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家四代与艺术

(三)武家四代与艺术

1.曾祖父武显庭

武显庭(1883—1957),天津宁河人(图2-2)。自幼勤劳,广交朋友,初到开平学徒(粮栈),后在北京西直门外开“庆成栈”。沿京绥线有九处分站,武显庭是总负责人,生意兴隆。赚钱后在宁河老家西棘坨买了200亩地,并于1923年创办学校,直隶省教育厅赠匾:“栽培后起。”(后“庆成栈”也逐渐衰落,到了1940年在北京鲜鱼口集资三万多现大洋开“广来永”纸烟行。由于货币贬值生意不景气,武显庭回老家操持家务,1957年去世,享年74岁。)

图2-2 武显庭像 年代不详

2.祖父武国勋

武国勋(1919—1996),晚号未央公,天津宁河人(图2-3)。20世纪20年代毕业于丰润师范。20世纪30年代就学于京华美专,师从蒋兆和、邱石冥、陶一清、周怀民诸先生。20世纪30—40年代任教于武昌第一师范,后任吉林省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从事考古研究。晚年多作水墨画,画风古朴、雄浑,是其一生综合修养的体现。

图2-3 武国勋在进行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工作 1948

图2-4 祖父武国勋像60cm×50cm 布面油画1992(武将绘)

图2-5 祖父武国勋 88cm×70cm 纸本水墨 1986(武艺绘)

3.记忆中的父亲武国勋

新中国成立前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家住在长春市西安桥内的一幢临街的二层独栋小楼内。院内还有一幢独栋日式平房。屋内都是日式装饰,没有床,直接上炕,铺的都是草垫子(用布包裹着),日语为“塔嗒密”。墙角的壁炉,日语为“瘪立搭”,这些房子在日伪时期都是日本人建的。现在如长春伪皇宫旧址、空军医院、省委、省政府大楼、吉林医大基础楼、医大一院、三院等较大的建筑,仍然保存着。建筑样式属于“歌德式”建筑,窗户很小,整体感觉像一座城堡,有一种厚重、敦实的感觉。

家里几口人住得蛮宽敞的。父亲(武国勋,图2-4、图2-5)除了每天上班时间外,总是见他在后院书房里,一个人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写字画画。一待就是好长时间,只有我母亲叫他吃饭时才会出来。有时我偷偷地待在他身边看着他写字画画,有时画花鸟,有时写字(篆字、行书),非常羡慕,决心长大像父亲一样。我有时在书架前翻看各种画册,但父亲很少发现我的存在,因为他的精力太集中了。

逃出国统区 来到解放区

1948年国民党死守长春,群众没吃的,有的饿死,有的仅靠一点点米维持生命。出卡子,逃出国统区是唯一的一条活路,不然会饿死的。

我父亲推着手推车,车上有简单的衣服和行李,我妹妹坐在车上。过郊区国民党哨卡时,几个国民党兵手拿刺刀在手推车上乱翻、搜身、连鞋都得脱掉,用刺刀挑着鞋,看里面是否有金银首饰,态度非常蛮横。当时,把我吓得要哭了。父亲非常生气地说:“我一个穷教员,哪来的金银首饰?”瞧我们一家人这个样子,就把我们放过去了。

手推车在枪林弹雨中行进着。不长时间,从前面远处跑来几位身穿解放军服装的男女战士,他们面带笑容非常热情地迎接我们,有的帮推车,有的抱着我妹妹,真是像见到亲人一样。他们把我们安排到部队里住下,给我们端来了热饭热菜,并嘱咐我们有事找他们。部队首长找父亲谈话,问他是否愿意留下来,还是到地方。父亲和我母亲商量后决定还是到地方去。部队把我们送上开往吉林市的火车。

在德惠

当时长春没有解放,吉林市(原省会城市)已经解放了。因为是国统区来的,都要根据人员分类进行培训,我父亲教员出身,所以被安排在省教育厅培训班学习。经过几个月的短期培训,最后分配到德惠县中学任教。

我父亲任德惠中学美术教师,在我印象中基本上看不到父亲的身影。据我母亲说,他很忙,白天上课,还有学校的宣传工作,画毛主席像、朱德像,写宣传标语,晚上,还给县里老干部讲党课(新中国成立初期老干部大部分没有文化)。由于干得好,父亲被评为吉林省模范教师。

我在德惠县第一完小读书时,接受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学生身体检查。检查结束后,老师把我父亲找到学校,并对我父亲说:“这次身体检查,你的小孩贫血,但问题不大,加强营养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回来后,父亲告诉我母亲多给我吃点鸡蛋,到前院小铺经常买些花生吃,补补就好了。这次贫血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前困在长春时我曾险些饿死。

小学三年级,历史课讲人的进化,讲的是类人猿怎样进化到人的,学校举行师生教具作品展。我根据教材里的插图,塑了一个类人猿组雕,用黄泥塑的,干后全裂了,后来父亲教我说,黄泥得放盐和碎麻,这样就不裂了。在父亲的指点下,类人猿组雕终于完成了,送到学校后受到老师的好评。

建馆之元老

1952年,我父亲调入省文化厅筹备吉林省博物馆的建馆工作,父亲是当时三位建馆元老之一。整天忙于搜集文物展品、准备陈列布展、培训解说员等工作。展览总体设计、门面布置、广告宣传等都由我父亲负责(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又懂历史),忙得不能回家,吃住在馆里。

图2-6 武国勋在武昌一师与爱犬莱甫 1933

图2-7 武国勋由上海至北京途经东海 1946

猕猴

有一次,部队首长把从四川带来的一只猕猴送到博物馆。当时馆里抽不出人来喂养,为解决这一困难,就把猴暂时放在我们家由我母亲喂养,这样我父亲可以经常有机会接触猴,观察它的特征和动态,了解猴的习性,为后来画猴奠定了基础(图2-9)。猴是很聪明的,不久就学会了“行礼” “翻跟头” “握手”等动作,非常讨人喜欢。后来省会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后就将猴送给了当地公园。

门厅布置 文物保护

建馆初期,我父亲在省博物馆主要从事地方史的研究工作,经常抽出部分时间搞一些室内布置及文物宣传工作,如用国画形式装饰馆内门厅的屏风、绘制保护历史文物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印刷后发往全省各地,进行保护文物宣传。画面画的都是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和石碑等文物,是用水彩和水粉画的,原作和印刷品我都看过,当时看感觉非常好,像真的一样,无论是水的运用,干湿画法的结合,还是色调鲜艳而统一,真像一幅幅漂亮的风景画,让我爱不释手。

走访名家 深受熏陶

1956年,首届吉林省国画展在省会长春展出,父亲应美协邀请成为展会评委。当时,在扶余中学任美术教师的王庆怀先生的“松江烟云”荣获全省一等奖。会后,由我父亲引荐到吉林艺术学院任教。我父亲与王庆怀是北京同学、老朋友。后来王庆怀被提升为美术系主任、副院长等职。我父亲与王庆怀先生来往密切,经常在一起切磋有关中国画诸问题。有时,随父亲一起去王庆怀先生那里在旁聆听,获益匪浅。

在家的日子里

20世纪60年代初,父亲用泥塑了一组雕塑“苦难人间”,表现的是旧社会母女俩讨饭的情景。母亲骨瘦如柴,双目失明,手拄着一根打狗棍子,弯着腰,一只颤抖的手在乞讨。在母亲身边的小女孩手端着一个破碗,用手擦着流不尽的泪水。这组雕塑是受他的老师蒋兆和先生影响——深入底层,表现平民百姓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泥塑完成后,用水粉着了色,更增加了整组雕塑的感染力。当你看到这组雕塑时,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不自觉地会掉下同情的眼泪。他的好友佟雪凡(工艺美术家)看后连声叫绝,称为“神品”。可惜,由于时间和其他原因没能保存下来,非常遗憾!

当时,父亲还画了一些工笔花鸟,用篆书写了毛主席诗词,挂在我的卧室兼画室的墙壁上,使画室增加了很多艺术气氛。有时,父亲带我到旧书店翻阅旧字画,增加我的鉴赏能力。这个阶段受清真寺的邀请,帮助画些壁画和建筑彩绘等,受到好评。

父亲为我和其他画画的朋友刻了一部分图章,如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的陈有吉老师、长春画院院长许占志及出版社、艺术学院的朋友。边款刻得非常好,没有一定功力是刻不出来的。

父亲的好兄长

当我以数学、语文满分的成绩由吉林省实验小学考入吉林省实验中学时(全省招生,外地学生住宿,本市学生走读),面临路远上学困难的问题,当时,学校在吉林市北山脚下,我家住省博物馆宿舍劳动公园东侧,有十来里路程。没有公交车,骑自行车上学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没有自行车怎么办?我和父亲商量是否能买一辆自行车。过两天,父亲让我给在北京的伯父写信商量是否能帮助解决这一困难。写信说明情况后,伯父很快从北京寄来五十元钱,买了一辆平把二八式的旧自行车,问题解决了,父亲让我立刻写信谢谢伯父伯母,并且说:“他们的生活是非常俭朴的,平时,每顿饭都非常简单,有时馒头就点花生米。对亲朋好友甚至于乡亲们都是舍得帮助的。”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在吉林省实验小学读书时,经常被美术老师叫去帮他画布景(学生演出用的布景)。我非常羡慕美术老师,人长得很帅,大个,走起路来非常精神。不光是这样,据说他还是东北美专(现鲁迅美术学院)附中毕业的,他画的水彩风景画挂在走廊上,好看极了,我总是在他的画前看不够。

上中学后,美术老师王维新又是我非常敬佩的老师,他早期在上海举办过个人画展。很有气质和风度(不是装出来的,人很俭朴),他的美术课同学们都很愿意上,讲课风趣,语言幽默,图文并茂。经常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看,我记得他画的“北山水彩风景”,画得太好了。另外,还介绍画得好的同学作品,如高一的赵勤同学利用暑假画了一千多张速写,并展示给同学们看,大家都惊呆了。赵勤现在是吉林电视台首席摄像,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同年也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但选择了摄影专业),是吉林电视台建台第一批摄像。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不想画画的同学也对美术产生了兴趣。何况具有绘画浓厚兴趣的我就更按捺不住绘画的激情了。

图2-8 武国勋 雄姿邈世 逸气横生139cm×68cm纸本水墨 1991

图2-9 武国勋 寿考图139cm×68cm 纸本水墨 1991

画画得需要图画纸,当时在吉林市买不到。怎么办?父亲说跟你伯父商量是否能从北京寄点图画纸来。信发出后,没过几天,一大捆图画纸从北京寄来了(整开的)。是伯母扛着图画纸到邮局给寄来的。多么不容易啊!伯母还是小脚,当年五十岁左右。我父亲说:“马上回信,谢谢伯母,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伯父伯母。”为了侄子画画,吃了那么多苦,这是我终生难忘的。

(武铁汉 撰)

4.父亲武铁汉与母亲王慧

武铁汉(图2-10), 1939年生于北京。全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吉林省教师美术作品展评委,吉林省教育学院兼职美术教研员,吉林省美术教材编委、副主编,长春市美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参加历届吉林省美展,出版儿童读物及美术作品多部。

图2-10 父亲武铁汉像 100cm×80cm布面油画  2009 (武将绘)

王慧(图2-11), 1941年生于长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退休教师。

图2-11 王慧于陕西博物馆 2010

5.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在少年时代是滑雪运动员,曾经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过名次。后来,他逐渐对绘画产生了兴趣。20世纪60年代初报考美术院校时,因为祖父被划成“右派”,未能被录取。在那个年代,人的出身往往决定人的命运。

这也是父亲一生的遗憾。我们兄弟三人先后就读于艺术院校,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父亲的这种遗憾。从20世纪60年代的木刻到70年代的油画,再到80年代的承德水墨写生,从这些作品中可感受到父亲造型基本功的扎实及修养的全面(图2-12)。我的绘画基础就是父亲严格训练打下的。直到今天,当时觉得极为理性与枯燥的基础训练仍在我的绘画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母亲是勤劳而富于天才的,她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沿西北一线考察写生(图2-13、图2-14),五六本厚厚的速写本记载着她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迷恋。我在高中、大学,直到现在都不时地在读母亲的这些心得,每次读都有不同的体会。母亲并未出生在艺术之家,姥姥与姥爷都是极为善良的普通人,但她对艺术却情有独钟。这来自于她的天性和对艺术的感受力。她看待艺术问题常常很宽容,古今中外都有她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母亲的作品总是那么有感染力。

(武艺 撰)

图2-12 武铁汉 和平鸽(原作:列宾—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 200cm×350cm  纸本水墨 2003

图2-13 王慧  临摹永乐宫壁画200cm×100cm 高丽纸白描1983

图2-14 王慧 临摹永乐宫壁画 230cm×180cm高丽纸彩墨 1983

6. 武艺作品选

图2-15 武国勋给武艺的信 1986

图2-16 武艺 丰收图 71cm×47cm纸本水墨 2011

图2-17 武艺 仿古高寿图 38cm×28cm纸本水墨 2011

图2-18 武艺 晨 66cm×44cm纸本水墨 2011

图2-19 武艺 夜 91cm×190cm纸本水墨 2009

图2-20 武艺 新马坡组画之一97cm×168cm 纸本水墨 2004

图2-21 武艺 新马坡组画之三97cm×168cm 纸本水墨 2004

--------------------

(1)1997年3月由武显庭的长子武国潘(时年八十七岁)口述武姓家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