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押韵

一、什么是押韵

文章,从语音特点上分,有两大体式,一是无韵之文,一是有韵之文。有韵之文是讲究押韵的,以诗歌为代表;无韵之文是不讲押韵的,以散文为代表。中国六朝以来,为了区别韵文和散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子史诸书在内,都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体裁。与散文相反的就是“韵文”,韵文之所以区别于散文,就在于讲究押韵,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是文章大国,更是诗歌大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就已经有了韵文。

原始社会,文学和艺术起源于劳动。今天我们都知道,诗歌的韵律产生于有节奏的劳动。《吕氏春秋·淫辞》引翟翦的话说:“今举大木者,前呼舆。”《淮南子·道应训》作“邪许”,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有人认为,如果“舆”“邪许”之外,再加进一些简短的语言,也就是举重的诗歌了。在上古时代,记事的文字已开始押韵。如《周易·大壮》上六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词面上的意思是说:公羊的角插进藩篱之中,被挂住,退不出来,又穿不过去。比喻一些人行动不慎,只顾乱撞,以致进退失据。其中“退”“遂”就押韵。

我国素享“诗国”盛名,在世界文学史上,中国的诗歌独树一帜。从西周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到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现代、当代,韵文(主要是诗歌)的发展一脉相承,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其中唐诗、宋词、元曲,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座丰碑。近年人们对辞赋也颇多兴趣;辞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从语音特点上看,由于讲究押韵,也属于韵文体式,这里姑且把辞赋也纳入大范畴的“诗歌”一类。诗、词、曲、赋,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属韵文,都讲押韵。与散文不同的还有两点,即押韵而外,诗、词、曲、赋,大都要讲平仄和对仗,我们把押韵、平仄、对仗,称为“格律三要素”。格律,就是对文体格式的特殊要求。弄懂这“三要素”,学习并掌握诗词曲的格律——辞赋虽无具体格律规定,但大体离不开这三要素——就不会有大的困难了。其中押韵,是从古以来就有的。讲格律,应当从唐代近体诗说起。唐代是近体诗定型、发展的时期,其创作达到高峰。近体诗的形成,为诗歌提供了最完美的表达形式。押韵的谐美、平仄的抑扬、对仗的工巧,是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三大基本要素,对后来词曲格律的形成、发展与改造,均有决定性的影响。本书所要介绍的,包括古体诗的讲究、近体诗的格律,以及由近体诗律衍生出来的词律和曲律,兼及辞赋的基本讲究。

这一讲先说“押韵”。

韵是什么?韵是语音学概念。我们知道,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汉字,有声、韵、调三个要素,即每一个汉字,都是由声、韵、调三个要件构成的。结合汉语拼音来讲,即如汉字的“汉”字,拼音为“han”,就包含三个要件,缺一不可,少了哪一个,都不能准确记录这个“汉”字。其中“h”是声母,表示这个字的音,要从“h”发起;“an”是韵母,表示这个字要由声母的“h”与之相拼(连续快读)才能读出字音。但是,如果不加限制,“han”相拼可以发出四种不同的字音,即如“酣”“寒”“喊”“汉”等,所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于是人们发现,汉语中的字,是有调的分别的。同样的音,调的高低、升降不同,含义也有变化。如“han”这个音,是个降调,即去声,或者说第四声,是“汉”“汗”“旱”“憾”等一些汉字的读音。如果是“han”,改为升调,即阳平声,或叫第二声,就成了“寒”“韩”“含”“函”等字的读音,字义也不同了。而押韵,主要是对汉字的“韵”加以限制和调配。严格地要求,对“声”(声调)也要讲究。了解了什么是韵,什么是押韵也就迎刃而解了。

押韵,也写作“压韵”,又称“叶(ye)韵”,目的在于以“同韵”求得回环往复之旋律美。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由同一韵母或相近似的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词曲赋等韵文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具有回环往复特征的音乐旋律美。一般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句末一字押韵。因此,押韵的字又叫韵脚。

押韵是诗歌的第一要素。从上古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直到今天的各体诗歌,戏剧、歌曲、曲艺(快板、快书、小品)……都是讲押韵的。先看一首诗的押韵,唐代杜甫《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诗中第一句和四个偶数句句脚用字(字下加横线表示押平声韵),即“斜”(xie)、“华”(hua)、“槎”(cha)、“笳”(ji)、“花”(hu)这五个句脚字,它们的韵母是“a”、“ia”或“ua”(韵尾都是“a”),属于同韵母或同类韵母,而为平声字,在韵书中属于同一个韵部。这五个字有规则地用在同一首诗中,就叫押韵。其中“斜”字,今天普通话读作(xie),但旧时读(xie)。按旧时传统诗韵“平水韵”,这五个字同属于“下平声·六麻”韵部。关于“平水韵”,后文专门介绍。

再举一首大家熟悉的宋词,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字下加横线的,都是押平声韵的字。“天”(tian)、“年”(nian)、“寒”(han)、“间”(jin)、“眠”(mian)、“圆”(yuan)、“全”(quan)、“娟”(jun),句脚的韵母是“an”、“ian”或“uan”,属于同一个韵部里的字,在“词韵”(《词林正韵》)的第七部(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其中上阕两个六字句又夹两个仄声韵(字下加波浪线):“去”(qu)、“宇”(y^),在“词韵”第四部(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下阕所夹两个仄声韵:“合”(he)、“缺”(que)在“词韵”入声第十八部、第十九部(屑合)通押。如果按普通话新韵衡量,可以以上海中华书局版的《诗韵新编》为准,平韵韵脚用字属于“十四寒”部,仄韵韵脚“去”“宇”分属于“十一鱼·去声和上声”;“合”“缺”分属于“三歌·入声”“四皆·入声”之部。

这,就是诗词中的押韵,曲、赋的押韵也是如此,只不过各有不同的安排规律罢了,原理是一样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