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央干校教育长

三 中央干校教育长

1943年,三青团召开“一大”,并通过了《发展团务十年计划总纲》。总纲对未来10年三青团的组训、宣传、服务、生产事业等工作提出了一个总的计划。其中关于组训方面,计划由三青团统一组织训练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干部,并决定“扩充本团干部训练班为中央青年干部学校”,简称中央干校。[32]中央干校与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颇为相似,因为两者都是培养干部的专门学校,所不同的是,干校由三青团中央全权领导,国民党无权过问。

蒋经国陪同戴季陶到中央干校参加开学典礼

1943年8月11日,中央干校筹备会正式成立,蒋经国被选派为主任委员,负责中央干校的筹备工作。为了筹办干校,蒋经国首先为干校制定了章程、十年教育计划大纲和1944年度教育计划大纲。按章程规定,中央干校校长由三青团团长蒋介石亲自兼任,下设校务委员会,委员由团长选派;设教育长一人,秉承校长并受校务委员会的指导,主持校务。11月,团长蒋介石提名戴季陶、张治中、陈诚、陈布雷、陈立夫、吴铁城、段锡朋、李惟果、康泽、朱经农、蒋梦麟、梅贻琦、胡宗南、吴贻芳、蒋经国15人组成中央干校校务委员会,任命蒋经国为中央干校教育长。[33]12月1日,中央干校在战时重庆正式成立。对于蒋介石为什么要设立中央干校,楚崧秋先生认为:[34]

干校的及时成立,我认为主要是基于老蒋先生重视青年的潜力,应为建国需才早做准备,而那五年期间,党与团的发展自然也有关系。当时在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下,民心已有所不满,对青年的号召力江河日下,相反地,在抗战中壮大的中共,却对知识分子具有很大的吸引作用。老蒋先生有感于此,觉得问题相当严重。因此于加强团务之余,多少因袭黄埔建校成功的经验,决定在团之下设置学校,专责培养青年干部,期收一新耳目之效。

1944年5月5日,中央干校于国民政府纪念日这一天举行开学典礼。典礼由校长蒋介石亲自主持,校务委员张治中、陈立夫、朱家骅、李惟果、康泽和蒋经国等出席大会。蒋介石在致辞中说:“干校是革命的学校”,“干校应该实施革命的教育,培养革命的干部”。张治中在开幕式上称干校为“政治上的黄埔”。蒋介石对蒋经国也寄予厚望,他在日记中说:“青年团干部学校开学典礼已在五五节举行,此或经国为国尽忠,继承革命事业之发轫乎。”[35]

实践证明,蒋经国没有让蒋介石失望。蒋经国上任伊始,他即向校长蒋介石上书,陈述建校的各项意见,强调要慎选师资,所选教师必须品行高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忠于团长,忠于党国。为了把干校办好,雄心壮志的蒋经国从新生招考、教师聘请、课程安排、学员训练、生活管理、成绩考核到毕业安排等事务,他都亲历亲为,力求创新。为了便利开展工作,蒋经国还将江西支团时培养的一些干部调入中央干校,成为其得力助手。如中央干校首任训导处长、副教育长胡轨,教育长办公室的历届主任秘书谢然之、俞季虞、游鲲,文书组长史朝潭,人事组组长徐炳南等都是蒋经国在赣南的干部。

中央干校首先成立了研究部,招收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1944年2月,研究部第一期分别在重庆、成都、西安、贵阳、昆明、桂林、衡阳等地设办事处,负责招生。第一期共录取学员297人,实际报到272人,其中包括赣南保送来的王升、徐贵庠等人。

研究部不分科系,学习一年,分三学期授课,每期三个月。第一学期课程,注重基本学科;第二学期注重高深知识的灌输;第三学期注重建国专题的研究及团务实习。第一期于1945年4月毕业,预定这批学员毕业后留校作为建校的干部,即“干校的干部”。因时局变化,有115人报名从军或参加青年远征军政工班训练。剩余的毕业学员以中央团部组员、支区团部组长、科长或分团部书记分发任用。第二期招收学员167人,1946年7月毕业。

1944年4月,中央干校成立专修部,招收高中以上学校毕业生,分科训练,以培养各种技术工作干部,毕业后分派或介绍从事交通、生产、行政、卫生等建设工作。1944年8月,分别在重庆、成都、西安、兰州、贵阳、昆明、桂林、衡阳、曲江、赣县、恩施、建阳、屯溪等处招生,录取530名。其中地方自治科100名,管理科200名,计政科50名,垦务科50名,师范科130名。但因战时交通影响,实际报到者共474人。[36]

除研究部和专修部外,中央干校还办了屯垦人员训练班,招收高中以上学校毕业而有志于边疆屯垦之青年,施以专门训练,毕业后由团分发或介绍至各边区担任屯垦工作;地方团务讲习班,由各支区团分期召集各级现职干部,予以训练;东北青年训练班,招收东北内归的青年,实施训练,以作将来收复东北时的准备。此外,还办理了青年技工养成所,招收小学毕业或同等学历的青年,予以生产技艺的训练。

蒋经国非常注重对中央干校学员的培养和教育。1944年2月,蒋经国发表了致干校研究部第一期考生函,函中激励考生说:[37]

为使青年完成这么一个伟大精彩的人生,三民主义青年团特创办中央干部学校,招考全国青年的精英,予以革命建国的教育。我们深深的知道:青年的中国要青年来建设。我们更深深的相信,新中国的青年,愿意支付自己的青春,来保证民族的青春!

我们希望诸位在此风雨急激的世变中,树立独立自主的人格,砥砺刚正磅礴的气节。我们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国家负责!对世界人类负责!把握光荣的现在,创造光明的将来。

亲爱的青年朋友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民族复兴的花朵孕育在我们的心底里。这远大神圣的事业,请从此时此

地展开出去,从我们眼前面前,亲切的做起来。如此我们在人类历史的试验上,是不会交白卷的!

学员报到时,蒋经国亲自拟定了几句警语,并将它张贴于校门口。其中一个写道:“青年朋友!这是革命的学校,想做官的莫进来,要发财的请出去。”这些警语,对初到的青年学子的确有一些当头棒喝之感。 [38]

4月15日,蒋经国主持召开了中央干校研究部第一次全体师生大会。在此次大会上,蒋经国以他在苏联经历的一些小故事作为自我介绍的开场白,对新生进行活泼激昂的讲话,他说:[39]

我名蒋经国,现在的教育长,我十六岁离开祖国跑到苏联,人生地疏,单凭手脚生活,曾在工厂打扫清洁,以及洗刷厕所的工作,当我下班游戏,人家问我时,总不好意思说出口。干了一段时间,就请调为机器工作了。

在苏联交女朋友是需要讲究清洁和漂亮的,我因工作原因也有一个女朋友。因为不在一个地方工作,常常约定时间见面,一次我下班时,满身满手都是油,约的时间又到了,真是急煞了我……

参加过共产党,在苏联清党时开除了党籍。最后在苏联当过工厂厂长,学校是军政大学毕业和中山大学毕业。

他的讲话赢得了师生的欢迎和信任。之后,蒋经国经常对干校学生发表演讲。在一次讲话中,蒋经国对在场的新生说,干校是一个以三民主义为中心的革命学校。他要求在场者摒弃升官发财的心理,具备高深学问,“继承国父遗教,发扬校长精神,秉持天地正气,来推翻扫荡恶势力,来完成革命大业”,他常称“这就是干校的精神”。[40]他还号召干校学员要相亲相爱,互相合作:[41]

我们师生大会,连开了几天,各区招生工作也检讨过了,师生彼此都已认识,以后你是昆明区,我是重庆区,或你是江苏人,我是湖北人的这种观念,定要丢去。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干部学校的学生。我告诉全体师生,中央干部学校不是各地旅渝同乡会总办事处。以后我们相亲相爱,互助合作,大家共同来学习,共同来完成革命大业。

在教学方面,蒋经国非常注重德、智、体、群、力并重。他在研究部和专修部的多次讲话中提到干校学生要做到这五点。当时,一般讲教育方针时,都是指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他去掉“美”字,改用“力”字,应该是有鉴于中国积弱,惟有实力才能抗敌御侮。教学过程中,规定的教学重点有高深的政治素养、高层的领导才能——要识大局、担大任、办大事。训练三能,即能文、能武、能开汽车。简称为“两高,三大,三能”。[42]

在干校大礼堂里,两边写着“敬勇诚毅”、“爱美笑力”八个大字。礼堂讲台两边张贴着“生活之目的在增进全体人类之生活,生命之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的对联。在干校操场上有“清清白白的做人”,“切切实实的做事”,“老老实实的读书”,“一心一意的革命”,“建立新的人与人关系”,“三等国民建设不了一等国家”等标语、口号。蒋经国经常引用学校大门两旁台柱上那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对联来勉励学生,要求干校学生都要培养出具有这八个字的伟大气魄。[43]对于这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楚崧秋先生回忆说:[44]

这段学校生活,蒋教育长喜欢以“爱”、“美”、“笑”、“力”这个颇为轻松而动人的口号来要求大家。他所谓的“爱”就是亲亲切切的心灵;“美”就是真善美的意思;“笑”就是乐观进取的人生;“力”可诠释为力量、能力与力行。本期的同学,在他的耳提面命下,对这四个字的意义有相当深刻的感受,并以此作为日常生活的守则与努力求进之标的。

蒋经国与大家过着集体住校的日子,师生间的气氛因此非常融洽。学校还规定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重新编排寝室的番号与床位,使大家增加熟悉的机会。

蒋经国非常重视干校学员毕业分配和毕业校友的联系。学员毕业分配工作前夕,他一一接见谈话,然后根据他的人事布局和学员志愿分配工作。如东北人员训练班全部去东北各省,担任省中级以上干部;专修垦务科毕业的全部去青海、甘肃、宁夏;专修部地方自治科、生产管理科和交通管理科的绝大部分去台湾和东北工作;师范科毕业的大部分分配到青年中学工作。至于研究部第一期毕业学员大部到青年军各师搞政工,其中有民族关系或乡土关系的,就按其关系分配。二期毕业学员有的分配到青年军任政工,有的分配到各部会或者政府工作。为了毕业的校友能继续保持紧密联系,蒋经国设立了“毕业生通讯处”,创办《青泉》小报,专门报道毕业生情况。1947年9月,中央干校校友会在南京成立,将《青泉》小报改为《校友通讯》,并在各省校友人数较多的城市,设立校友分会。蒋经国在校友会成立大会上致词,他说:[45]

我们干部学校,成立在抗战最后阶段,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今天我们校友会,也是成立在全国进行戡乱统一建国的艰苦时候。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学校学生,都是艰苦时期所产生的学校学生。所以我们要认清我们这一般同学,是我们校长最忠实、最纯洁青年;也可以说是校长对这一批学生抱有最大的希望。

中央干校校友会设在中山路汇文女中旁边,取名“德润庐”,各地校友到南京的可免费在校友会住宿、进餐;有经济困难的可申请补助;想升调的也可提出申请;父母寿诞时,可请蒋经国送一幅寿联等。每逢校长、教育长寿辰,各地校友聚餐表示庆祝。通过这些活动,蒋经国加强了毕业学员之间以及他们与自己的联系,使他们毕业后即使在全国各地,也始终是自己班子里的人。[46]当然,为了避免其他派系的妒忌和攻击,蒋经国要求干校学员必须学会隐忍谦让,他说:[47]

我们组织校友会的目的,主要的是在于发挥同学们的革命事业的理想,千万不能把校友会看作一个排斥异己、攘权争利的政治小团体,如果存在这种观念,那是极大的错误。

绝对不可把校友会当作保障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小团体,而要著重于互勉互助,使每一位校友都在工作中、斗争中坚强起来,成为强有力的革命斗士,处处注意到做人的态度和工作的精神,决不可以校长和师长的名义,来夸耀自己而趾高气扬,那种作风足以毁灭自己、毁灭学校。干校的学生决不可自傲、自大,决不可露锋芒,必须做到谦虚和大方的基本要求。

蒋经国办三青团中央干校,原是抱有很大雄心的。他计划先办研究部第一期,作为干校的干部,即将研究部第一期毕业的学员全部留校,作为建校的基本力量,以后再办专修部,再续办研究部,最后办大学部。此外还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除了发展总校以外,还曾计划在抗战胜利后,在北平西郊建立分校。可是他的这个庞大的计划却为湘桂战役的战局、抗战胜利后日益恶化的内战形势和党团合并打破。由于整个三青团都并入国民党,这个团办的学校当然也并入了党办的中央政治大学。1946年秋,中央干校进入结束阶段。校本部的工作人员,少数人派往国立政治大学,其余人员被分配到青年军各师和国防部人民服务总队。原中央干校校址重庆复兴关,移交给重庆青年中学。从1944年建校至1946年冬结束,前后共办了研究部两期、专修部一期、东北人员训练班一期,总人数约1000余人。[48]在这些学员中,很大一部分后来成为蒋经国的心腹嫡系,人称“干校系”。

在中央干校,蒋经国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新的干部,形成了“干校系”,而且也凭借着三青团中央干校,获得他在江西支团部时所无法企及的地位,他的活动范围由江西一省扩展至全国各地,从而为其今后的政治发展做了极为有利的铺垫。1945年8月,蒋经国接替康泽,出任三青团中央组织处处长一职,从而更进一步地控制了三青团。1947年党团合并,三青团中央干事全部转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从而使在国民党内资历、地位尚浅的蒋经国顺利地成为国民党中央大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