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什么是歌行体?

31 什么是歌行体?

歌行体,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一般被视为是五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其间又兼有杂言。歌行以叙事为主,篇幅长短不限、句式参差错落、不大讲究平仄用韵,体制灵活,具有浓厚的音乐节奏感。一般来说,歌行体作品的题目中多有“歌”或“行”这样的标识,如李白的《襄阳歌》、《侠客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高适的《燕歌行》等等。明人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以及“歌行”作过解释,他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当然,也有一些篇名中没有“歌”、“行”标识的歌行体诗歌,最著名的莫过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高适《听张立本女吟诗》图

关于歌行体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在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的基础上创造的,由于鲍照擅作七言,故最初创造的歌行体仅为七言形式。但这时期的歌行体只是属于草创阶段,成就并不高。到了初唐时期,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歌行体才正式确立,一般以《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的出现为标志。此外,由于歌行体是从汉魏六朝乐府那里汲取了营养,如“歌”、“行”等字眼也在乐府篇名中屡见不鲜,因此关于歌行和乐府的区别,学界仍有争论。

现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对歌行体的特点作一个粗略分析。首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二十四句,基本上以七言为主,但也杂有一句二言与四句九言,如“呜呼”,“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其次,它也继承了乐府叙事的本色,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如诗中先是记叙了茅屋如何被大风侵袭,中间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最后还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这样忧国忧民的感叹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救赎高意。第三,诗中二十四句换韵自由,出现了好几个韵脚,且平仄不限。总之,歌行体的形式是由其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决定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