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我主沉浮

第二篇 我主沉浮

每个商业时代都需要一个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的领袖,智慧、心胸、激励和不可缺少的机会,成就了巴菲特。任何人都可以问,在投资领域谁主沉浮,答案也是任何人都可以回答的——沃伦·巴菲特。

第六章 谁是沃伦·巴菲特

儿时了了

正直,勤奋,活力。而且,如果不拥有第一个品质,其余两个将毁灭你。对此你要深思,这一点千真万确。

——沃伦·巴菲特

1.商业天才的诞生

1930年的夏天很快就要过去,但已经持续了一年的股票市场的崩溃仍旧没有一丝好转。8月份最后的一天,沃伦·巴菲特来到了这个世界。

他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任何喜悦,父亲正在家里待业,母亲正在为几天后的早餐犯愁。许多年后,巴菲特说自己特别喜欢1929年,因为那是他生命的开始。可在1930年,巴菲特倘若能有着正常人的记忆,恐怕不会喜欢当时的生活。

这种糟糕的现状继续了半年后,终于在老巴菲特的惭愧与奋斗中结束了。父亲重新有了工作,并且给已满一周岁的巴菲特买了个绑在手腕上的金属货币兑换器。

这个金属兑换器始终是巴菲特所有玩具中的最爱,从“最爱”那里,巴菲特似乎得到了某种神秘的智慧,让他从开始就注定了将来的成就。

巴菲特完全属于美国人对“商业天才”的定义。5岁那年,他已经在奥巴哈家门前路旁摆摊卖橡皮糖。他站在货摊后面,非常谨慎小心,看到他的人都会忍不住过来,看他在搞什么鬼。当他走路时,总是弯曲着膝盖,因为在他看来,如此谨慎地走路,才不会跌出去太远。

谨慎小心的作风在巴菲特身上始终如一,无疑,这是商业天才的一个基本特质。所以,第二年,巴菲特就开始做起了饮料生意。

喝饮料的人在当时的美国到处都是,当那些人心满意足地喝着从机器里倒出来的汽水时,他们没有做与此无关的任何事。只有巴菲特,他拾起了汽水机旁被人们丢弃的瓶盖,把它们分门别类并数一下各种瓶盖的个数,由此得出哪种牌子的汽水卖得快。

一个不过6岁的孩子,在经过粗略地统计后,从祖父的杂货店里拿出他定义为销路最好的饮料,在炎热的夏季挨门挨户地叫卖。

让家人感到惊讶的是,小巴菲特对数字有着超于常人的敏感,对于任何一个商人来讲,倘若对数字没有感觉,那他注定不会拥有瞩目的财富。巴菲特喜欢四处走动兑换零钱,他对兑换零钱的过程非常着迷。在这一过程中,他用他那个年纪所能知道的一切运算法则来反复地算,当无数次得出的结果是一样后,他会满意地一笑。这种对数字的敏感对他后来的数学成绩有着相当大的帮助。而在当时,他就可以以极快的速度计算出复利利息,在这一计算过程中,他相当地投入。

中国古语有云,三岁看老。当巴菲特身上“获取实际赢利数字,而不是假定赢利数字的能力远远超过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断定,这种只有审计员才有的本能正是他日后成功的标志。

而这一本能让巴菲特在父亲的影响下,深深地喜欢上了股票。

在他8岁的时候,就开始阅读有关股票市场方面的书籍。许多年后,当他坐在办公桌后面读着这一天的早报时,肯定会想起,其实他六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对股票产生了兴趣,他或许还会有点遗憾,没有早一点开始投资股票。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在10周岁那年把当地图书馆的所有有关股票方面的书籍读完。

当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在你面前熟练而又专业地绘制出股票市场价格升降的图表时,你是否想过,天才的诞生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只不过有些时候,我们没有把自己的兴趣进一步挖掘罢了。

巴菲特后来说,自己对数字和金钱相关的任何事情都非常感兴趣。我们要知道,非常感兴趣,还要有系统地将这种兴趣深刻挖掘,巴菲特无疑就具备了这种深刻性。当他将股票市场价格的升降图表和大多数偏离对公司作出基本分析的东西叫做“小鸡走路的痕迹”时,他的父亲为之惊讶。

这种惊讶让他做出了一个很正确的决定,他让巴菲特进入自己的办公室,做一些如张贴有价证券的价格,以及填写有关股票及债券的文件这样的工作。

11岁那年,巴菲特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与考察,以每股38元购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股票。当该股升值到40美元时,他立即抛了出去,虽然他不过赚了5美元,但意义尤为重大的是,这是他第一次购买股票。

在回忆11岁的那段岁月时,巴菲特眼中充满了兴奋之光,他说:“我在我父亲的办公室里负责全面工作,从股市行情提示到制图资料,所有的一切。当做完这一切后,我就拿起《证券分析》来读,阅读这本书就好像是在茫茫黑夜看到了来自远处的灯光。”

2.优秀学生的传奇

几年后,这本书的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成为他的大学教师。

这位大学教师一节课给他的知识要远比他整个小学的时间所得到的都多。巴菲特小时候就读于奥马哈的罗丝黑尔小学。当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各种各样的商业类书籍,钻研着企业财务报表,研究着股票图表时。学校里就有人认定他是股票投资专家,甚至连罗丝黑尔小学的老师们都千方百计地想从他那里学到一点东西。大家不必要知道他通过股票赚了多少钱,从他那种与众不同的谈吐上就觉得他是内行。

许多人都注意到了,巴菲特身上有着某种与生俱来的东西,那并不仅仅是早熟和知识渊博,更多的在于他那种把知识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本事。他似乎有超常的洞察力,他谈论一件事情的方式让人深信他确实很清楚自己究竟在说些什么。比如,他可以就美国城市人口问题滔滔不绝地谈上半天,逻辑性强得没有人肯站出来反对他的观点。

但是,巴菲特的确是个好学生,他不是那种只善于侃侃而谈却成绩糟糕透顶的人。他的老师后来在谈到他时说:“他从来都不是一个难以管教的学生,否则我会记得他的。相反,他是个好孩子。他是个好学生,学习非常用功。我记不得他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了,但我敢肯定他的成绩是非常优秀的。他的英语也很好,我记得他还曾纠正过我的错误。”

正是因为成绩优异,在罗丝黑尔小学,巴菲特还曾跳过级。

成绩上的突出是巴菲特在小时候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非常善于与人相处。有一次,他得了阑尾炎,全班的同学或是去看他或是给他写信问候。他们亲切地给他取了个绰号叫“不洗澡的巴菲特”。

“不洗澡的巴菲特”恐怕是没有时间洗澡,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赚钱上。许多年后,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赚钱欲望时,他笑着回答:“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钱,我觉得看着财富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3.杰出报童的成功

为了赚钱,他离家出走,目的是不想让母亲在耳边絮叨他的作业问题。他离开家后曾想靠在高尔夫球场为球手找球、拾球赚点钱。同时,他盯上了一家巧克力厂。但这一切都不是他真正想做的,他其实还是想做一个优秀的送报童。

事实上,他从10岁开始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报童了。到14岁时,他的投递员事业更是日渐成熟。头脑灵活的他巧妙地设计和安排,同时承担了5家报纸的派送。

这样一来,他既可以通过送更多的报纸来获得更多的收入(月收入175美元,相当于当时众多全职工作员工的薪水),还在顾客对其中一种报纸不满意后迅速向他推荐另一种报纸,从而不减少自己的送报量。有些像今天的“一稿多投”。

可是随着送报量的增加,巴菲特开始发现记住每一户的订阅期限十分困难。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居无定所,有很多客户在搬家时哪里还有心情跟报社说自己的新地址。这样,巴菲特就得不到那份钱了。

这个问题在巴菲特看来,非常好解决。他首先通过撕下“客户地址标签”的方式来告诉自己“客户已经到期了,不用送了”,同时也提醒对方“该续订了”。如此,巴菲特就对每个人的订阅期限都一清二楚了。

为了保险起见,巴菲特又与公寓里的电梯工达成协议——他为他们免费提供报纸,而他们则在知晓公寓中有人即将搬走时通知巴菲特去收取自己的钱。

许多年后,我们从巴菲特身上看到了他重视市场调查、以客观事实为决策依据的习惯,殊不知,这种习惯的养成是小时候的事。同时,想要养成这种习惯,就必须具备与锻炼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巴菲特具备这种能力,由此为后来他投资事业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4岁那年,他用自己卖报纸攒下的1200美元在内布拉斯加买了40英亩农田,然后转手租让给一个农田承包人。

紧接着,他又花25美元买了一台旧弹子球机放到理发店里,然后把它租出去。第一天他就用这台机器赚了14美元。大约一个月之内,他和伙伴们就在3家理发店里设置了弹子球机。生意火极了。随后,他们又扩大到7家。

此时,巴菲特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他把这个公司命名为威尔森角子机公司。不久后,他又和伙伴集资350美元,购买了一辆1934年产的劳斯莱斯轿车,之后以每天35美元的价格出租。

精明,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巴菲特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从小就肯去培养一种习惯或是一种能力的人,将来必能用这种能力创造出别人根本创造不出来的成就。

智慧锦言

巴菲特是“儿时了了”的人,但这句话后还有一句:“大未必佳。”也许,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小时候聪明的人做了聪明事后,倘若不能坚持下去,长大后未必是人才。这个咒语并没有击中巴菲特,原因只有一个——他始终在坚持自己的能力和追求财富的梦想。

谁能教我?

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沃伦·巴菲特

1.孜孜不倦地追逐财富

巴菲特的中学生活乏善可陈,因为自小学开始,他的心似乎已经不在学校了。在中学校园,他既不是一个态度冷漠的人,也不令人讨厌,只是一个独来独往者,有点不太合群。巴菲特即使是在几十年后,对处于初中校园的自己都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我不是最受欢迎的人,但也不是最不受欢迎的人。我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虽然在学校他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但在校外,他绝对是一个即将飞腾的龙。在中学即将毕业时,他将自己的那个公司卖给了一个退伍军人。这笔钱是1200美元。他拿着这些钱前往沃顿。此次行程让巴菲特明白了一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赚钱渠道。而人们往往只是在自己的房子周围和办公室安逸地待着。

1947年,16岁的巴菲特毕业了。在他对股票市场研究还处在“绘制股市行情图”的阶段时,他已经积攒了一笔大约6000美元的财富,其中大部分财富是他做报童赚来的。

他的高中毕业成绩也相当不错,在全校374名学生中,排名第16位。这样的成绩当然会引起许多大学的注意。在当时享有盛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非常看好巴菲特的理论修养和从商阅历,将他录取为该院的一名新生——他成了名门正派的入门弟子。

巴菲特其实并不是很想去。但他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并且承诺大学一切费用均由他们来出,巴菲特自己的钱可以拿去做他喜欢做的事。

巴菲特当然把钱花在了他喜欢的事情上,那就是在费城的交易所。但他的时间也没有花在沃顿商学院的课堂上,因为他觉得那里的每个老师讲的课程都非常枯燥,让他这个早已经在江湖混迹多年的人听起来没有一点感悟。有时候他还认为,这些老师讲的理论拿到现实中去是根本不合适的。

他把时间花在了收集高尔夫球上,然后高价卖出。他还卖过衬衫,并获得了不小的收入。但这些商业上的成就并没有使他忽略了沃顿商学院老师们的枯燥。

虽然他在学院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直到很多年后,他还是对这个学院抱有微词——“我没有觉得我学到了那么多的知识。”

似乎在这个学院,没有任何老师的理论使他认可。两年后,不经父母的同意,他就离开了沃顿商学院,转学到美国中部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在这里他重操旧业,担任《林肯》杂志发行部的营业部主任,成为50个报童的小头目,负责6个乡村的送报工作。

到了1950年,巴菲特已经积攒了近1万美元的财富了。与此同时,他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14门课程,从内布拉斯加大学顺利毕业。

这一年,他19岁。

他的未来并不渺茫,但也并不光明。他想继续深造。有两个学校进入他的视线。一个是哈佛大学,另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

他先是很自信地向哈佛商学院提出申请,然后乘火车前往芝加哥,在那儿,哈佛商学院招生办的一个男士接见了他。但是此人对他的印象并不好——“19岁,由于身材消瘦,看起来像只有16岁的样子,相当于一个12岁少年的体重。”

那次会面只有十分钟,那位男士认为,巴菲特太年轻,所以不能被录取。不过也不是没有机会,他建议巴菲特再等一两年。巴菲特事后愤怒道:“哈佛那些家伙太自命不凡了。”

可是,他对被拒绝束手无策,在芝加哥待了四个星期后,他的父亲催促他随便找个商学院上就好。巴菲特无奈只好向哥伦比亚大学投去了申请书。

很快,他就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入学通知,在哥伦比亚商学院,巴菲特感受到了天外有天,而他一生的财富之道的修炼就在此处完成。

巴菲特进入该学院,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仍旧对学院的教授们抱有怀疑的态度。他当时甚至还有点苦恼,忧心忡忡地考虑着到底谁可以让他获得更多的商业知识。

2.好的导师是成功的一半

当巴菲特见到本杰明·格雷厄姆时,他的一切忧虑都烟消云散。

作为一个犹太人,格雷厄姆的身上既有犹太民族超人的明智与敏锐的思想,又彰显着美利坚民族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格雷厄姆的金融分析学说、证券分析理论和投资理念在投资这个主流领域里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投资者。

1894年5月9日,格雷厄姆在英国伦敦出生。格雷厄姆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经商的父亲迁往了美国。也许正是由于家庭带给他的诸多的不幸,才成就了格雷厄姆一生的辉煌。格雷厄姆9岁那年,年仅35岁的父亲走完了人生的全程。父亲的逝世对他来说,是无法修复的心灵创伤。与此同时,他失去了获得安全保障和正常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童年时代的格雷厄姆便具有重大的灾难也无法压垮的性格,他的表现是那么顽强和坚定。12岁的格雷厄姆,较一般孩子而言,他身上的潜力已经慢慢释放。他知道如何使自己坚强地对付命运的捉弄,学会了如何用各种方法赚一点钱,如何集中精力完成该做的工作,特别是学会了一切事情靠自己解决,永不言弃地为了自己的人生在奋斗。童年时代的困难处境深深影响了格雷厄姆的性格,他对金钱越来越敏感和崇拜了。在他的观念里,赚更多的钱,任意花很多的钱,成为他生活成功的主要标志。经过数十年人生的浮沉之后,他终于掌握了最满意、最重要的物质利益的真谛:最了不起的理财策略是在一个人的收入范围内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我的理想支撑着我,乘一叶小舟,迎着落日的余晖,沐浴着西方的星辰,前进,直至我生命终结。”这是格雷厄姆常常朗诵的《尤利西斯》中的一句话,而他一生的经历恰如商海中沉浮的扁舟,跌宕起伏,却永不言弃。

格雷厄姆在1934年底完成了著作《有价证券分析》,这本书奠定了格雷厄姆作为证券分析大师和“华尔街教父”的不朽地位。他在书中清楚地指出了两个投资原则,即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遵循两个投资原则:一是严禁损失;二是不要忘记第一原则。《有价证券分析》所阐述的计量分析方法和价值评估法使投资者减少了盲目,增加了更多的理性成分。格雷厄姆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运用数量分析法来选股的第一人。他提出了普通股投资的数量分析方法,解决了投资者的迫切问题,使投资者能够更加准确地去衡量一只股票的价值,从而可以很快速地对一只股票的投资取舍问题做出判断。

1936年,承接他的《有价证券分析》,格雷厄姆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著作《财务报表解读》。资者财务报表是揭示公司财务信息的主要手段,有关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都是通过财务报表来提供的。如何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评价公司财务状况、未来收益等对证券买卖决策及规避投资风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继《财务报表解读》之后,格雷厄姆于1942年完成了他人生中引起最大关注和影响的一部不朽的著作,即《聪明的投资人》。《聪明的投资人》可以说是《有价证券分析》的简化版,它不仅仅继承了《有价证券分析》的所有精华,而且还有大量更新的生动实例。在内容上更加迎合投资需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它再一次巩固了格雷厄姆作为一代宗师的地位。在《聪明的投资人》这本书中,格雷厄姆阐述了投机与投资的实质性区别:投资是建立在事实与数字的分析基础上,而投机则是建立在突发的念头或臆测之上。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