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春晚”

远古的“春晚”

著名学者陈平原在题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的演讲中劝诫大学生要多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诗歌排在了第一位,也就是说诗歌当属最没有实际功用的。但我想接着陈先生继续说,其实在我们今天功利主义考试模式的教育体制下,即使读最无实际功用的诗,也是带着实际功用主义的心态去教和学的。诗三百本无邪,却也因主观的功利而读出邪味儿来。

晓明不同,虽为大学老师,专业在商学,教材专著相关者颇丰,而其雅趣却在祖国传统文化,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犹在新著《诗无邪》自序中所言,心驰神往,情迷意乱。晓明经过商,教过学,当过官,写作《诗无邪》与职称无关,与钱财无关,实乃做着一件无实际功用的事情。

我一直纳闷这件事情。后来读晓明的自序方解:浸润。也由此方解陈平原先生劝诫读读无实际功用的深刻含义。文化乃化之于人,润物无声,看似无实际功用的诗词歌赋,原来其功用大至无形。

古往今来,解读《诗经》者,不胜其数。读晓明的《诗无邪》,感觉不同,古今贯通,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有穿越之感。依我看,晓明以《诗经》为蓝本给我们导演了一场远古的“春晚”大戏。大幕拉开,观众看到的是远古的大美之境,大仁之爱,国学之始的壮阔,华夏诗歌的伊甸园。似随远古的琴瑟,徐徐展开先民的镜像,辨音识义,随诗入画。在那里,没有工业,没有器巧,没有雾霾,任由古今往返,旷野自由。在那里,是未有商业计较的纯朴之心,是不为职称和稿酬的农业写作,是文学里的纯天然。看来,要找到一块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田园风光,真是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穿越”,穿越到远古,越远越好,起码要穿越到化学未被发明以前的年代。看来这种穿越也只能在文字上进行了——让我们跟随晓明,做一次穿越旅行,回到三千年前,感受祖先波涛汹涌、绚烂多彩的黄河文明,读读那时的文字,荡涤一下自己的心灵,浸润一下古人的情怀,或许比我们时常去所谓的城郊吃所谓的农家柴鸡蛋、山野菜要健康、绿色得多。

徐学军

2015年3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