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何谓“张王乐府”?
继大历诗风之后,唐宪宗元和年间,诗坛上又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张籍、王建为代表的元和诗人,不但远承汉魏乐府和《诗经》的风雅传统,而且就近又从杜甫那里吸收了关心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写实主义风格,用乐府诗的形式反映普通民众的磨难与悲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深刻矛盾,表达了诗人对下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张籍和王建的乐府诗,为即将登上诗坛的白居易、元稹提倡的“新乐府运动”拉开了序幕,此即“张王乐府”。张王乐府既有古题,又有新题,所作乐府诗语言明白晓畅、如话家常,反映的都是一些日常事件和生活画面。比起之后的元白乐府诗,又显示出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特点。
张籍(766?—830?),字文昌,苏州人,生于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及第,因晚年曾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张籍乐府诗主要有《野老歌》、《牧童词》、《节妇吟》、《乌夜啼引》等,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通过对世俗人事的描绘,讽刺了社会的种种丑恶和黑暗现象,如其中《野老歌》云:
张籍《岸花》诗图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诗歌用近乎白话的语言,诉说了一位老农在贫瘠的田地里辛苦劳作了一年,但到了年关不但收成不好,而且还要上交繁重的赋税,只能靠上山拾来的苦得难以下咽的栎树果实来充饥。而那些腰缠万贯的江上商人,连船上所养的狗吃的都是肉。本诗在反映老农苦难生活的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官府赋税的繁重、商贾的暴利发家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不公。除了乐府诗之外,张籍的七绝游子诗《秋思》也被广为传诵,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的共鸣,其诗云: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建(766?—?),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门,考进士不中,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当上县丞一类的小官,最后却否极泰来做到了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乐府诗以新题居多,具有浓郁的乡土田园气息,主要作品有《田家行》、《水夫谣》、《织锦曲》等,其中《水夫谣》中“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道出了纤夫生活的苦痛;他们想到了逃离,可是“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的沉重现实,使得他们只有忍痛苦苦支撑;最后发出了“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这般近乎幻想的悲惨祈愿,但是就算水地变成了旱田,他们身上的枷锁真的就能卸下来吗?
王建《江南》诗图
张、王乐府诗的区别在于,张籍的乐府诗直白简易,往往在鲜明的对比中将讽喻之意毫无保留地诉诸笔端;而王建的乐府诗相对要含蓄、隐晦一些,字里行间不见讽喻,但讽喻之情不言而喻。张、王乐府在诗歌史上有过渡之功,他们扭转了大历诗歌孤寂幽冷的倾向,使得唐代诗歌重新回到了汉魏乐府和杜甫诗歌崇尚写实的道路上,为即将到来的重写实、尚通俗的元白“新乐府”运动做了很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