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智者的处世之道

三、智者的处世之道

智者通常是指聪明且具备某种知识技能的人。一些自然科学家、音乐家、诗人乃至一些政治家,也会被人们称为智者。这些都只是对智者这个词的最肤浅的解释。那么,究竟要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智者呢?

真正的智者,同时也是第一流的人。他从来不迷失自我,不沉迷于外物,不痴迷于声色,不迷恋于权威,不迷信于鬼神,不患于得失,不迷惑于是非,不拘于荣辱,他了解生死之道,甚至能够通达存亡之机。只有不迷失于自我,才能有根有本并立足于本位;不沉迷于外物,才能无欲而刚,纯粹而专一;不痴迷于声色,才能去骄去奢,达到修身养性;不迷恋于权威,才能善始善终,知行而知止;不迷信于鬼神,才能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不患于得失,才能通达无碍,做到不忧不惧;不迷惑于是非,才能中道而行,不偏且不倚;不拘于荣辱,才能坚定不移,做到始终如一;明白生死之道,则能不怨天尤人;通达存亡之机,则能审时度势,知进知退。

故君子有志,犹如山岳之坚定而不可拔之;君子有仁,犹如水润万物而不居也;君子有德,犹如日月光辉普照天下却不骄;君子有容,犹如海纳百川却不满;君子有威,犹如雷发九天而不逆;君子有道,犹如四季之有度,天地之无穷;君子有言,犹如风行天下却始终不倦。所谓智者,乃第一流之人是也。

◎智者达观

智者达观,智者是塞翁。智者能苦中作乐且不以俗苦为苦。智者知菜根香。智者理性,不多愁善感,肠不易断、泪不轻垂,于通人断肠垂泪之处,智者恬然若无情者、若太上忘情者。智者于忧患中不失其兴致、不失其本色、不失其趣味、不失其幽默、不失其easy、不失其微笑。

——李敖

所谓达观,是一种介乎乐观与悲观之间的第三种生活态度。达观的外在表现并不是很夸张的笑容,而是一种眉宇间舒展,表情平和的微笑。而智者看世事,也正是这样一笑置之:“智者有度量容人——甚至纵容人(包括朋友、敌人、女人、小孩),智者知足。智者喜看光明的一面,智者知道‘可能没那么糟’、‘可能石块并不大’、‘比下有余’、‘设想更坏的遭遇’、‘既来之则安之’。智者不惑不忧不惧。智者有耐心,知道人间事急不得。知道多一分自在即少一分苦恼,知道过一天就少一天,多努力一小时即累积(储蓄)一小时收获,快乐一天就赚了一天。智者巧于排遣,工于进修。智者可随处得智增智。智者可师任何人(老农老圃),可交任何人。智者可神交。智者虽老,然仍学牧虎关高旺所唱‘我一时起了少年的心’,而知老来少,而学少年狂。”达观,可以说它是一味精神的良药,它能使消沉者重新振作,使悲观者能够欣然忘忧,使遭遇逆境者能够处之泰然。不过此药虽好,药店却无售,它只产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因此,凡是遇挫折而悲观、遇困境者而消沉者,必须自制此药,以达到自医其疾的效果。将达观说成是一味药,只是一种比喻。《辞海》有对“达观”一词的解释:“达观,旧称对人生抱消极的看法,一切听其自然,随遇而安为‘达观’。亦谓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这种解释,显然还不够贴切。我认为,所谓达观,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达观的人虽然随遇而安,能够看开不如意之事,但我个人认为,这正是随所遇而能乐,看得开之后才能有所为,这也是真正的达观。否则,达观不就成了自我麻醉或是自我安慰的同义语了。对于真正达观的人来说,就算遭受打击,他的心里也仍然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就算身处困境,也一样安之若素,甚至能够乐对困境,进而昂然进取,这样的话,怎么能说达观是“对人生抱消极的看法”。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达观处世的人不少,比如,刘禹锡与苏轼的人生经历就能够完美诠释出“达观”一词的含义。刘禹锡曾经两次被贬官,辗转颠簸于蜀、粤、皖等地整整23年,然而,无论他处于何等的穷山恶水或是边远之地当中,他皆能处之泰然。当他被贬到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时,他曾自建陋室,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陋室铭》,文中将自己的陋室比做诸葛亮以前隐居南阳的草庐,比做扬雄曾在西蜀读书时的亭台。刘禹锡虽遭贬谪,且身居陋室,却仍然能够悠然而自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是刘禹锡结束了漫长的贬官外放生涯之后写下的,由此足见他豪放而达观的宽广胸襟。而刘禹锡在为政之余,经常寄情于笔墨,将诗文作为他的“见志之具”,在刘禹锡的一生中共写下诗文四十卷,其中大部分都是传世佳作,而他本人也被白居易推崇为“诗豪”。苏轼也曾屡次遭到贬官流放,甚至被诬告入狱,险些遭到杀害。当他被贬谪黄州之际,他仍然不畏艰苦,甚至躬耕自足,并写下了《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一批不朽的传世之作。当苏轼被贬往岭南的惠州、海南的儋州之时,他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吟咏,一如往日般旷达。“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不仅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将南疆的特产当做是难得的享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看看,虽然苏轼被一贬再贬,但他没有任何悲观情绪,反而将这些当做奇特的旅游。在苏轼的眼中,那些贬谪流放之地,竟然无一处不奇趣,无一处不美好。政治上的遭排挤,嫉妒其才华者的陷害打击,不但没有让苏轼沉沦悲观,反而更成全了这位天才,成就出了一位千古文豪。

当然,处世要想达观,就必须胸襟开朗,有通达见识,而这些通常不是后天养成的,多为天生之气质使然,因此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命运多舛、因为沉重打击,心中充满不平与怨愤且长期难以得到释怀,以至于抑郁成疾,就算神医在世也难救者,史籍之中也有记载。西汉文学家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那之后他始终心情忧伤,曾作有《鹏鸟赋》,想要用老庄的达观来自我安慰,其中有“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德人无累,知命不忧”这样的句子,虽然这么写了,但他却难以做到,终于在33岁这样一个盛年之时抑郁而终。这就是身处困境,遭遇挫折,却不能达观以对之人。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会因一点小事而一蹶不振,也会因为实现不了心愿而郁郁寡欢,甚至因为挫折而心理严重失衡,更有甚者因长期抑郁而导致自杀。这些人都是因为心中缺少达观这味良药。

李敖提到的达观处世中,有一个字始终出现,那就是“笑”。被人误解时能够微微一笑,这是有素养的体现;受委屈时能够坦然一笑,这是一种为人大度的体现;吃亏时能够开心一笑,这是一种心胸豁达的体现;身处窘境时能够自嘲地一笑,这是一种有智慧的体现;失恋时能够轻轻一笑,这是一种洒脱的体现;危难之时能够泰然一笑,这是一种大气的体现;被人轻蔑对待时能够平静一笑,这是一种自信的体现;无奈之时能够达观一笑,这是一种达到新境界的体现。智者,常以笑脸来处世。而李敖也提倡这种笑脸迎人的态度:

“用笑脸来做人处世的人,他们的基本精神,在相信人间的许多‘严肃’的事,大可不必用‘严肃’的手段来解决,不需要一本正经的脸孔,也不需要金刚怒目的神情,大家大可以用嘻嘻哈哈的轻快态度,来待人办事或排难解纷。用这种态度的人,他们的健康状态,一定比‘严肃’派来得好,对事情的解决,也比‘严肃’派有效得多。

“对严肃而古老的中国民族,多摆一些笑脸,应该是我们最好的营养,不但是好营养,也是一种好后盾。”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无奈,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积极乐观也好,消沉悲观也罢,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你的意志而转移。生活仍要继续,不会停止也不能停止。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笑对人生、达观做人呢?

达观处世的智者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随遇而安。对此,李敖是这么解释的:“智者深明人生乃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祸福相依等交纵而成,有浮有沉有荣有枯,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故智者只是随遇而安、不徐不疾、不烦不躁,智者爱护朋友、尊重敌人、珍宝女人和小孩。智者是《新约》里对比文字下的人物。智者是甘地、是金格、是吕坤所描写的化身。智者修养功深,喜怒哀乐少激于外而深得于内,智者即是强者,是上通古今伟大人格的榜样。智者善于超以象外,静观万物和自己,智者坐井仍能观天,不出户仍能知天下。”“随遇而安”也可写为“随寓而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随遇而安”的解释是:“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喜欢用“随遇而安”这个词来批评他人或者用于自嘲,这使得“随遇而安”成了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同义词。但是,如果你细细品味这四个字,你会发现这四个字不但含义深刻,而且包含了两层意思。所谓“随遇”者,是指顺随境遇也,而“安”者,一是可以理解为安于现状,听天由命;还有一个理解就是心灵不会被不如意的境遇扰乱,也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中,都能保持一种平和且安然的心态,并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许可以说其为“消极处世”,但后者之“安”,就是一种极为良好的心理调节的能力,想要拥有这种能力就需要本身具有一种豁达且超脱的胸襟,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庄子曾云:“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选自《庄子•大宗师》)所谓真人者,就是道家心目中的圣人,如果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做到睡觉不做梦,醒来也无忧愁,饮食也不求精美,呼吸保持均匀深沉,那就是达到随遇而安的境界了。这种“安”,指的自然是心灵之安,而不是安于现状中的“安”。这种心灵之安,不但可以让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而且还能让人处世乐观。随遇而安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境界,它不是对命运的逆来顺受,而是面对人生境遇的客观冷静。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曾说过:“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学会随遇而安,你能够轻松地挫败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这,是面对生活最为强硬的方式。”正如林清玄所说,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直保持一马平川或是一帆风顺,失败、挫折、灾祸以及厄运总是会出现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要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逆境与不顺。“随遇而安”告诉人们面对逆境时一定要学会承认并接受现实,然后努力适应现实,与其毫无用处地一味逃避,倒不如因势而利导,适应周围环境,在现有的条件下,尽自己所能去发挥和创造,以此寻求出新的道路,最终让自己获得进步、宁静以及快乐,用不了多久,也许就能发现打破困境的出口。这与“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有着莫大的相通之处:不管“来”于何处,只有“安”下心来,才能做事。所以,看似是对逆境低头的随遇而安,其实是一种理性且平和的迂回和抗争,它有时是至柔的,有时却又是至刚的。张学良的一生大起大落,他从“拥蒋剿共”的“马前卒”到“逼蒋抗日”的“急先锋”,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由“人上人”沦为“阶下囚”,这种沦亡之苦,幽闭之闷乃至蒙冤之羞一个一个接踵而至,但张学良并没有因此被打倒,他反而静下心来钻研《明史》,练习书法,种植兰草,结交诤友,不断地充实自己、修身养性,这使他活到了101岁的高龄,这就是随遇而安,正是这种柔韧但有力的态度使他在人生的漂流之中处变不惊,始终坚强挺立。同样的例子还有司马迁忍辱偷生最终著成“史家之绝唱”,而张海迪面对高位截瘫这种不幸遭遇仍然发奋图强,最终自学成才,这亦是随遇而安。面对逆境时需要随遇而安,面对顺境也需要随遇而安。顺境之中,应该想到安乐富裕与春风得意不可能持续一生一世,这时就应该居安思危,以使顺境能够得到延续以及发展。不因逆境而失意,不因顺境而得意——这就是“随遇而安”的精髓所在。陶渊明有诗云:“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想要拥有快乐并不难,只要你能够坦荡做人,随遇而安,快乐、幸福便可俯拾即得。

在大千世界之中,我们总是感慨,命运给我们的是否太少,其实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往往是心态来决定命运,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一些客观的因素或是客观的现实,但我们可以以不同的眼光或是心态去看待它们。用达观的心态去处世,任何事情都往好的方面去考虑,那么现实中事情可能也会往好的方面去发展,如果事情真的糟糕到已经没办法控制的时候,你担忧也没有用,也是于事无补,倒不如凡事往好的方面去考虑,既给了自己一点轻松,也给了别人更多一点的空间。

◎量力而为

难题当前,不去想它,是一种大本领,阿基米德、歌德、胡适等都曾在国难之时潜心学问,如国难似不干己一般,他们的目的就是避免“徒乱人意”,他们显示的是镇静、从容、方寸不乱、我行我素,他们的智慧,先已认清什么是他们力所不及的事,然后,绝不为这些事伤脑筋。他们的思考训练有素,对难题限定时间去想,该想的时候想,不该想的就不想,一如船舱的分割,纵使一舱进水,对他舱并无影响。没有思考训练的人最易犯搅成一团的毛病,结果除了搅垮自己的情绪外,于事无补。

——李敖

李敖这段话想要说明的就是做人要量力而为,不逞强也不逞能,绝对不做无用功,以免徒增不必要的麻烦。身为第一流的人的智者就更该如此了。所谓量力而为就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大小与多少去做事,千万不要逞强。当过运动员或者是看过运动员训练的人都知道,为了增强腰部以及下肢的力量,运动员会常常在教练的指导下做一种使用杠铃的负重练习。通过这种练习,运动员的力量,特别是腰部以及下肢的力量会迅速地增强,而奔跑以及跳跃的能力也会突飞猛进。当然,在做这种练习时杠铃的重量一定要适当才行,如果轻了收到的效果不大,但是如果重了运动员很容易就会闪到腰,而且杠铃的重量一定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地增加,千万不可贪多。这里的杠铃,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背负的压力,如果适当地背负一部分压力,不但能锻炼个人的能力,甚至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发展。但是一旦压力过度,突破了个人的身体或是心理极限,就有可能造成身心俱损,甚至会彻底崩溃。所以当你感觉自己实在承受不了现有压力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给自己减压才行,正所谓量力而为。

人生的道路有千条万条,你只有量力而为、量力而行,才不会总因为自己的目标得不到实现而让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如果你能自己选择要快乐还是要痛苦,为什么不选择快乐的那一方。比如,有的人工作很轻松,没有多少压力,而且比较自由,就是工资有点低。如果他想要感到快乐,那么他就不能老盯着工资低这件事情不放,反而应该多想想,自己每天活得多自在。相反,有的人工资很高,但是压力也很大,且不自由。如果他想感到快乐,那就不能老盯着工作压力大这点不放,反而应该多想想,自己的工资待遇是许多人都没办法达到的。万事都不能两全,千万要量力而为才行,因为上帝不可能把什么都给你。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地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要去做那些让自己力不从心的事情。“盈则满,花至半开,酒至微醉,是为最佳”。做自己没有办法胜任的事情,最后只能是自讨苦吃。量力而为,能够有自知之明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蚂蚁未必就比大象差,但却不能和大象比拔树,否则就真的是蜉蝣撼树,自不量力了。总之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争取获得更强的力量,并且充分应用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当前我们要做到的。有一个富翁平生吃遍美食,因而对食物的要求也很高,他家的厨房不但面积大,人手也不少,每个人都有自己分内的工作。挑水的只要管好挑水就行,洗菜的只管把菜洗干净就行,切菜的只负责切好菜就行,另外还有烧柴的、煮食的等,分工细致。这些厨房里的人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子长了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的工作既新鲜又有趣,而且看着似乎也不难做。于是他们有一天突发奇想,都想试试交换工作的滋味。但是交换工作之后,看见的只有一屋子的手忙脚乱,挑水的去切菜结果被刀子割了手;煮菜的去生火结果火没生起来反而弄得一屋子烟;烧菜的去挑水又不小心滑了一跤,把自己摔得四脚朝天;洗菜的去煮饭结果弄出了一锅夹生饭。就这样,什么事情都没做好,反而挨了富翁的一顿骂。从此,每个人都规规矩矩地做自己能做的事,不敢再逾越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对于那个看上去有些愚笨,甚至是弱智却始终保持心地纯洁的阿甘仅凭着一股子韧劲(也可以说是傻劲)取得了许多正常人都不能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感慨吧。阿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他能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有所局限,所以他只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自己能做的事情争取做到最好,这也是阿甘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反过来看看我们自身,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总是想去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结果自然摔得比较惨。“股神”巴菲特就曾经说过:“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能力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这正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像阿甘那样做事,一开始可能会被别人奚落并会感觉落寞,但是如果持之以恒,你终将会像阿甘那样最终稳健胜出。

量力而为就是让你不要瞎逞强,不要乱出风头,要知道出风头或者是抢风头都是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一旦做不好只会让你沦为笑柄。有些人的自尊心总是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之上,无论什么样的事情,只有在旁人“认同”之后他才能觉得安稳,但是经常这样“苦心经营”,为别人而活,难道不累吗?不会做的事情,就老老实实说自己做不来,自不量力或是太爱面子往往只会误己误人。轻则耽误工作效率,影响其他人的一些工作;重则很有可能搞出一些意外或是灾害。如果认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或事,你会发现逞强未必比示弱能更胜一筹。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弱,却以为自己拥有足以逞强的能力。聪明的人可不这样,他们会在需要的时候适当示弱,他们知道以退为进也能化解一些无谓的是非或是敌意,并且能让自己活得更安全一些。那么示弱到底有何好处呢?首先自然是能为你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当你不需要花费时间逞强时,你会多出很多时间来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逞强之人在看示弱之人,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是加倍的轻视。而示弱之人看逞强者时,往往也能从中看出可笑与可怜,因为逞强者所要承受的压力和辛苦是显而易见的。再次,示弱并不是消极的态度,反而是一种迂回战术,示弱能让人有时间作更充足的准备,并且也能顾及周围的人。所以示弱的人比较不容易向他人借钱,不容易错误投资,更不会醉酒驾驶,甚至为了一时之气而去伤害他人。无论一个人的主观愿望有多强烈,事物的客观标准也是不会改变的。有些人喜欢示弱,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们遇到过太多的逞强之人,可笑的事情见的也不少了,怎么可能自己再去乱做傻事呢?

总之,不要做那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你只需要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实现最大的价值即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事情不是勉强就能得来的。人,只有量力而为,该放手时放手,做到当止则止,这样才能在轻松与快乐的节奏之中,收获那份真正只属于自己的成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