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一个三好生的逆向成长

蔡元培:一个三好生的逆向成长

蔡元培(1868—1940年),中国绍兴山阴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其72年的人生历程,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在老师眼中,蔡元培曾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三好生,他25岁中进士,27岁被提升为翰林院编修。一时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然而这个由清政府一手培养出来的优秀接班人,日后却成了封建官僚体制的掘墓人。他组织成立反清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并被推举为会长,还参加了谋杀清朝官吏的暗杀团。

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使腐化堕落的旧北大焕然一新,跻身世界名校行列,被称为“北大之父”。

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他是发起人,也是重要的幕后组织者和策划者。他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被沿用至今。

这样一个传奇式的风云人物,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呢?

润物细无声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省山阴县。因为父亲是钱庄经理,家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生活过得无忧无虑。蔡元培说,小时候总是很高兴的,从没看到家人愁苦的样子。

6岁时,蔡元培被父亲送入私塾读书。启蒙教材别无他样,先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然后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蔡元培从小是一个特别让家长省心的孩子,他不调皮捣蛋,读书也特别用功,有一次,他在楼上念书,房子里着了火,家里乱作一团,大家一面灭火,一面大声呼喊他赶快下楼,可他因为读书太投入了,竟然一点儿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过,虽然读书用功,蔡元培也有被老师责罚的时候。那时老师惩罚学生的方法就是用戒尺打手心。第一遍背不出,打10下;第二遍再背错,就增至20下,依此类推。一天,老师让蔡元培背诵《易经》,他背了几十遍才过关,手心被老师打了几百下,肿起来像个小馒头,几天都不能拿筷子吃饭。

从6岁入私塾,到16岁毕业进官学,在历时11年的私塾学习中,蔡元培跟着塾师习字、作对、学五言诗、学做八股文,经过了极严厉而正统的古代儒家文化教育。那时应试教育的风气,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书籍,一律被老师列为禁书。因为国家科考有明文规定,考生作文时,不能使用四书五经以外的典故和辞藻。所以指定教材以外的书,看多了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14岁时,蔡元培就学于王子庄老师。一天午后,蔡元培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三国演义》,正读得入神时,被王老师发现了。王老师让他把书收起来,说现在还不是读杂书的时候,等考中秀才后,我推荐你读陈寿的《三国志》。后来蔡元培又弄到一本《战国策》,同样因为不是考试指定用书,老师还是不让读。

虽然对学生要求严格,但王老师自己读书却很杂,思想也很开明豁达,不像其他塾师那样铁板一块。他常常对社会上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僚进行抨击,对不公平的审判案件发表不同意见,对于针锋相对的各个学术流派,往往也不随波逐流,而是客观公允地给予评价。

当年,王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洋溢地发表演说时,也许没有察觉到,他无意流露出来的这些异于主流价值观的声音,正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一个年轻学子的内心,并最终融化到他的生命里,成为他性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唯有读书声

17岁时,蔡元培考中秀才,获得进入官立学校深造的资格。从此再不受私塾老师的束缚,可以随意阅读自己想看的书了。

恰巧,蔡元培的六叔父家里有不少藏书,可以让他随意翻阅。这位六叔父不仅博览群书,而且思想开明。在他的指导下,蔡元培读了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书。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有三本,分别是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俞正燮的《癸巳类稿》与《癸巳存稿》。

特别是俞正燮的思想,对蔡元培启发很大,比如他在书中谈到:“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见解,不可以后人的见解和推想去追改他们。”又说:“自《易经》时代以至于清儒朴学时代,都守着男尊女卑的成见,即偶有一二文人,稍稍为女子鸣不平,总也含有玩弄等的意味。”这种激进的思想言论,在当时儒学思想一统天下的封建社会,简直是振聋发聩。

1892年,25岁的蔡元培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得授职翰林院编修。此时,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受到毁灭性打击,战争以中国惨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宣告结束。这件事深深触痛了血气方刚的蔡元培,他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要想挽救危难中的国家,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于是,他毅然放弃研读了二十几年的经史子集,转而以极大的热情去阅读一切介绍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书籍。

“举凡史地政教,声光化电;自然人文,数学物理,无不恣意披阅,以满足自己救国救民、寻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中国一些先进的启蒙人物,如郑观应、马建忠、梁启超的著作,他也给予积极关注,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动向。当封建顽固派大骂西方科学知识,称之为“奇技淫巧”、“左道旁门”时,蔡元培根本不屑一顾,他在北京寓所书房中悬挂十个大字:“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