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卷

诗歌卷

1 古老的《诗经》为什么以一首爱情诗开篇?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名为《诗》,又有《诗三百》、《三百篇》等称谓,汉代开始成为经学典籍,始称《诗经》,《诗大序》认为其作用在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另外有六篇只有题目没有诗歌内容的笙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农业耕作、君臣燕饮、宗庙祭祀、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等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诗经》,却以一首情辞俱佳的爱情诗作为开篇之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河边的沙洲之上,雌、雄雎鸠鸟发出‘关关’的乐音相和而鸣。”诗歌以此起兴,接着就说到:“那幽闭深居、德行高尚的美女啊,正是君子的好配偶。”在第二和第三章中,又以“参差不齐的荇菜”起兴,说明君子如何追求让他魂牵梦绕、夜不能寐的美丽女子:那就是借助琴瑟和钟鼓的美妙乐音,通过音乐的强烈感染力,去感动那位让作者朝思暮想的美人。

清乾隆御笔《诗经图》(清写本)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诗经》的编者将如此优美动人的情诗置于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之首呢?难道是要刻意颂扬一段纯朴的爱情抑或是无意而为吗?这就不得不提到先秦时期的编诗、用诗以及传诗等过程,《关雎》置于《诗经》首篇正是在这些过程中完成的。据《史记》记载,孔子曾经对《诗》做过删减,而恰恰他在《论语·八佾》中说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那个礼教重于一切的时代,处理好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各种人伦关系尤为重要,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组织,由此决定了夫妇之德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诗中的“雎鸠”相传是一种贞鸟,一生忠于自己的配偶;“荇菜”也有人认为是专门采来用于祭祀活动的。最早的诗歌与音乐、舞蹈结合为一体,《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也可以入乐演奏,用于多种社会生活中的礼俗仪式。《诗经》在编订成书以后,在各诸侯国之间广泛流传,用于一系列的政治外交、宗教祭祀等活动,如《左传》当中就有大量的“引诗”,或被作为外交辞令,或被用于规劝讽谏等。而《关雎》一篇,普遍被认为是标榜“正德”的典范而被广泛引用。《诗三百》被升格为“经”后,《关雎》也就难以逃脱汉儒们的附庸之笔,故《毛诗序》解释《关雎》的主旨说: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又说: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关雎》本身的确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描写了上层社会男女谈恋爱的过程,但是在编诗和用诗的过程中被道德化、礼俗化了。由于《关雎》所标榜的是“正德”,所以置于《诗经》之首也就不难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就《诗经》全书而言,其中确实不乏反映爱情婚姻的优美诗篇。如《邶风·静女》是对男女约会场景和过程的描绘;《郑风·子衿》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无尽思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秦风·蒹葭》在一幅朦胧的秋景中,写出了男子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与追求;《郑风·出其东门》则是男子的专情之语,东门之外美女如云,但我只爱我的“灰姑娘”;《郑风·女曰鸡鸣》则以含情脉脉的对话写了美满幸福的夫妻生活等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