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序二

遵循我服役所在老部队的前辈、新四军老战士陆坚同志的嘱咐,冒昧为其新著《芳草集》作序。一开始我是深感勉为其难的,比起他早于1991年出版的《戎马歌声》来,曾有大名鼎鼎的老前辈谭启龙题字、黄源作序,二者的档次未免太过悬殊了。可是经老前辈一再坚持,且因他同是战友的伴侣长年瘫痪,近期又住院抢救急需他照料,作为晚辈的我不忍心再推三推四了。再说出于对老领导的敬重、抢救第一手史料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需求,也是我的本分和乐意所为,只得战战兢兢地担当起这一重任来。

我与陆坚同志虽说是老部队的战友,但认识的时间不算长,且没有共过事。记得在十余年前一次接待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战友刘石安时初识,并与全体为他接风的战友一起合影留念,一晃已有其中两位去世了。近几年来,陆坚同志像战争年代为战地报刊踊跃投稿一样,也成了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刊《东南烽火》的积极通讯员,后来编通之间来往频繁才慢慢熟悉起来。但对陆坚同志所在部队的光荣历史,我早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二十军政治部工作期间就已经烂熟于心: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以战斗在江苏阳澄湖畔的“江抗”起家,逐渐发展壮大为一支威震华东战场的劲旅。这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打过不少漂亮仗,涌现出千千万万不同凡响的人物和繁衍出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故事。其中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和解放上海时《解放军露宿街头》的传世照片,都取材于这支部队。

正如一棵沾上露水的小草,同样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样,《芳草集》通过选编曾在我军高级将领身边担任警卫工作的陆坚同志旧文稿,也同样可以反映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广大指战员学习、战斗和生活的轨迹。作者开始将文集取名为“杂草集”,自贬所写的文章为“杂草”,这既是风趣语又可理解为是谦词,体现了作者的宽大胸襟和自律美德。“杂草”虽可能会一时争抢作物的养料,但经过耕耘可以化为肥料,更好地促成植物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作者一辈子忧国忧民,在耄耋之年自掏腰包,将自己昔日所写的传播革命传统与作风的文章汇编成册,希望能更广泛地传承给后人,并使之发扬光大,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请看全书五个方面的分类,基本上涵盖了作者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

第一部分“戎马生涯——奋斗与荣誉”,反映了作者亲历一系列战役、战斗的纪实性文章,特别是描述在急行军时掉队和迷路,在攻城时血溅疆场等惊心动魄的感人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妙。这些文稿有的发表在战时的《大众日报》和战场快报,大多是战后根据当时的日记,再查找有关资料精心撰写,先后发表在全国和省级新四军研究会组织编印的众多书刊上。

第二部分“战友情深——追思与缅怀”,记录了作者在高级指挥员身边工作时的情景和对较熟悉的粟裕、叶飞、刘飞、何克希、谭启龙等首长的回忆文章,从一位警卫人员的独特视角,生动地反映了党政军领导的风采和作者对首长、战友深深的缅怀之情。

第三部分“悲欢人生——家世与自传”,反映作者在党的感召下参加新四军,奋起抗日、打击汉奸和卖国贼的激情,其中《千辛万苦投奔苏中公学》一文提及他年轻气盛,对父亲数次被日寇抓走受刑恨之入骨,认为报仇雪恨的时候到了。遂在一次日伪军到其家乡抢劫时,17岁的他与一位当铁匠的爱国青年一起,高喊着“杀汉奸”,高举大砍刀冲上前去,其中一个伪军被他砍中了肩膀,从此为躲避报复离家投奔了新四军。在《我两次入党的故事》一文中,提及他从小就对共产党、新四军无比热爱,哥哥和他相继加入了党组织,从此他更有了底气,好打抱不平。又提及那次刀砍伪军后急急忙忙离家,来不及带上党员关系介绍信,以致在争取重新入党的过程中经受艰难曲折。他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终于经受住组织的严峻考验而实现终生愿望的往事等,十分有感染力。

第四部分“心灵火花——诗词选辑”,因涉及面较广,内容比较丰富,遂细分为“战斗记述”、“缅怀思念”、“时政评论”、“感慨随想”和“游览杂记”五个方面,分别反映作者在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参战参建的心灵火花及诗情画意,特别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司法部门后,仍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千方百计寻找部下烈士的归宿和亲人,还自费千里迢迢寻访故战场,依靠当地政府民政部门找到了当年牺牲部下的坟墓,终于使烈士的亲属得到了慰藉,也使当地的无名烈士冠上了真实姓名。离休后,他仍念念不忘教育下一代,年临耄期不服老,依旧活跃在革命传统教育的讲台上。凡是他所在分会宣讲团的教育基地和联系宣讲点的中小学校搞政治教育、纪念重大战役战斗,少不了要请他作报告。此外,作者与时俱进不服老,勤奋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还通过疗养、休闲,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和自然风光,也记下不少对时局的看法、感受,体现了他对党、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由衷赞美与感恩之心。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方面基本上是辑录了他的母校——新四军苏中公学校友会为作者编印的《戎马歌声》一书的大部分战地诗。他常常是一面打仗一面在战斗间隙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被战友们誉为战士诗人。提干后,他仍是战地快报的积极作者和解放军报社的特约通讯员,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稿。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诗词,主要反映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与情感。第四方面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党、祖国和人民英雄的无限崇敬、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愤慨和对山河、动植物及所到故地的今昔对比,并予以由衷的赞美。第五方面则以杭州为圆心,从近到远,由北向南地描绘作者所到之处的游览观感,令读者身临其境,伴随作者对祖国名胜古迹的描绘和心境,去感受其点睛之笔的美妙。

第五部分“朝花夕拾——战友附文”,收集了文艺界的老前辈、文化名人黄源为作者出版《戎马歌声》一书时的序言、伴侣加战友李倩英撰写的《我所了解的陆坚同志》,以及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部分会员根据《江苏人物风采录》编写和对作者现场采访的报道,都众口一词地肯定了陆坚同志的为人及其作为。

“老马长嘶千里梦,山河烙印百年心。”作者戎马、笔耕一生,离休时享受副厅级待遇。但他不安分于舒适的离休生活,在当过20年律师之后,又活跃在关心教育下一代、传播革命传统和铁军精神的讲台上。笔者作为老部队的一名晚辈,在虚心学习老前辈光荣革命传统的同时,衷心祝愿他身体健康长寿、事迹流传千古、精神长留人间!

——2012年9月于西子湖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