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蔡文姬——一个凄美的谜

引言 蔡文姬——一个凄美的谜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蔡文姬的名字,那时候我家有一本《三字经》,我读到“蔡文姬,能辨琴”时,问父亲:“啥是琴?”

父亲很认真地想了想说:“胡琴么。”

我又问:“啥是胡琴?”

父亲声音高了:“学到四年级白学了?连胡琴都不知道?!”

我看着父亲,不敢吭气。父亲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我是家常便饭。

但是父亲这次没有打我,说,“胡琴胡琴,胡人的琴,蔡文姬被胡人绑到匈奴去了,在那儿成天见胡人的琴,当然比咱懂胡琴。”

我说:“胡琴啥样子?”

父亲瞪了我一眼,似乎想骂:连胡琴都不知道?!但最终没骂,而是小声说:“就是二胡。”

十几年后,我才知道,蔡文姬在世时,姓蔡名琰,字昭姬,应该叫蔡昭姬。但在西晋,司马炎当了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叫司马昭,文史学家为了记录研究传承蔡文姬的事迹和作品,避西晋司马昭名讳,将蔡昭姬改为蔡文姬。还有,蔡文姬当年把弄的琴并不是父亲所说的胡琴,而是七弦古琴。因为这时候我看到了郭沫若写的剧本《蔡文姬》。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蔡文姬在十五岁时就出嫁了,而且在十多年内完成了三次婚嫁。第一次嫁给河东望族卫家;第二次嫁给匈奴左贤王;第三次由曹操做媒,嫁给了年龄小于她的屯田都尉。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并不是在她父亲的呵护下完成的。她父亲蔡邕在她十六岁那年夏天就被杀害了。一个十六岁时没了父母的弱女子,在动荡不安的东汉三国时期,先后三次嫁人,并完成了令人荡气回肠的长篇骚体叙事诗《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这些诗至今依然为学子们所传诵,甚至视为经典。还有她的书法,飘逸自然,时隔近两千年,依然是现代许多书家所不能及的。更重要的是,蔡文姬从父亲蔡邕那里得到书法真传后,授笔法于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至今,王羲之“书圣”的地位未有丝毫动摇。

在那么个动荡的时代,面对天翻地覆般的坎坷命运,我们的蔡文姬怎样生存、生活、恋爱的呢?

直到二○一二年底,我才初步揭开了这个谜,这时候我所居住的城市冰天雪地,为了让我的思绪不被冻住,我跑到温暖的三亚,开始为蔡文姬写传。二○一三年国庆节,当我静下心来修改这本传记时,太行山上已经红叶烂漫,面对令人陶醉的红色,我想到了霜,正是因为经过霜的染打,绿色的树叶才开始变红,那是作为树叶,最为悲壮的颜色,因为之后不久,秋风无情,将吹落红叶,纵然红叶万般娇媚,也是要经受冰雪,最终化为泥土的。然而,作为树叶,红叶是最为迷人的,因为那是它生命中最成熟的颜色,一生的风采都集中在那一片红上。

红叶,不就是蔡文姬吗?

早晨,我采下一片红叶,带着山间的露水,带露的红叶更加醉人,却也更能让人心碎。我想,等到本书出版后,我将用这片红叶,作为书签。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