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楚辞”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

6 “楚辞”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

“楚辞”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是指以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歌,它是战国时期屈原所创,以屈原、宋玉作品为代表,并为战国至汉代诸多楚辞作家竞相模仿的一种新诗体。其“新”主要体现在它不同于先前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歌,而在形式上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它植根于丰沃的楚文化土壤之中,由楚地民间的楚声、楚歌发展演变而成。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曰:“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一词,最早见于汉武帝时,《汉书·朱买臣传》载曰:“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悦之。”不可忽视的是,早在汉代,“楚辞”已经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而与“六经”并举。

《楚辞集注》书影

楚辞的直接渊源是楚声和楚歌,楚声即楚地的音乐、曲调,楚歌指的是楚地民歌,如《九歌》底本就是楚地民歌,宋玉《对楚王问》中说到郢人歌唱“阳春”、“白雪”,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时“四面楚歌”的典故,所说都是指作为“南音”的楚歌。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就是在楚歌的基础上加工发展而成的。

楚辞体简称“辞体”,由于《离骚》是楚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又被称为“骚体”。此外,鉴于辞、赋之间的继承关系,汉代人一般还将楚辞称为“赋”,《史记·屈贾列传》中即言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虽然汉赋的产生与发展确是受到了楚辞的直接影响,但是辞、赋之间依旧不能完全划等号。“楚辞”这种诗歌体裁的特点主要有:篇幅较长,如《离骚》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九十个字;形式自由,一般无明确的分章;句式错落参差、灵活自由,常在句中或句末加“兮”字以助语势;另外,以奔放的感情、奇特丰富的想象、鲜明的形象、华美的文采、典型的象征手法等取胜,是一曲曲散发着浪漫情调的诗歌奇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