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读书游历时期

第一期 读书游历时期

(公元七一二——七四五)

为了使我们能够比较容易、比较清楚地看出杜甫创作的发展过程,以及他的创作和他的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把杜甫的诗,大体上分成了四个时期。

这第一期,是读书游历时期,包括他三十四岁以前的作品。据《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又据《进雕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馀篇。”可见,杜甫打七岁时起便已经有诗,到他四十三岁写《进雕赋表》时,连同文章(即所谓“笔”)已有了一千多篇。那么照理推算,其中属于三十四岁以前作的诗,少说也该有个三四百首。可是,据现存的诗来看,我们能确定为这一时期作品的,总共不过二十几首。这自然是一种遗憾,因为使我们不能看到这位诗人的创作全貌。

尽管这期作品遗留的是这样少,但我们认为仍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来处理。因为在这一时期,杜甫写过好几百首诗,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抹杀;同时,即从这些诗来看,由于时代和生活的不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都自成一个段落,如果和第二期混淆起来,合并起来,便不易看清杜甫创作的转变和发展的迹象。

杜甫三十四岁以前,正是所谓“开天盛世”,他自己也过着一种“裘马颇清狂”的游历生活,“快意”了“八九年”。因此,这一期的诗,主要是写个人生活或摹写景物,充满一种年少气盛的活力。但在个别诗篇里,我们也可看出诗人杜甫对人民的灾难已流露了他的同情,对上层社会的“机巧”,也初步有了憎厌,这正是他此后诗歌成长的根苗。

在诗的体裁方面,这时写得最多也最成熟的是五言律诗,其次是五言古体诗,所谓“长句”的七言古和七言律,这时似很少写(现存的只七律一首)。五言排律和五七言绝句也很少(现存的只五言排律和七绝各一首)。诗的规模也不大,篇幅很短,《临邑舍弟》一首一百二十字,算是最长的了。

总之,第一期,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杜甫的创作准备时期。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国有五岳,这是望的东岳——泰山。杜甫于开元二十四年(七三六)第一次游齐赵,大概就是这时写的,要算是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他这时二十五岁,然而气魄的雄伟,语言的警拔,已足够“惊人”了。

  1. 岱宗,即泰山。夫如何,是自己问自己。初见泰山,有点瞠目结舌,一时感到难以形容,不免心口商度沉吟起来。有人以为“夫”当作“大”,便索然无味了。
  2. 这一句是自答。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是指山色,作名词用。未了,没完。是说走出齐鲁的国境,还望得见,极写泰山的高大。只五个字,囊括数千里。
  3. 造化,即天地或大自然。钟,是结聚或集中的意思。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4. 阴,是山后背日处,阳,是山前向日处,阴处为昏,阳处为晓。割,是分割。《史记》说昆仑之高是“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的,可悟“割”字的用意。
  5. 这是倒装的句子。望见山上云气层叠,故心胸为之开豁。
  6. 决,是裂开。眥,音字,眼角。决眥,形容张目极视的样子。鸟向山飞,目随鸟去,所以说入归鸟。岑参诗:“鸟向望中灭”(《南楼送卫凭》),可与此句互参。这和上句都是写望时的出神,故下文有登山的打算。
  7. 会当,就是定要。“会当”、“会须”或“会”都是古人口语,多半含有“要”的意思。《通鉴·唐纪四十六》:“会归上都。”胡注:“会,合也,要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杜甫的壮志和毅力,能开拓读者的眼界和心胸,鼓舞人们积极向上。韩愈诗:“求观众丘小,必上泰山岑。”本此。据晚年所作《又上后园山脚》诗:“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则杜甫实已“凌绝顶”。但没有留下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