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初唐四杰”指的是谁?

24 “初唐四杰”指的是谁?

《旧唐书·文苑·杨炯传》载曰:“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初唐四杰”指的即是从高宗时期至武后初年活跃在诗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个人。他们的诗作都力图褪去六朝纤巧细弱的审美风气,突破宫体诗在内容上的局限,着重抒写了个人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真挚情怀,显示出一股刚健的骨气,开拓了一代诗风。“四杰”对于五言律诗的定型和唐诗风骨的形成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王勃《早春野望》诗图

“四杰”不仅以诗文齐名,形成了初唐时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无独有偶的是他们的命运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中所言“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是最准确的概括。四人都是神童,如骆宾王写《咏鹅》时不过七岁而已;做官最高的是杨炯,仕途坎坷,但也仅是馆阁文臣而已;天妒英才,多短命而亡,结局也很悲惨,王勃溺水身亡不说,其族与骆氏一族一样也惨遭灭门,杨炯和跳河而死的卢照邻则没有子嗣。

由于“四杰”都是中下层文人,自然有一股向往功名、不甘人后的豪壮之气,所以诗作中往往抒发的是不平之鸣;感慨离别、征夫思妇、咏史咏怀、怀才不遇等也是其诗歌中常见的主题,现一一述之如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六岁便能成文,上元二年(675)写成《滕王阁序》,一时喧宾夺主,后成千古传诵的佳作。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更是引起了千百年来人们的深深共鸣。另外,还有《秋夜长》、《临高台》等作品。

杨炯(650—694?),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先后任校书郎、崇文馆学士、梓州司法参军、盈川令等职,卒于官。其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边塞题材方面,《从军行》是其最富代表性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向往沙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豪迈之情。其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两句最为人熟知。

卢照邻(634?—683),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染上风湿病后服丹中毒,手脚残废,因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投颍水而亡。主要诗作有《长安古意》、《行路难》、《关山月》、《咏史》四首、《昭君怨》等。七言歌行《长安古意》,借对都城长安的描绘,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有志难伸的愤懑之意。

骆宾王(?—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曾做过长安主簿、侍御史等官,后被贬为临海县丞。七岁便作出家喻户晓的《咏鹅》,后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作《讨武曌(zhào)檄》,痛斥武则天的种种罪行,极富感染力和鼓动性。就连被责骂的对象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两句时也叹为观止,知其是骆宾王所作后,大骂丞相失职而错失此等人才,可见文章的感染力多么的强烈。骆宾王的诗歌代表作为《帝京篇》,诗中通过对长安壮观景象的描写和各个阶层奢侈无度生活的描述,抒发了自己沉沦下僚的愤懑不平之意。

总而言之,“四杰”写诗主要是反对“上官体”纤巧绮靡的弊病,他们是唐代诗歌发展的重要一环。究其成就,“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可谓给出了最为准确而又客观的评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