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母亲教会我做人

胡适:母亲教会我做人

胡适(1891—1962年),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国民党统治时期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国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如果不是胡适,或许我们现今还在使用艰深的文言文。1917年,年仅25岁的留美博士生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最年轻的领袖之一。

当大家都还在束手束脚学写白话文时,胡适又先走一步,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受到热烈追捧,不过数月,销售一空。

作为思想自由的学者,胡适曾被国人捧至云霄;因为随蒋介石赴台湾,也一度被踩到脚底。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湾去世,留下遗言:“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

这就是胡适,一个一生都在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学者。时间过了近半个世纪,让我们重新回头来看看,他究竟经历过怎样的成长历程?

父亲的遗嘱

胡适的祖上,大都是精明的生意人。他家的茶行生意,由高祖辈开始,到胡适这一代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不过胡适的父亲胡传,倒是家族中少有的读书人,相传是胡家百多年来出的第二个秀才。1891年12月,胡适在上海出生时,胡传刚由江苏调任淞沪厘卡总巡。两个月后,又被派往台湾任职。在台东直隶州知州任上,因备战中日甲午海战,军务繁忙,胡传脚气病发作,不治身亡。此时胡适仅三岁零八个月。

胡适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短的几年光阴,却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重要影响。胡适的父母属于典型的老夫少妻,她的母亲冯顺弟,是个朴实纯朴的农家女孩,嫁到胡家时还不到17岁,比丈夫胡传小了整整30岁。俩人尽管岁数差了一辈,但感情十分融洽,胡传在百忙之中,常常用毛笔在红纸上写几个大字,教冯顺弟读写。胡适出生后,很受父母宠爱,不满3岁时,便跟着父母一块读书识字。有时父亲太忙,便先教会了母亲,然后由母亲担任助理教师,教胡适认读。一年后,他们因战事离开台湾时,母亲认得了近千字,胡适也认了七百多字。

父亲在临死之前两个多月,给胡适母亲写了一张遗嘱,上面只有几句话:“穈儿(胡适小名)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这寥寥十几字的遗嘱,既是对母亲的叮咛和嘱托,也满含了父亲对胡适的期望。

除了遗嘱,父亲还留给胡适两部自己编写的书。一部是四言韵文《学为人诗》,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第二部书名叫《原学》,是一部略述哲理的书。这两部书也是胡适念私塾时的教科书。因为是父亲亲笔书写的,多年后,胡适都一直保存在身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