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什么是建安风骨?

13 什么是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文学风貌。所谓“风骨”,风侧重于情,是作家主体情志意气的外在体现,是一种行之于文的情感力量;骨则侧重于理,是作品坚实的思想内容、严密的内在逻辑和精炼畅达的表现形式。风骨合在一起就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强烈情感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就建安风骨而言,就是指建安文学作品中鲜明的时代特征、真挚的情感、慷慨悲壮的格调与健美有力的文笔等内容。

具体说来,建安风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安文学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由于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极为注重作品的抒情特征,加之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更容易体现出慷慨激昂的思想情感。其二,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格调。建安诗歌多是在乐府民歌或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较多地保留了乐府民歌叙事性强的现实主义特征,而不去一味追求华丽的艺术表现形式,故显得古朴厚重,有梗概之气,如曹操《蒿里行》、曹丕《燕歌行》、王粲《七哀诗》、蔡琰《悲愤诗》等均是如此。其三,建安文学具有健美有力的文笔。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所言“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就是说特定的思想内容、情感以及格调最适合用一种刚健有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非绵软无力的文笔所能表达得出的。当然,建安风骨并不是以彻底牺牲诗文的辞采作为代价的,如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作品就是风骨与藻饰的完美结合。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诗文的形式美而强调其中的内在热情与感染力时,往往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唐时陈子昂就提出以“汉魏风骨”扭转六朝诗歌的绮靡之风,从而形成了唐诗自己的“风骨”,李白也以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表明了对“建安风骨”的赞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