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光远

《七彩云南行》出版,这是中光高级中学五年一个周期、第一个轮回的又一本体现学校在培育教师人文素养工作方面的实践作品,是教师“行万里路”的心路写照,作者不仅仅是教师,还包括学校所有的教辅职员。虽然文字内容还显得稚嫩粗浅,但它确实是每一位教师与员工发展进步的写照,人文素养不断修炼提升的体现。我想把这五年来学校在教师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实践作一简单的小结,作为《序》,以示今后的再努力。

中光高级中学是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试点校、上海市心理协会实验校、嘉定区办学先进单位和嘉定区优质、示范学校。近年来,学校秉承“教育现代化必须文化共融化、民族传承化、方法科学化、视野国际化”的现代教育思想,以“文化立校”为学校办学理念,以“自主发展、人文见长”为特色,以《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培养师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性研究》课题为平台,形成了新型的、开放的现代学校发展模式。

在提升教师人文素养、育德能力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从理论学习入手,以课程研究和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实现由传统说教向教育管理和生活体验相结合的转变;由师生被动接受学习向自觉提升的转变。因此,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都取得了可喜成绩,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我以为这与学校长期以来重视师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德育,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分不开。

一、构建教师人文素养培育背景

教师是科学文化的学习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履行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精神、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随着教育的改革,教育环境的改进,人们对教师,尤其对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质,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更高要求。因此,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中小学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需求来看,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是学校迫切重要的大事。它对创建和谐文明社会,提高民族素质和人的综合素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光高级中学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近70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一定的学校文化,也曾创造过辉煌的业绩,逐步确立起“以文立身、以文益智、以文孕美”的文化立校办学理念。学校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全面推进改革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随着教育经费的投入增长,硬件设施已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但环境再好,若没有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难于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师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教育、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师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特别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成为亟待提高的重要内容,它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学校在积极开展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中,大力加强师生人文素养培育,并将其作为创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同时也为实践“文化立校”办学理念,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与平台。

二、实践教师人文素养培育规划与保障

为尽快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学校在认真分析总结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需要,专门制定了《教师人文素养培养五年规划》,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实地考察、实践体验、文化熏陶和人文课题的专项研究,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职业追求,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将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转化为教书育人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和职业幸福指数。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保障,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将其列入常规工作和每年的实事工程,列入学校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此,学校还专门组织成立了师生人文素养培育领导小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从行政导向、组织机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乃至培训经费的投入等方面给予全面推进;由校务办和人力资源部负责规划的实施与督察,由师训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落实与管理考核;学校各行政部门通力协作,共同配合,全面开展好此项事关学校长远发展大计的战略决策。

三、开展教师人文素养培育策略与途径

1.营造人文培育环境,创建博物馆式校园

环境是重要的育人元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化和教育的功能。中光高级中学借助校舍改造,在净化、绿化、美化学校环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重点突出人文教育内容,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文明典范,营造优质的教育环境,使多元化在校园同存共融。通过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博物馆式校园文化环境,达到扩大师生的认知领域、提升师生认知水平的目的。

我们本着体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科技文化等教育内容来设计校园。中国文化与人文历史,民族文化与人文艺术,汽车文化与汽车革命,建筑文化与现代文明,文化共融与和谐人文等环境主题文化在校园中生成。以“石雕、砖雕、木雕、竹雕”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四雕”艺术品实物在校园里展现。青铜器、陶瓷、丝绸刺绣、天圆地方等中国文化元素都在校园中向学生进行着“树魂立根”的精神教育。根据校园每幢楼的育人功能,重点突出一个文化教育主题,让学校每一幢建筑,每一面墙,每一物品,都在无声地熏陶与净化学生的心灵,为师生创设一种浓郁的人文环境,丰富师生的文化积淀。

2.开展温馨班级建设,创设和谐校园氛围

每年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充分利用班徽、班歌和班级文明公约评选展示活动,开展“建设温馨班级,营造和谐校园”的主题教育,师生团队通过“温馨班级建设”方案的设计互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对班级和老师的热爱之情,也促进了教师进一步反思教育行为,更多了解学生鲜活的思想与心灵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也赢得了社区、家庭的理解与配合。这期间,我们不仅看到了教师与学生间和睦关爱,更感受到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真诚相处。

“温馨班级建设”旨在创建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师间、学生间、师生间的和谐凝聚力,从而增进师生的教学相长。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深入开展学生论坛、班主任论坛和教师论坛,组建青年教师教育发展联合会。由学生宣讲身边的好老师,由老师为各类学生颁奖表彰,不断创建浓郁的人文环境,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班级各类文化活动、学习竞赛、师生友谊赛,不仅开拓了视野,互通有无,互助合作,还增强了自信心,增进了团队合作精神。教师的各类论坛、岗位教学比武以及人文专题讲座,既交流了教育教学经验,分享了工作成果,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又促进了教师在博采众长、不断反思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育德能力,最终形成全校学先进、争进步的进取氛围。

3.内化优秀文化成果,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开卷有益,努力构建和浓郁学习氛围。购书,发书,推荐新书,读书节,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是人文素养培育的系列活动之一。教师在读书中启发教育智慧,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在实践中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将教师一篇篇融入教育感悟、教学智慧的体会和文化实践考察文章汇编成册,逐一出版发行,让教师在循序渐进中获得体验,感受成功,收获成果。

走进高雅艺术,提升艺术鉴赏力。学校将党建工作、工会活动、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师系列专题培训,人文素养专题讲座,欣赏经典剧作、名画;“曲阜孔庙”留下老师们研儒问学的身影,“苏州古迹”触发老师们对仕隐哲学的研究,“黄山之巅”使老师们发出江山多娇的感慨,“敦煌壁画”带给老师们议佛赏画的情趣,“高昌古城”引发老师们盛衰之理的深思……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开阔了教师的胸襟,拓展了教师认知领域和思维空间,更丰富了教师的文化内涵,课堂教学素材亦更为充实,职业幸福感也由此得到了增强。

组建教工文化社团,激发教师的高雅情趣。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和个人发展的趋向定位,引导教师组织成立文学文化类、艺术体育类、人文情趣类、鉴赏收藏类、个人志趣类,以及医学保健、航空航天、地质昆虫、生物工程等相关科技类在内的教师多种文化社团、志趣社或文化沙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培训活动,培养了教师特长,拓展了教师的文化链和专业面,促进了教师在团队活动中拥有专长、富有特长,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品位,以教师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

4.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寓人文培养于实践

学校的改革关键是课程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提出了“拓展课程,多元发展,丰富内涵”课程优化目标。我们组织教师研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校本课程,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与能力申请开设校本课程,为保障校本课程的科学有效,学校又建立起审核论证、考察评估、质量监督等保障机制。通过课程审核领导小组的可行性论证,提出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的意见建议,供教师修定完善,最后由学校终审通过后交付教师实施,再由教学业务部分实施过程质量的监督考核与评价。

这一平台旨在引导教师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又促进教师知识素养和个性风格的体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通过对文本材料的学习研究,进一步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对所教授的优秀文化成果的深入感知,又进一步形成具有教师个性特点的创新见地,在教学实践中推进教师人文素养的深层次提高。

5.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增进人文培育感染力

师生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是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载体,落实与推进人文素养课题的实践研究和培育规划的实施,同时它也是展示培育成果的平台。每年一届的各类文化节日大型活动精彩纷呈。

学校重点加强师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研究,让广大师生在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感恩节、狂欢节、体育节、教学节、班主任节等校园系列文化节活动中不断提高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引导广大师生走进高雅殿堂,深入高品位现代文化圈,欣赏高雅经典,体验高质量生活。教师的诗词诵读、歌舞表演、民族服饰秀、原创作品展,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与喝彩,提升了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认可度,更改进与提升了自身对所从事职业的光荣感、神圣感。实践证明,高品位的活动带来高品位的教育,师生的自信心、集体意识、拼搏精神以及对祖国的情感、民族文化的热爱在一次次活动中沉淀、升华。

学校注重开创性发展,如中国文学作品、京剧艺术、民族音乐、中外影视、茶艺文化等,都在文学社、话剧社、记者团、阳光部落、开架书吧社等诸多个性化的学生社团活动课程中教育渗透,浸润着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

四、实施教师人文素养培育实践反思

人文素养内涵,应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都是一项长期工程,绝不是靠短期的突击补缺就能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靠知识积累、社会实践、生活历练和具体事物的亲历体验而慢慢积淀提升的,更多的需要依赖于自身的文化自觉修炼而成,仅仅靠学校单向而有限的培训,显然不够,学校只是创设一种导向,营造一种学习的环境氛围,提供一些平台,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何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地推进,应是学校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每一位教师的认识度、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等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相互间有明显的差异,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展开分层培训,则是学校探索的重点。

华东师大胡晓明教授在解读教师人文素养时说道,对看不见的事物的想象与感受能力;对精神财富的贮存能力;强大的逻辑思考能力;精细的艺术鉴赏能力;对文明文化基本价值的守护能力;对现实和历史的批判能力等,都是人文素养的内涵,其中前五方面属于个人横向的能力,唯有最后一个属于纵向能力。照耀人类精神历程的是人的思考力,我们可能没有机会步入人类精神的最高殿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用思考照亮自己和周围人的人生,仍然可以在今日学生们那块既充满憧憬,又自我任性,甚至心理叛逆的心田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和培植那些可能伸向伟大思想的幼苗。而对老师思考力、批判力的培养,则是提升其人文素养的瓶颈所在,这些都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本序作者为上海市中光高级中学校长)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