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总序

“乐府诗断代研究”是我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起止时间为2007~2010年。项目最初设计是将汉唐乐府诗分成十个时段研究,即两汉、魏晋、晋宋、齐梁、陈隋、北朝、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每个时段研究成果为一部专著,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这次推出其中5部成果,即《两汉乐府诗研究》《魏晋乐府诗研究》《齐梁乐府诗研究》《北朝乐府诗研究》《初唐乐府诗研究》。在结项之后的打磨过程中,魏晋、齐梁、初唐三个时段的研究成果,都作为前期成果单独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因而《魏晋乐府诗研究》《齐梁乐府诗研究》《初唐乐府诗研究》同时也是国家社科基金前期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另外王淑梅的《魏晋乐府诗研究》作为其博士毕业论文,2008年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2009年获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对乐府诗展开断代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化对汉唐诗歌史的认识。乐府诗最为兴盛的汉唐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深入认识汉唐乐府对于更加清晰地描述汉唐诗歌史有着重要意义。乐府诗是诗中精品,在诗歌发展史上往往具有标志性意义,离开这些诗中精品去描述诗歌史是无法想象的。汉代诗歌自不必说,离开《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燕歌行》《白马篇》《从军行》《饮马长城窟》,就无法描述建安诗歌;离开《拟行路难》,就无法描述鲍照诗歌;离开吴声西曲,就无法描述南朝诗歌;离开《临高台》《行路难》《从军行》《独不见》《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就无法描述初唐诗歌。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几乎都是乐府诗;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也几乎都是乐府诗;元白新乐府在诗歌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然而,长期以来,人们都未能从乐府学角度深入解读这些作品,这直接影响到了汉唐诗歌史描述的清晰度。所以用乐府学方法重新认识这些诗歌,对于提高诗歌史描述的清晰度具有重要意义。

近十年来我一直倡导乐府学,并为我的团队拟定了研究规划,包括“乐府诗分类研究”“乐府诗构成要素研究”“乐府诗断代研究”“乐府诗史写作”“乐府学概论”“《乐府诗集》整理”“《乐府诗集》续编”“乐府学全书编纂”等课题。课题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研究当中。“乐府诗分类研究”是北京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和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对《乐府诗集》所收12类乐府的概念定义、收录标准、音乐特性、流传情况、文学特点进行研究,成果9部专著2009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乐府诗构成要素研究”是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和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对乐府诗题名、曲调、本事、体式四个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成果4部专著即将于2013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乐府诗断代研究”是分类研究的综合,是要素研究的运用,是诗史写作的准备。

乐府诗断代研究目前学界所做工作还不够充分。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出版的罗根泽《乐府文学史》、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杨生枝《乐府诗史》等,都是通史写作。断代研究成果较少,大陆有张永鑫《汉乐府研究》、姚大业《汉乐府小论》、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和《汉魏乐府艺术研究》;台湾有亓婷婷《两汉乐府诗研究》、张修蓉《中唐乐府诗研究》、谭润生《北朝民歌》和《唐代乐府诗》;日本有佐藤大志《六朝乐府文学史研究》等著作。通史虽然能提供乐府诗的总体发展线索,但因篇幅和体例所限,难以深入剖析每个时段乐府诗的特点。断代研究如果时间跨度过大也会遇到同样问题。现有断代研究大多集中在汉魏,南北朝到唐五代成果不多。汉魏乐府虽然重要,但作品留存少,与以后各代留存数量无法相比。尤其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乐府诗创作数量巨大,值得仔细研究。将汉唐乐府诗分成十个时段逐一考察,就是想改变这种前重后轻的局面。

本课题的基本研究思路是从文献、音乐、文学三个层面考察一个时段的乐府诗。文献层面主要关注乐府诗的文本留存,包括作品种类、留存数量、作者参与等情况。音乐层面主要考察乐府活动,追寻乐府诗的音乐形态,包括创调情况、表演情况、流变情况、创作情况。文学层面主要关注乐府诗的文学特点,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节、体式、风格、文学史意义等情况。总体目标是将每个时段乐府诗的文献留存、音乐特性以及文学特点清晰地描述出来,从而提高描述汉唐诗歌史的清晰度。这5部著作都按照这一思路展开,均有一系列创获。

两汉是乐府诗的创始和繁盛时期,两汉乐府一直被后人视为经典,相关研究很充分,创新难度较大。《两汉乐府诗研究》从汉乐府题名、音乐、体式、题材几个角度考察汉乐府,尤其是将汉乐府与《诗经》进行比较,既避免了蹈袭前人之弊,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提出:汉乐府不同于《诗经》以篇首命名为主,题名中包含了音乐性、文学性等多种因素,且越到后来所含音乐因素越丰富;相和歌在流传过程中音乐品味日趋文人化;汉乐府语言比《诗经》更加接近音乐表演形态,等等。隋代王通开始把乐府看作《诗经》后继,宋代郑樵明确把乐府作为《诗经》的正宗嗣响,并按《诗经》的分类方法给乐府诗分类。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很少有人将汉乐府与《诗经》进行体统比对。该项成果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值得肯定。

建安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样也是乐府诗创作的黄金时代。乐府诗实现了从无主名到有主名的转化,在很多人心目中魏乐府与汉乐府地位同等重要,“汉魏乐府”一直被看作古乐府的典型代表。魏晋在继承汉乐府体制,建立新乐府体制,模拟古乐府等方面,都作了突出贡献。深入考察这一时期的乐府,对描述乐府诗史和乐府学史都有重要意义。《魏晋乐府诗研究》集中探讨了魏晋乐府诗创作与音乐活动的关系。对魏晋乐府诗著录形态及其内涵的辨析,对魏晋乐府活动机制的考察,对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音乐形态和创作情况的研究,都提出了新见。例如对“本辞”含义的考证,对缪袭鼓吹曲辞创作时间的考辨,对魏晋鼓吹树立创作范式的评价,对曹植杂曲歌辞创作与宫廷乐舞关系的考证,都发前人所未发。

齐梁是诗歌由汉魏向唐代演变的重要过渡阶段,而诗歌每个新动向的出现又都与乐府诗创作息息相关。齐梁诗人的许多诗歌革新都是在乐府诗创作中完成的,其中就包括永明体的创立。梁朝君臣诗乐造诣俱高,制礼作乐有很多新举措,南朝乐府活动至此发展到极盛。《齐梁乐府诗研究》考察了齐梁乐府文献著录和创作背景,通过考察齐梁雅乐歌辞、俗乐歌辞文献著录情况,揭示了乐府文献著录背后的音乐观念、创作情境、创作风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萧齐、萧梁宫廷音乐建设与乐府文学的发展过程,描述了中原旧曲、流行新声、鼓吹曲、北方乐歌、杂曲音乐传播等情况。所论问题都很重要。

北朝乐府是北朝礼乐文化建设留下来的诗歌精品。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北朝乐府称作民歌,很少从北朝礼乐文化入手研究这些乐府诗。《北朝乐府诗研究》首次从乐府学角度对这些乐府诗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北朝乐府音乐、歌辞使用与分布情况及其文献著录来源的考察,指出北魏是北朝乐府发展的关键时期。指出北魏乐府音乐来源极为广泛,除了北狄乐,尚有中原、江南、西域、辽东、西凉、龟兹、高昌等各国各地的音乐。对《真人代歌》和《梁鼓角横吹曲》的研究也很深入。

初唐上接陈隋,下启盛唐,诗歌演变一直伴随着乐府创作:近体诗律在乐府诗创作中得以完善定型,四杰在长篇乐府中寄托对社会的深度思考,张若虚、刘希夷乐府为初唐诗歌革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初唐乐府诗研究》综论初唐乐府诗题名、曲调、本事、体式、风格等各要素,探讨了《长安古意》《临高台》等长篇乐府诗出现的原因,考察了沈佺期、宋之问的乐府诗创作,分析了《代悲白头吟》《回波乐》等乐府名篇,都很有新意。

限于篇幅,上述成果只是探讨了各自时段乐府诗的一些问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且已有研究也一定会有不到位甚至错误之处,我们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因为所有批评指正都是对乐府学事业的有力推进。

吴相洲

2013年7月18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