手赞成,于是起吴地之壮丁,共得精兵八千人。项梁自立为会稽太守,项羽为副将,负责安抚所属各县民众。

广陵人召平,此时奉陈胜之命攻打广陵,但没能攻下。一天,听说陈胜已经被秦军打败,召平于是渡过长江,假传陈王的命令,拜项梁为楚国上柱国,要他发兵西进,攻击暴秦。项梁便率八千精兵渡江向西进攻。听说陈婴已经攻下东阳,项梁便派使者和陈婴联络,想与他合兵一起向西攻秦。陈婴不敢称王,说自己能力不够,带领几千东阳子弟归附项梁。项梁带兵渡过了淮水,黥布、蒲将军也带兵来归于项梁麾下。项梁此时共有六七万人,驻军在下邳。

秦嘉这时候已立景驹为楚王,驻军在彭城以东,想阻止项梁西进。项梁便进兵攻击秦嘉,战斗了一天,秦嘉战死,部下缴械投降了项梁。景驹慌忙逃走,死在梁地。项梁收并了秦嘉的兵卒后,驻军在胡陵,打算引兵西进。秦将章邯率部来到栗县,项梁派遣别将余樊君、朱鸡石二人上前迎战,余樊君战死,朱鸡石大败,逃回胡陵。项梁于是引兵入薛,杀了朱鸡石。项梁曾经派项羽另带一支部队去进攻襄城,攻克后,项羽把守城的军民全部活埋,并回报项梁作战成功。项梁听说陈胜已死,便召集所有分据各处的将领在薛聚会,共商大事,这时沛公刘邦也已在沛县起事,听说项梁在薛,就领兵与项梁会合。

居剿有个七十岁的老人名叫范增,平时在家爱好研究奇谋巧计。他来到薛地游说项梁。希望他立楚国公室的后代为王,以号令民众,兴复楚国。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找到楚怀王的孙子心,立心为楚怀王,以顺应民众的愿望。接着,项梁任命陈婴为楚的上柱国,封地五县,并由他辅助怀王心在盱台建都。项梁自称武信君。

部队休息几个月后,项梁带兵进攻元父,和齐国的田荣、司马龙且二人所领的兵合救东阿,破秦军于东阿。不久,项梁向西进攻,接连攻下城阳、濮阳、定陶、外黄等城池,皆大败秦军,杀了秦将子由。取得一连串胜利后,项梁不禁飘飘然起来,更加轻视秦军。宋义劝他要保持警惕,“多留意”。但项梁不肯听从,相反安排宋义出使齐国。果然,秦军大举增援章邯,进击楚兵,大破楚兵于定陶,项梁战死,刘邦、项羽被迫撤离外黄,转攻陈留。陈留有秦兵坚守,无法攻下,于是他们和吕臣一道领兵东归。吕臣军驻彭城东,项羽军驻彭城西,沛公刘邦军驻砀县。

章邯打败项梁后,认为楚兵不强,不足为患。一日引兵渡过黄河向北,进攻赵国,大破赵兵。这时候赵歇为赵王,陈余为赵大将,张耳为赵相国,都退入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闲领兵围住巨鹿,自己驻军在巨鹿之南,修筑通道,运输粮草。

陈余为赵将,率几万兵马驻守在巨鹿之北,时称“河北之军”。楚军大败于定陶,怀王心十分恐惧,召曾是楚国令尹的宋义来议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并封范增为末将,出兵救赵。其他所有副将都听宋义指挥。然而,宋义号为卿子将军,只会纸上谈兵。他在战争中胆小怯懦,畏敌如虎,置危在旦夕的巨鹿城于不顾,而终日饮酒作乐,使反秦斗争陷入了僵局。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当机立断,以宋义和齐国密谋反楚为名,杀死宋义。楚怀王听到这个清息后,便拜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于水深火热之中。项羽接过军队指挥棒之后,马上率领部队出发。他首先派大将英布等人领兵两万渡过漳河,直奔巨鹿,自己督军随后跟进。渡过漳河后,项羽突然下令,将所有的船只全部打沉,把所有的锅碗全部砸碎,把所有的营房全部烧掉,每个士兵只能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此战不胜即死的决心。

残酷的短兵相接开始了。楚军因为没有退路,个个豁出性命勇猛作战。一时间杀喊声震得地动山摇。楚军和秦军先后进行了五次大决战,最后以楚军胜利告终。在这场战斗中,秦将王离被俘、苏角被杀、涉闲自尽,主帅章邯率领的部队也溃不成军,惨不忍睹。

当楚军和秦军交锋时,前来增援的齐、燕、赵等诸侯国军队只敢躲在高高的壁垒上,“隔岸观虎斗”。楚国将士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及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令这些援兵异常惊惧。战争的硝烟散去后,身为上将的项羽,稳坐中军帐,召集各路诸侯将领大开庆功宴会,这些将领才踏入营门,双腿便跪倒在地,匍匐着前行,不敢抬头仰视项羽。

巨鹿之战,使项羽名声大震,从此他成为秦末起义军中的英雄和领袖,所有诸侯国军队均服从他的调令和指挥。

项羽曾和刘邦约定,谁的军队最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天下的皇帝。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胜秦军主力,乘胜而进逼咸阳。就在咸阳翘首可望之时,遭到了把守函谷关的秦兵强烈的抵抗。刘邦却趁他们交战正酣的时候,偷偷进入了咸阳。当项羽听到刘邦攻占咸阳的消息后怒从心起,命令当阳君英布拼死拿下函谷关。范增建议项羽,快速向西进兵,去消灭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军中张良等谋士私交很深,他为了能让张良免遭此劫难,连夜快马直奔刘邦军中找到张良。一见面,项伯就要求张良跟随他快离开汉军大营。但是张良不愿离开刘邦,他把这一紧急情况马上秉报给了刘邦。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刘邦虽惊不慌。他巧妙地利用了项伯,使项羽相信了刘邦的“忠诚”,改变了消灭刘邦的计划。

刘邦带领百余随从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义释前嫌,当即留沛公一同饮酒。范增屡次使眼色示意项羽杀沛公,又举所佩带的玉块,作杀状以示意项羽。但项羽没有任何反应。

范增看情形不对,起来走出,召来项庄,让他借舞剑助酒兴的时候寻机刺杀刘邦。张良看到形势万分紧急就召来了樊哙,他对樊哙说:“项庄正在里边舞剑,他的用意是要借机行刺沛公,现在情况万分紧急。”樊哙说:“这还了得,我进去和沛公同生共死。”说完樊哙就闯进大厅之中,为刘邦解了围。刘邦假借上厕所之名逃回军营。

鸿门宴之后,项羽带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开进咸阳,杀死已经举手投降的秦王子婴,对前秦官吏大肆捕杀,纵容士兵掳掠金银美女,并点起一把大火,焚烧了耗尽秦室半壁江山才建筑起来的阿房宫,这把火燃烧三个月后才逐渐熄灭。项羽这一系列失去理性的动作,使他原本在关中百姓心目中树起的美好形象彻底抹杀了。人们对他大失所望。

公元前206年,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又自作主张地分封诸侯王。其中,他晋封刘邦为汉王,自己号称西楚霸王。对其他的诸侯仅凭个人好恶,随便给他们一个空头衔了事。这种不公不平的分封法,令许多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相继起兵反对他。早就有一统天下,收拾旧河山之野心的刘邦趁机率兵进入关中,并联合诸侯王向项羽发起挑衅,楚汉战争之烽烟已经点燃。

在开始的几场战斗中,项羽凭借精兵强将,以及惯称的勇猛善战,打得刘邦头破血流,节节败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发展,项羽在政治、军事上的致命弱点日益暴露出来。刘邦正是抓住项羽的弱点,并充分加以利用,重拳出击,将他打倒在地。

公元前202年,刘邦和各路诸侯军将项羽死死围困在安徽灵璧的垓下。时值严寒腊月,楚军人少粮尽,陷入绝境之中。在一个昏暗的夜晚,项羽坐在营帐之中,望着一片死寂的军营,双眉紧锁,心情沉重,美人虞姬在旁边小心翼翼地服侍着。午夜时分,天空刮起了西风,这时,从四面八方传来阵阵楚歌。凄婉的歌声,伴随着呼啸的寒风,在午夜听来,令人心碎。项羽听着这越来越响的歌声,不禁为之一愣,他赶忙起身,和虞姬一道走出帐外仔细聆听。此时,营地中的士兵也正聚精会神地倾听,大家脸上都露出惊慌失措的神情。项羽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在刘邦军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难道我们楚国已完全被刘邦占领了?

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预感到覆灭的命运之神在向他频频招手。他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沮丧地返回营帐,和身边的虞姬借酒浇愁。无奈,借酒浇愁愁更愁。在酒精的刺激下,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唱罢,曾经驰骋疆场,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流下了悲凉的泪水。虞姬早已经哭成了泪人儿,周围的士兵也都失声痛哭起来。趁项羽不注意,虞姬取出宝剑自杀了。

料理完虞姬的后事,项羽随即跨上乌骓马,率领八百余骑兵,在十万汉军的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当趁黑走到阴陵,他们迷失了方向,沿原路返回时,项羽身边只剩下二百八十人。这时,汉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风尘滚滚地追来,项羽率兵向东退到乌江。前有滔滔江水阻挡,后有大批追兵拦截,项羽知道无法逃脱,自刎而死,年仅三十二岁。项羽死后,汉王刘邦用鲁公礼仪将他埋葬在谷城。

四、主要人物形象

项籍

(前232—前202)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刘邦

汉高祖,字季,沛(今江苏)人,为人大度。生于公元前256年。少年时期就有很大志向,不爱劳动,曾做过泗水亭长的小官。当年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会稽那壮观场面的时候,也很有感慨,他说:“男人就应该像秦始皇这样活着。”陈胜吴广起义时,刘邦积极响应,夺取占领沛县之后被立为沛公,收沛子弟得3000人。公元前202年,大败项羽之后建立了汉朝,成为汉朝的第一位皇帝,定都长安。在位时,继承秦朝的统治制度,先后诛灭韩信等异姓诸王,并将六国旧贵族迁到关中,以利于控制,在政治上实行重农抑商、与民休息的政策。于公元前195年去世,享年62岁。

项伯

项羽的叔父,和刘邦的谋土张良是好友。因他多次帮助刘邦,刘邦对其非常感激。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封他为侯爵,并赐他刘姓。

张良

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汉高祖刘邦重要谋士大臣,和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89年。张良的五代祖先都被韩国君主拜为相国。韩国被秦消灭后,张良散尽家中所有财产,招募刺客暗杀秦始皇,未果,于是隐姓埋名,流落到下邳。刘邦举事后,他跟随起义。正是采纳张良的计谋,刘邦一路瓦解秦军,先于项羽占领咸阳城。进城后,刘邦只顾贪图享乐,沉迷酒色,大将樊哙劝之不听。张良进言道:“大王刚刚进入咸阳,便只图安乐,这正是助纣为虐。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采纳樊哙的建议。”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劝告,移军霸上。楚汉争战中,张良对立六国后之举投了反对票。刘邦背运,在战场上总是扮演败军之将的角色,多次依赖张良的计策而转危为安。汉朝建立后,封为留侯。传说他晚年激流勇退,随世外高人赤松子云游天下。

萧何

汉初三杰之一,丞相。曾经在沛地(今江苏)当过小官吏,与刘邦是君子之交。自从刘邦起义开始,萧何即一直追随左右。刘邦先于项羽进驻咸阳后,手下将领纷纷争夺府库中的金银财物,惟萧何置这些身外之物于不顾,独自收藏秦朝的文书档案。和项羽争夺天下时,刘邦因为掌握有秦王的图书,所以对天下要塞,人口数量,强弱之处,民间疾苦了如指掌,从而获得关中百姓的拥戴。刘邦刚被封为汉中王,就马上拜萧何为丞相。韩信刚投奔刘邦时,未能引起刘邦的重视,连夜逃走,萧何了解到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骑快马将他追回,向刘邦极力推荐他。后来,韩信被拜为大将军。楚汉相争时,刘邦前线连连失利,多亏萧何在后方保证粮草及时供给,才使得汉军一一转危为安。汉朝定鼎江山后,萧何又帮助吕雉用计杀了韩信。真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汉初将相中,萧何功劳最大,制定《九章律》等制度。萧何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93年,谥号“文终侯”。

韩信

秦末汉初卓越的军事天才,大将,汉初三杰之一。生年不详,江苏淮阴人,是布衣百姓,家境贫寒,身材魁梧,相貌伟岸,经常潜心研读古代兵书,身佩长剑,一心想成为叱咤风云的天骄将领。曾一度流落在淮阴市井中,被人羞辱。后得萧何的赏识,被刘邦封为大将,总领三军,汉军上下震惊。在战场上,韩信以屡出奇计制胜,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对异姓诸王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逐一消灭之,韩信最终也没能逃脱悲剧性的结局。公元前197年,刘邦率军平叛远征,吕后和萧何等合谋以谋反之罪杀害了韩信。一代天骄,千古奇才,被后人喻为“兵仙”的韩信,悲惨地结束了生命。

秦始皇

姓嬴,名政,庄襄王之子,生于公元前259年,秦王朝开国之君。因出生在赵国,故一名赵政。嬴政登基时,年仅13岁,国家机器实际在吕不韦、太后和宦官谬毐等人手中操纵着,他只不过是个傀儡小皇帝。长到21岁时,嬴政羽翼终于丰满,杀谬毐,逼吕不韦自杀。之后对朝纲朝政大刀阔斧地改革,任用李斯为丞相,辅佐国家大事;拜封王翦为大将,掌管军队兵权,经过10年艰苦的兼并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楚、燕、齐、韩、魏、赵六国,结束了多年群雄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这对推动我国历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统一全国后,将国家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又设县;在全国统一法律、文字和度量衡。自称始皇帝,集中央大权于一身,接着又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定北越,设置四个州郡。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从多方面发展封建专制主义,焚书坑儒,推行苛捐杂税。凡此种种,不但激化了阶级矛盾,同时也加速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李广

汉朝的著名将领,被人们誉为“飞将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生年不详。秦将李信,是李广的先祖。李家是习武世家,李广生得身材高大,虎背熊腰,一副凛凛武将之貌,又天生的长臂善射,成为一绝。景帝时,李广任骑郎将、上谷太守、上郡太守,一生和匈奴交战七十多次,屡战屡胜,使得匈奴不敢再犯汉朝边境。武帝时,封骁骑将军、右北平太守,守卫边疆,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

公元前119年,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他不顾年老,自愿请求卫青准许自己作先锋,与匈奴首领决一死战,了却毕生心愿。卫青于是派李广从东路侧翼进攻。结果李广的军队在塞外荒漠走东翼偏道,又失去向导,迷了路,未能及时赶到约定地点,让单于逃脱了。大军扎营后,卫青派人询问李广迷路的情况,李广不愿接受盘问审讯,引刀自刎。一代将星就这样陨落了。

五、精彩文段推荐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六、文学成就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它忠于历史,在“实录”的基础上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历史家的科学精神,又有文学者的惨淡经营。这是《史记》的一个重要特点。选材,是司马迁描写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材料详细描述,其他则舍弃或一笔带过。

《史记》还通过笔墨经济的故事化手法来描写人物。这种故事化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感染力,避免了平板的叙述。

《史记》语言明白流畅、简洁精练。其最大特色是善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表现人物的性格。《史记》语句多变,非常丰富,并常常引用民谣、谚语,善用重复字句,以增强气势。而《史记》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使人物性格突出,收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高祖本纪》带有“三统循环论”的色彩,以为“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灵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

七、名家点评

恨为弄臣,寄心楮黑,感身世之戮辱,传畴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茫茫禹迹溯龙门,耕牧河山汉史村。百世奇文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绘心历历英雄谱,奋笔诤诤血泪魂。岂道名山事业重,是非终峙后贤论。

——季镇淮《题〈司马迁〉》

《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汇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

《汉书》与《史记》并称古代传记文学双璧

作者:班固

文体:传记

成书年代:东汉

一、作者介绍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班固无罪开释,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二千石,后转迁为郎。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又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兵伐匈奴,班固随其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事,大破匈奴,勒石燕然山的铭文,即出自班固手笔。

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洛阳令种竞被班固的家奴醉骂,怀恨未忘。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竞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尚未完毕,班昭便卒。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时期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二、作品档案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彪鉴于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止于武帝太初时间,太初以后便阙而不录。后扬雄、刘歆等虽为缀续,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继《史记》,班彪乃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同时班固以班彪所续前史未详,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

班固亦有歌颂汉朝功德之意。《汉书叙传》中,班固曾述其撰书之旨谓:“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知班固撰《汉书》以颂汉朝之功德。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注疏《汉书》者主要有唐朝的颜师古(注)、清朝的王先谦(补注)。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有史料价值。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史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班马并称,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

《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汉书》封面书影

三、内容概要

《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共八十余万言。

到了唐代,颜师古认为《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

《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的沿革。

《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

《汉书》中的“列传”共七十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同时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乱臣贼子《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霍光传》写霍光靠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的提携,从一个小县吏的儿子平步青云,得到汉武帝亲信,受遗诏,辅少主,在皇亲国戚的争斗中,变成权倾一时,威震人主,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人的实力人物,前后秉政二十年。班固一方面表彰霍光“资性端正”,一方面又写霍光为了巩固权力,不顾颠倒辈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汉宣帝的皇后,并掩盖了妻子串通御医毒死宣帝原配许皇后的罪行。这件事,后来成为霍氏宗族由盛极而被诛的伏线。这在封建皇朝的“外戚”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苏武传

苏武原为汉武帝时掌管马厩的官员。当时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很频繁,相互之间发生了很多次扣留使者的事情。匈奴的且鞮侯单于刚刚即位的时候,害怕汉朝攻击他,便把扣留在匈奴的汉朝使臣路充国等人都放了回去,并带话回来说:“汉朝的天子是我的长辈,我应该表达敬意。”汉武帝对匈奴单于的这种做法很高兴,为表示对这种友好态度的赞赏和回应,武帝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把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送回去,并携带重礼,赠给单于。随同苏武同去的还有副使中郎将张胜和兼吏常惠及一百多个士兵。他们一行人到了匈奴之后,就把准备好的贵重丰厚的礼品赠给了单于。汉朝万万没有想到,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使匈奴产生罢战友好的愿望,反而助长了他的骄气。

正在苏武一行人准备回国的时候,以前投降匈奴的汉将虞常来见张胜。虞常原来在汉朝的时候和张胜是好朋友。他对张胜说,他和过去一起投降匈奴的那些人准备在匈奴内部谋反,汉朝天子最恨的是率军投降匈奴的原汉朝将领卫律,希望能够因为杀了卫律而得到汉朝的奖赏。张胜答应了虞常并且给了他一些财物。一个多月之后,匈奴单于出去打猎,宫中只留下了匈奴的王后和她的几个孩子;虞常他们聚集了七十多人准备在这个时候发难。但在半夜的时候,虞常内部有一个人偷偷在半夜逃跑了,把他们要谋反的事告诉了匈奴的王后,于是单于的子弟和发难者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虞常在战斗中被活捉。

张胜知道虞常被捉之后,怕虞常把自己吐露出来,就将这件事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肯定要牵连到我们,与其等到被侮辱之后再死,还不如现在死了,反而能够维护汉朝的尊严。”当时苏武就想自尽,在张胜和常惠的劝阻之下,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在严刑逼供下,虞常果然把张胜招了出来。单于非常气愤,便召集匈奴贵族开会,商讨处理汉朝使臣的事宜。一个叫左伊秋訾的贵族提议,最好的办法是能够让汉朝使臣投降匈奴。单于听取了他的意见之后,便让卫律召见苏武,苏武向常惠等人说:“如果屈自己的节操,辱国家的使命,即便是活着回到汉朝,又有什么脸见人!”于是拔刀自刎,卫律急忙上前抱住了苏武并派快马请来医生为苏武疗伤。单于佩服苏武的气节,每天早晚两次派人来问候苏武。等苏武伤好之后,单于就想办法让苏武归降匈奴,但他什么办法都使用过了,苏武面对富贵荣华依然毫不动心。单于更加佩服苏武,就更想让苏武归降。他们把苏武软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一点吃的东西。后来又把苏武迁到遥远的北海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在那里放羊。苏武到了北海之后,没有吃的东西,便挖野鼠洞里储存的植物种子吃。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都始终没有丢掉自己的气节。

汉昭帝即位之后,匈奴和汉朝和好了。汉朝要求放苏武等人回来,匈奴在无奈之下,只得放回苏武。匈奴扣留了苏武十九年,当他回来的时候,胡子和头发全都变白了。

陈万年传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地(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他是汉景帝时的重臣,与车千秋、公孙贺、杨敞等人共同主政,权倾朝野上下。

少年时,陈万年十分重视名声,梦想着能通过当时的推荐制度当官发财。景帝五年,陈万年被人推荐,当上了沛郡相地的县令,几年后,又迁升为广陵(今安徽一带)太守。

凭着先天的当官才能,陈万年看到汉室朝廷里许多外戚干涉朝政,发现如果日后和外戚交好,对自己有益而无害。于是就大量购买金银珍宝,亲自送到乐陵侯府,以博史高的欢心,希望史高能在景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为日后升大官发大财铺平道路。

丙吉在景帝时,一直担任丞相一职,老来得了严重的痔疮病,陈万年经常向他贡献些名贵药材以滋补身体。有一次,他在丙吉的家臣面前连连声称,希望丞相早日恢复身体健康,要么,让他来代替丞相长痔疮。当家臣将这番话一字不落地禀告丙吉时,老丞相十分激动,认为陈万年这个人真好。尽管陈万年希望自己代丞相长痔疮,希望丞相身体早日康复,但还是没有将丙吉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丙吉弥留之际,景帝趴在耳边询问谁能接替他的位置时,丙吉吐出了三个字:“陈万年。”就这样,陈万年当上了心仪已久的丞相,另外,还兼任御史大夫。他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陈万年有一个儿子,叫陈咸,字子康,为人爽快直率,不喜欢巴结权贵,曾多次在朝廷上讽谏朝廷中的一些权臣。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深得汉景帝的赏识,他封陈咸为左曹官,专门监督、审查、管理贪官污吏。

晚年,陈万年也得了重病,在病床前,他谆谆教导儿子为官之道,半夜过后,陈咸听着听着,竟歪在椅子上打起了呼噜,陈万年发现后,火冒三丈,大声斥骂道:“孺子不可教矣,孺子不可教矣。”

陈咸吓醒后,慌忙跪倒在父亲的床前,磕头认错后说:“父亲,你所教的我早就背熟了:要结交好权贵,不要过分谴责别人;许多事情能推就推,不能推也要适可而止;不要锋芒太露,以免惹来横祸……这些孩儿早就熟背在心了。”陈万年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终于在叹息和遗憾声中离开了人世。

四、主要人物形象

苏武

字子卿。西汉杜陵人。凭借当官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就在朝中作了侍卫官,后来又被提升为管理马厩的官员。公元前100年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遭匈奴扣留十九年。被扣留期间,苏武坚贞不屈,临危不惧,高官厚禄不为所动。他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誓死不向匈奴投降。匈奴软硬兼施都难以动摇苏武的爱国之心,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被押解到了杳无人烟的北海去放羊。在那里他受尽了磨难,历尽了千辛万苦,汉昭帝即位之后终于回到了汉朝。苏武以坚持民族气节而名垂后世。

张胜

苏武出使匈奴时的副将,和投降匈奴的汉将虞常是好朋友。出使匈奴期间,与虞常密谋在匈奴内部谋反。虞常谋反失败被捉后,把他招供出来,并且连累了苏武。

虞常

原为汉朝将领卫律属下的战将。在一次与匈奴的战斗中,随同卫律投降了匈奴。苏武、张胜出使匈奴之时,准备率领一同投降匈奴的七十多人,在匈奴内部策划谋反,设计杀死汉天子最痛恨的,在战争中率部投降的卫律,并向张胜请求希望能够因此得到汉朝的奖赏。张胜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苏武,私自做主答应了虞常的请求,还赠给了虞常一些财物。就在虞常趁匈奴单于出去游猎之机准备起兵发难时,因走漏了风声计划而告失败。在审讯中,他招出了和张胜的关系及张胜赠给他财物资助他谋反的事。就这样,所有的汉朝使臣受到了牵连,被全部扣留在匈奴。

朱买臣

字翁子,吴地(今江苏一带)人,西汉鼎盛时期较为出名的文官之一,与当时的东方朔、枚皋、严助、司马相如等人齐名。八岁丧父,十五岁丧母,没有兄弟姐妹,家境贫寒。但朱买臣却十分喜欢诵读诗书。其妻蔡姬不堪其苦,便离家出走。朱买臣因为同乡严助的推荐,面见汉武帝时,谈起《诗经》《楚辞》出口成章,信手拈来。武帝龙颜大悦,授他为中大夫。一年多后,与纵横大将军韩说带兵攻打东越国,大获全胜,被提升为主爵都尉,掌管守卫京都长安六十万的大军。爵位列于九卿之中,显贵一时。几年后,因被人诬告谋反,遭免职。后又提升为丞相,权倾朝野。由于参与陷害御史大夫张汤案,武帝恐怕长此下去朱买臣会对自己的统治不利,找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杀了。

五、精彩文段推荐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苏武传》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呕歌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与之。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拜买臣会稽太守。买臣遂乘传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朱买臣传》

六、文学成就

《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沿袭。自秦汉以来,均为君主本位政体,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则合乎作者的心理,因为前朝已灭亡,评述前朝政事,危疑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历朝官修“正史”均以断代为史。

《汉书》继承了纪传体优点,此后正史均沿用纪传体的体例。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它既能扼要列举历史发展的大概,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史事。既便于查看个别人物活动的情况,又能顾及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优点极多,这使纪传体能为后世史家所采用。

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的非常准确。《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他对某些材料的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书中一以贯之。例如,凡是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

总之,《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原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与《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使其与《史记》一起成为传记文学的双璧。

七、名家点评

有如此下酒物(《汉书》),一斗不足多也。

——苏舜钦

《后汉书》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编撰:范晔

文体:传记

成书年代:南朝宋

一、作者介绍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二、作品档案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这是继班固《汉书》之后的我国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记叙了自汉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政权,改年号为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整个东汉时期的历史,前后共196年。

在东汉时期,私家著述史书的人很多,范晔博采各家之长,著述传记九十篇,梁时,刘昭取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补入范晔所著之史书,北宋人将两书合刻为一本,名为“后汉书”。范哗根据东汉时期多出现太后听政的现象,特为皇后立纪,对部分列传也采取了相应归类的方法,创立了《党锢》《文苑》《独行》《列女》等类传。本书以文采著称于世,其中的序论和赞尤为突出,作者曾自诩为“奇作”,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而且文中收录了大量的东汉时的散文、辞赋、诗歌。作者在叙述史实时,继承和发扬了史家“寓论断于序事”的传统,有意识的反应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如通过李固、陈蕃的事迹,赞颂了爱国志士壮烈殉国的节操,推崇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无畏精神。对那些苟且偷安、只知道保自己乌纱帽的人提出了尖刻的指责,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作者还通过这部史学著作表现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宿命论思想进行了批判。

《后汉书》是一部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史学著作。在编写体裁和思想内容等方面,它与别的史书不同,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而且,它打破以往修史的局限,第一次在正史中开辟《列女传》篇目,从而奠定了妇女在史学中的崇高地位。

《后汉书》封面书影

三、内容概要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是范哗的传世著作,其中收录了许多政论和辞赋。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所撰,志部未完便遭杀害。

光武帝阴皇后传

光武帝刘秀的阴皇后,名阴丽华,南阳新野人。刘秀起义前在民间时,曾去过新野,听人说阴丽华长得美丽温柔,内心十分仰慕;后来他又去过长安,见到执金吾外出时,车骑随从威风凛凛,感叹地说:“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更始元年六月,他果然娶了时年十九岁的阴丽华做妻子。后来,刘秀被刘玄委任为司隶校尉,离开南阳去了洛阳,阴丽华留在新野。

刘秀做皇帝后,派人把阴丽华迎到京城,本想把她立为皇后。但阴丽华性情宽厚,不愿居皇后高位。刘秀在更始二年击败王朗时,娶丁真定女子郭圣通,这时已生子刘强。于是刘秀立郭圣通为皇后,刘强为皇太子,而阴丽华为贵人。建武四年,阴丽华生下刘庄,即后来的明帝。她既是刘秀的原配妻,刘秀对她的容貌德行又都满意,而对郭圣通的宠爱却日渐衰减,所以在建武十七年,他终于废郭后而立阴后;建武十九年六月,皇太子刘强改为东海王,刘庄被立为皇太子。阴丽华为人谦恭节俭,没有什么嗜好,也不喜欢嬉戏笑谑。她虽然从少女时期就享有美人儿的盛誉,德行却是仁孝而端正的。郭皇后被废后也并没有受什么委屈,以沛王太后的封号病死于建武二十八年。她死后,刘秀很怜念她,特地下诏让她的一个侄子娶清阳公主为妻。刘庄在位时期,阴氏、郭氏两家所享有的待遇,都是一样的。阴丽华在光武帝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公元64年逝世。

在历史上,著名的美人儿被引入宫廷,常常要招惹起纠葛与波澜。而刘秀与郭圣通、阴丽华三人之间,却能相处得如此和谐,是十分少见而难能可贵的。

王充传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曾到洛阳的太学求学,拜班彪为师;博览精通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学说,知识广泛。因家贫买不起书,经常到洛阳市场上的书店里去读,凡经他阅读的书籍,事后都能记忆甚至背诵。返回故乡后,他便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教授学生;虽然曾在郡里做过功曹,但因和上级的意向不合,多次发生争吵,很快便辞职不干了。王充擅长论说著述,分析问题精辟而有条理,著名的学术成果《论衡》,共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字。《论衡》初写成时,在中原地区并未引起重视。蔡邕入吴,才发现了这一重要著作,但也只是珍藏起来自己阅读,有时在谈话中加以引用。有人听到蔡邕得到了一部奇书,到他帷帐中的隐蔽处去搜寻,果然找到了,也就是王充的《论衡》,于是抱起几卷来转身就跑,蔡邕以后叮嘱说:“只许让你和我两个人读,不要再广为传播啦!”后来,王朗任会稽太守时,也得到了一部《论衡》。当他返回当时的京城许都时,许多人都说他学识才能大有进步,猜测他如果不是得遇了“异人”,便一定是阅读了“异书”。于是去问王朗,王朗这才说出是因为读了王充的《论衡》。从此以后,《论衡》便得到学术界的推崇而广泛流传于世了。

王充一度在刺史董勤的手下作过从事和治中,都是他自动离职不干的。同郡友人谢夷吾曾上书章帝刘垣推荐王充,说“充之天才,非学所加”,就是前代的孟轲、苟卿,近世的扬雄、刘向、司马迁,也都不一定能超过他。刘炬曾下专诏征召王充,王充因有病,没有应召前往;年近七十岁以后,写了《养性书》十六篇,于永元年间病逝。

四、主要人物形象

张衡

出身于官宦之家,少年时期就能写出很漂亮的文章。他曾到旧都洛阳一带去游览,随后又访问了洛阳的太学,精通“五经”“六艺”。他虽然才华出众,但他非常谦逊。由于他有良好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华,在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但没有去应荐。三公衙门又多次征招他去作属官,张衡也没有去。后来张衡针对朝中官吏穷奢极欲的生活,写了一篇《二京赋》,对官场恶劣的风气加以劝诫。当时的大将军邓骘看到了《二京赋》之后,对张衡非常赞赏,邀请他出来作官,张衡又婉言谢绝了。张衡对天文历法、机械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很有研究。汉安帝也十分器重他的才华,封他郎中之职,后又晋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专心研究天文历法,考察验证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造出了浑天仪,并写出了《灵宪》和《算罔论》。阳嘉元年,张衡又制作成功了风地动仪。

永和初年,张衡被调任河间相。张衡一到任便整顿法纪,扶正压邪,镇压奸党,在当地树立了相当高的威信。三年之后,张衡在河间与世长辞。时年六十二岁。

张衡

邓骘

东汉南阳人。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汉安帝的舅父。安帝即位以后,邓太后临政时,受封为大将军。当他看到张衡写的《二京赋》之后,对张衡的才华和政治见解都很赏识。曾邀张衡出任官职,但被张衡拒绝了。

班超

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是东汉儒学大师班彪的小儿子,《汉书》作者班固的胞弟,生于公元32年。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不拘小节,能言善辩,广泛涉猎群书。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随兄来到洛阳,为官府抄写文书挣钱供养母亲。后来,班超被任为兰台令史。公元73年,奉东都尉窦固讨伐匈奴,征班超同赴西域,在伊吾班超作战勇敢,杀死并俘虏了许多敌人。窦固认为班超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就派遣他和郭恂一起出使西域。从此,班超弃笔从戎,踏上了扬王朝声威,谋天下一统的艰辛而又充满传奇的道路。在鄯善(今新疆鄯善西南)国,班超以36人智歼匈奴使节;在于阗(今新疆和田县),争取于阗王,杀匈奴监国使者;又于次年解决了疏勒问题。与此同时,窦固等人依靠武力制服了车师,至此,与汉隔绝65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又被打通。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在东汉三个王朝任过职的班超,在西域先后度过了三十个惊心动魄的春秋,因年老思乡,于同年八月回到洛阳,又被提拔为射声校尉。可惜,由于积劳成疾,这年九月,班超因病逝世,享年71岁。

五、精彩篇章推荐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节选自《班超传》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节选自《张衡传》

六、文学成就

在文学价值方面,《后汉书》的“论”、“赞”是值得称道的。作者自认为是“精意深旨”,后人更推崇它有“奇情壮采”。

《后汉书》所传记的人物大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有一定的典型性。如:舍生取义的李膺、范滂,隐逸放达的严光、梁鸿,倜傥不羁的王符、仲长统,还有作威作福的外戚窦宪、梁翼,祸国殃民的宦官单超、张让,等等。

《后汉书》的类传前多有序,每个人物传记展开前多有提要,用语简洁、准确,这可以使读者先对所传记人物有一总体印象,起到未见其人、先会其神的先声夺人的效果。

《后汉书》还长于细节描写以刻画人物。例如,《严光传》描写刘秀称帝后,欲征召其昔日旧好严光入仕,然严光召至而不就。刘秀去看望他,他却躺着不起来,叫他,不应,当晚,二人同床共枕,严光竟又把脚压到刘秀的肚腹上。这些细节的描写,活画出了严光不拘礼仪的隐逸风度。

《后汉书》还常用侧面描写——或假借他人评说,或援引时人谚谣等以记传人物。如欲著郑玄的学问品德,便借助名流马融、何休的喟叹赞美;杜诗任南阳太守时,修水利,兴垦殖,著有政绩,时人比之于召信臣(西汉元帝时为南阳太守,有政绩),故南阳为之语赞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七、名家点评

范晔后汉,诚跨众氏。

——刘昭

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

——刘知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