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人生

苦乐人生

剪纸艺术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把剪纸当成一项崇高的事业,手不释剪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尽管有艰辛、有坎坷,但更多的是愉悦和欣慰,是满足和自豪。

我用剪纸实现了人生价值——说说我的剪纸生涯

我的人生是剪纸人生,从我记事的那天起,剪纸就始终与我相依相伴,形影不离。创作剪纸和传承剪纸是我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它甚至影响到我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的人生观。我感谢剪纸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感谢剪纸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我出生的家庭

我的祖辈是从山东跨海而来的,像千千万万个贫苦人家一样,他们从海那边的山东登州府蓬莱县的海滩上船,漂荡数日,才在庄河一个叫打拉腰的地方靠岸。听老辈人讲,刚到庄河那会儿,举目无亲,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男人靠卖“擦子”养家糊口,就是把苞米子在水里泡软,磨成面团,擦成一条条的,放进滚开的大铁锅里过一下,捞出来,沿街叫卖,起早贪黑,千辛万苦。没有活儿干的女人就在家喝铁锅里的面汤充饥。有时候是苦中作乐,有时为了生计,做一些山东老家的布玩意儿,剪出一些窗花、鞋样在庙会上和街边卖钱,贴补家用。也许是受孔孟儒家文化的影响,日子过得这般苦,我的爷爷也要把小儿子韩秉钧送到县城东的私塾里念书。今年八十三岁的二姐说,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劳作和勤俭持家,到她记事的时候,我们老韩家已经有二十多亩地了,日子过得自给自足。爷爷还在庄河县城开了家果鲜店,经常接济吃不上饭的人,口碑很好。爷爷和父亲心地善良,有许多善事义举,我那时虽然年龄还小,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我影响至今,善良也成为我做人的根本。

我的父亲后来成了教书先生,品行端正,一表人才,有学问,能写一手好毛笔字,方圆几十里都有人来求学求字。我的母亲没有念过书,但面容姣好,通情达理,她后来认识的字都是我上小学以后教给她的。我教她写字,她教我剪纸。母亲娘家是仙人洞村的大户人家,开缸窑。太姥爷、姥娘都擅长丹青,因为美观的需要,他们把各种花卉鸟兽描画在入窑前的盆盆罐罐上,上面的纹饰都像剪纸的图案。据说缸窑当年很红火,在庄河很有名气,我们家族中至今还保留着那时做的描花细瓷盆。解放前后的那个年代,在远离城市的乡间,人们通常把我们这样的家庭叫作书香门第,信奉“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把“勤俭为本,读书为荣”作为家训,传统文化气息很浓。

我们姐妹都很幸运,因为我们有一个非常开明的父亲,当时我们周围的几个大户人家都只供儿子上学,不供女儿上学,而我们姐妹七个一到上学年龄就都能入学。我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排成一行,说说笑笑地走在乡间小路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能上学和能学到知识让我们每天都兴高采烈,心花怒放。我们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在父亲去世以后她还经常念叨:“就是㧟筐要饭,也要供你们念书,不能当睁眼瞎。”她是小脚女人,小时候没有吃多少苦,为了我们不辍学,她竟然像男人一样下田干活儿。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姐妹一边上学一边劳动补贴家用,并且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长大以后,我们兄弟姐妹都像我们的爷爷、父亲、母亲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后代人的读书当成家中的头等大事,认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懂礼仪、做好人、有出息、受尊重。多年来,我们家族中出现了不少高学历、高职称的晚辈,许多人在各行各业积极上进,做出了成绩。我的儿子和侄女曾经是庄河市的高考状元,家族中正在念书的第五代、第六代人也大多是学习尖子,这种读书传承和知识底蕴可能就是我们这个家族容易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自尊自强,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吧。

但是这个人们口中的书香门第当时并没有多少书给子女们看,我们的日常生活除了上学、干活儿,就是剪纸、刺绣、做布艺,自娱自乐,娱己娱人。茶余饭后,描花样,画花样,剪窗花、鞋花和刺绣做布艺就成了我们比谁巧和比谁美的资本。我有九个兄弟姐妹,我在七姐妹中排行老六,小名叫“小六子”,我们姐妹人人爱美、爱打扮,心灵手巧的姥姥和母亲就在我们的衣襟、袖口、帽檐、鞋面、肚兜上都绣上牡丹、石榴、桃花、蝴蝶、金鱼、喜鹊等花果鱼禽,还有天冷时焐手的虎头包手,还有九个石榴一只手的绣鞋、祈求平安健康的长命锁,还有装针线用的荷包,以及葫芦、仙桃、小猴等各种布艺,都是手工制作。特别是我,每年一入冬,我的手就被冻得起了冻疮,母亲就早早地为我做了个小布老虎手套,随手戴着,又保暖又好看,别人都羡慕。这些绣品都离不开刺绣,姥姥和母亲在刺绣前都要先剪出刺绣样子,贴在待绣的布上,有些样子跟当时在庄河流行的剪纸一模一样,剪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我的生活。薄薄的一张纸,就那么剪了几剪子,竟然比贴在墙上的画都好看,由不得我不去喜欢它,不去接近它。长大以后,我对庄河剪纸有了一定的了解,才知道其中的比喻、象征、假托、谐音等寓意手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平常时候,我们家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就是和母亲、姥姥围坐在热炕头上描花剪纸,特别是冬闲时节,人人手不离剪,家中墙壁上、窗上、柜子上都贴满了剪纸。我长到能拿动剪子的时候就非要加入进来不可,央求她们教我剪窗花、鞋花、四季花。起先是我把二姐给我画的样子拿来描绘在纸上,依样剪出来,不久就能自己画自己剪了,或者在原有的花样子上添添减减,居然剪得有模有样,尤其是剪“媳妇人儿”,胖瘦高矮,各式各样,都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剪。剪好了还要拿到大人面前显摆,得到一句夸奖就高兴得不得了,如果再有人说我剪得比别人好就更高兴了。我从小就爱听别人夸我手巧,听到那么多人夸姥姥和母亲手巧我很羡慕,总想像她们那样被人夸奖。

我一生爱剪纸,要强,放不下剪子,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那时候,家中剪纸的人多,剪子不够用,谁抢着是谁的,我抢不到剪子就急得在一边掉眼泪,姐姐们心疼我,就把剪子让给我。父亲过年写对子,故意多买一些红纸,好叫我们姐妹剪窗花用,剩下的红纸我都收起来剪窗花,她们也不跟我争抢。母亲叫我给姥姥家送东西,每次去我都要翻看她家的剪纸,翻来覆去地看,忘记了吃饭。到解放军驻地看演出,我盯住那些红红绿绿的标语纸,散场后就跑上去把散落在地上的彩色纸头捡起来,像捡到宝贝一样,带回家抹平压好,留着剪纸用。姥姥画画的时候,我呆呆地看着,心想,我要会画该多好。我经常把姐姐们的剪纸绣花样拿来,用玻璃纸垫着描样子,再照样剪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开始按着实物去画去剪了。冬天,我坐在炕头上,透过窗户上的一块小玻璃观察院子里的鸡、鸭、鹅、狗,去看圈里的猪、牛,画出剪出它们的样子;春天,我求母亲在窗前留出一块地,种上花花草草,从发芽看到开花,画下来,剪出来;夏天,大人们在树下乘凉,我拿根树枝当画笔,在泥地上画大荷花、牡丹花、大公鸡;秋天,我的笔下和剪刀下又会出现丰收的景象和丰硕的果实。上山采蘑菇,下海挖蚬子,我的收获总是比别人少,我总是被山坡上的花草树木和礁石间的小鱼小虾所吸引,总想把它们画在纸上,剪成剪纸。有一年冬天,家里过年杀猪,院子里热热闹闹,猪叫狗跳,全家人都围着看,只有我坐在炕头上一心一意地描花样、剪窗花,剪好了再往窗上贴,不往杀猪的地方望一眼。家中人习惯了,见怪不怪,外来的杀猪人满脸疑惑,说走过多少家杀猪,没见过有这样的孩子,你们家的这个“小六子”将来准会愚了。还有一次,姐姐叫我哄小孩,我低头光顾着剪纸,孩子的嘴叫织衣针扎出了血也不知道……

当年的韩家“七仙女”,现在的剪纸传承人:大姐韩月桂(前排左二)、二姐韩月娥(前排左三)、三姐韩月松(前排左四)、四姐韩月梅(前排左五)、五姐韩月凤(后排左三)、六姐韩月琴(后排左四)、七妹韩月巧(后排左五)

就这样,到了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剪纸就已经能拿得出手了。左邻右舍的大娘大婶们做鞋、做枕头时,经常来向姐姐讨要绣花样子,一进腊月,就有不少人来要窗花,等着剪好取走,我也跟着姐姐们一块儿剪,叫我剪只蝴蝶就剪只蝴蝶,叫我剪朵四季花就剪朵四季花。邻居杨大婶看我像个小大人似的坐在那里剪纸,就故意难为我,说给她剪的鞋花太丑了,铰得不好看,我就换个花样,又说铰大了,我就剪个小一点儿的,还说不称心,我就一连气剪了好几个大小不一样的样式,到底也没能难住我,杨大婶后来逢人便夸我,说老韩家的小俊闺女真乌亮(乌亮是当地人对心灵手巧人的最高评语)。后来我就剪得更好了,年纪轻轻的就有了名气。有一年腊月,我到姥姥家送东西,姥姥家的人把我的棉衣锁在大柜里不让我走,说是村里人知道我来了,求我给他们剪窗花,来了一拨又一拨,剪了一张又一张,直到在姥姥家过完年才回到自己家里。

我出生的家庭跟剪纸有缘,这个家庭经过百年变迁,已经开枝散叶发展成一个家族了,即使时代发生变化了,也始终把剪纸天地作为我们生活的乐园。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家境富裕还是清贫,始终与剪纸不离不弃。从姥姥那一代至今已经有六辈剪纸传人了,我们姐妹七人是第三代。如今我们姐妹都健在,最大的八十六岁,最小的也年过七十了,如果用一棵大树来比喻,我们七个人就是撑起这棵大树的主干,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就是这棵大树上的枝杈,我们的父辈、祖辈就是这棵大树扎根于齐鲁大地和关外文化土层的根须。我们吸收着同样的营养,接受相似的熏陶,都是自幼就热爱剪纸,从小就拿起剪子,懂事就参加剪纸活动,一脉相承,根深叶茂。我的孙女王紫微两岁半就和我一道上电视表演剪纸,八岁获大连市市民剪纸大赛少儿组一等奖,其作品常在报刊发表,参加过全国剪纸大赛,获得许多奖项,她的剪纸还作为礼物被送到新加坡。另一个孙女和小孙子也都会剪纸,两个儿媳都说孙女、孙子身上都有奶奶的剪纸基因。2006年秋天,在庄河海边的一个露天大院里,我们举办了韩氏家族剪纸展,展出了老少四辈的五百多幅剪纸,有人还当场创作,现贴上墙。第二年,大连市文化部门为我们颁发了大连市首个“剪纸之家”牌匾,2012年,被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庄河市剪纸基地”,一年后,又被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命名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庄河剪纸韩月琴家族剪纸传承基地”。2015年秋天,我们在这个大院里又举办了一次家族剪纸展览和比赛,第五代、第六代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为了增强他们传承剪纸的责任感,让家族剪纸传承有序,长盛不衰,我们为他们举行了一个正式的拜师仪式,让更多的家族成员成为我们家族剪纸的优秀传承人。

韩氏家族的部分成员

在家中教孙女王紫竹、孙子王颢博剪纸

与七妹韩月巧在端午节活动中,身后布艺是韩月巧手工作品

我们家族剪纸从自娱自乐到自觉传承,从土炕土窗到走向世界,剪纸给家族成员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我们家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超乎寻常的凝聚力。剪纸中的真、善、美培育了我们健康向上、与人为善、团结和谐的家风,因此引起国内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各种媒体进行了探究和评论。有评论家说我们是“最后的剪纸家族”,我不知道这是对我们的褒奖还是安慰和寄托。当前,包括剪纸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面临挑战,我们有决心把家族剪纸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姐妹七人还创造了一个与剪纸艺术紧密相关的奇迹。经过各级“非遗”保护部门的专家评定,我的大姐被评为庄河谱绣的代表性传承人,二姐被评为普兰店布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四姐和五姐被评为庄河“二月二”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我被评为庄河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七妹被评为大连市端午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一奶同胞七姐妹中已经有六人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我的三姐也已经申报了“非遗”项目,正待审批。这些项目都与家族剪纸有关,与热爱传统艺术有关,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段说不完的与剪纸有关的传承故事,韩氏家族剪纸的精髓已经融入我们家族成员的血脉之中,由此衍生出的其他民间艺术项目也丰富了我们家族剪纸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这就是我出生的家庭和我生活在其中的家族,这个家庭和家族中的女人再能干,不会剪纸和绣花也称不上心灵手巧。二姐韩月娥说:“进了老韩家门,不管老的少的,也不论是媳妇还是女婿,想不拿起剪子都不行。”我的外甥媳妇嫁进来时不会剪纸,现在已经成了大连市一级剪纸传承人,是家族第四代剪纸人中的佼佼者。家传渊源是我的剪纸启蒙,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临摹和一比高下,又使我这个不甘人后的“小六子”一步一步地从稚嫩走向成熟,越来越会剪纸了。

我成长的地方

有剪纸评论家看了我出版的第一本剪纸作品集以后,说我“本质上是传承型的剪纸艺术家”,还有人说我的剪纸是“新民俗剪纸”。无论别人说什么,我都觉得,我的剪纸从形态到神韵都是从生我养我的这片庄河热土上培养出来的。

我有幸生在庄河,长在庄河。庄河这个地方很不错,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东临黄海,北有辽南最高峰步云山,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山海之间,河、湖、田、林、泉、岛争奇斗艳,水秀山清。庄河因河而得名,传说庄庄有河,三百六十五条河流巧合三百六十五个村庄,上符天文地理,内蕴通灵吉祥,生态环境极为优越,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也是地杰人灵滋生优秀民间艺术的沃土。

小时候经常在此玩耍的庄河山谷

1941年11月29日,我出生在离庄河冰峪沟不远的鲍码村小西炉屯,这是一个离县城八十多里的临海峡谷,如今已经成为著名的国家旅游度假区,有“辽南小桂林”之称。我的童年无忧无虑,整天在这弯弯曲曲、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捉鱼摸虾,在松柏常青、深不可测的山谷里与伙伴们嬉戏玩耍。这里满目色彩,气象万千,还有仙人洞的神秘传说,都是大自然对我的馈赠,在以后的日子里,它的风景与我的童年一道入梦入画,为我的剪纸增添着天地间的灵气。

早在六千五百年前,庄河就有先人在此繁衍,他们创造文明,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无数传说故事、传奇人物。现在庄河拥有许多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辽宁省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剪纸)等称号。特别是剪纸,其历史悠久,仙人洞上庙、下庙里宗教用的剪纸饰品、古城老街的建筑装饰图案、曾经的老街纸坊,以及长期以来剪纸在民间习俗、民间皮影和民间刺绣中的应用,都鲜明地体现出庄河剪纸深厚的底蕴。这里是催生剪纸艺术的摇篮。

在中国,庄河剪纸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文化特色。庄河民族多,据2006年统计,有十六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又以满族人口最多,满族妇女和汉族妇女一样有剪纸习惯,剪纸风格源于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剪纸艺术。清末民初,大批闯关东的贫苦农民来到庄河以后,把山东民间剪纸和齐鲁文化也带来,随着几代人的交往和联姻,两种剪纸文化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血脉关系。也就是说,庄河剪纸是关内农耕文化生成的汉族剪纸艺术与关外游牧文化孕育出的少数民族剪纸艺术相融合的产物。同时,庄河沿海有很多海岛渔村,海洋渔家文化也融入其中。庄河剪纸在这种长期融合中演变发展,形成了包含齐鲁文化内涵、兼有东北黑土地韵味、风貌独特、别具一格的剪纸文化。这是庄河剪纸成为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剪纸技艺脱胎的母体,是我剪纸创作的基础。有了这样的起点,我就比其他地区的剪纸者幸运多了。

除此之外,我的剪纸创作还得益于庄河的民俗活动。剪纸是民俗活动的载体之一,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几乎是踩着民俗鼓点儿度过的。我爱过年,因为过年能剪窗花、贴窗花,窗花的题材和样式十分丰富,最能体现出年的吉祥和剪纸的美,还有剪纸人的情怀,窗花年年都相似,窗花也岁岁剪不厌。

我也非常爱逛庙会,我对庙会始终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直到现在,一听说哪里有庙会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要去,只不过那时候是去看别人表演,现在是去表演给别人看。庙会以民间祭祀活动为核心,进行商贸和文化艺术活动,是百姓集中进行民俗活动的场所。对于我来说,一座寺庙其实就是一座民间美术馆,整天看也看不够,我从小就崇拜庙会上祭天、祭海、祭山、祭神的庄严神秘场景和香烟缭绕、古钟鸣响的肃穆气氛,我参加庙会,观看民俗活动,就是观察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精髓融入到我的剪纸中的过程。我把庙上的那些法器及旌旗上的图案和纹饰默记在心里,回家凭着记忆画下来,剪出来。姐姐给的钱也不买吃的,而是买些小饰物和手工艺品反复把玩,反复琢磨,想知道它们美在哪里,为什么那么好看,所以经常是饿着肚子回家。我最喜欢佛堂里的观音菩萨,喜欢她慈祥的面孔和丰富的神态,我一直爱剪观音,观音的慈悲和善良也剪刻在我的心里。我还爱看海神娘娘,爱剪那些慈眉善目的佛家和道家的神仙人物,他们给予我的不单单是美的画面和美的色彩,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甚至是信仰,影响到我以后的人生观,让我始终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愿意奉献。我曾经在正月十五特意做了一个两米多高的观音菩萨灯,观音端坐莲台,手持宝瓶,周身有多幅吉祥剪纸装饰,彩灯闪亮,十分壮观,引来很多市民围观合影。我得过那么多奖项,最珍惜的还是大连“金苹果”奖,因为这个奖是以“德艺双馨”为标准来评选的,我很看重这个“德”字,也自认无愧于这个“德”字。

常年坚持采风,逛庙会,参加民俗活动

1984年正月十五,在亲手制作的观音菩萨灯下与老伴儿王玉良合影

看惯了乡村送亲、迎亲情景,我就和姐妹们剪出各式各样的“小媳妇人儿”擎在手上追逐打闹;端午节,我戴着姥姥、母亲为我缝制的仙桃、生肖、荷包等串串吉祥物走在乡间小路上,走进庙会;七巧节、中秋节、春节来临时,我会用应时的饰物和剪纸变着花样地去表现心中的快乐。在庄河民间婚俗和其他生活习俗的影响下,我剪“囍”字,剪“福”字,剪绣花样子,剪花鸟鱼兽,剪戏曲人物,一切与民俗有关的事物我都爱剪,都能剪。有一年端午节,我第一次跟老师撒谎请假,躲在家里又缝又剪,做了好多生肖、仙桃、小猴、公鸡送给别人,不仅是为了叫别人夸奖,也是为了自己更有意思地过节。到了龙凤日,我剪龙头凤尾的立体剪纸;到了元宵节,我扎孔雀开屏灯,周边贴窗花,一闪一闪地亮,能活动,有声音。即便是现在,我们老韩家的民俗活动也没有间断过,大节不用说了,小节也不放过。2015年“二月二”,我们又聚集在一起,在农家院里的空地上用草木灰打了一个大大的灰囤,我侄子韩巍然蹲在灰囤里,抱着一个过去装粮食用的升,升里装着五谷杂粮、豆腐、白菜、大葱,背景是五姐剪的《白菜福字》、七妹剪的《三阳开泰》,让孩子们随意去剪,吉祥好看就行。

庄河剪纸从产生那天起就与庄河民俗同生共长,并因民俗活动而鲜活地延续到今天。民俗使我的剪纸较多地保留了本地文化特色和原生态特征,使我的剪纸始终带有反映庄河民间习俗的印记,有了永恒的主题和生命力。

我这个人命中注定离不开庄河这块乡土。1957年,我以全县第一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升入初中,1960年又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初中毕业,我当时虽然没有树立起为剪纸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但是心中很有抱负,决心不虚度人生,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人。毕业后,我离开庄河,分配到旅大市(1981年改称大连市)中山区昆明街小学当美术老师,我把剪纸带进课堂,教学生剪团花,作为美术课的补充。有一天,课外美术辅导员给我看一张画,名字叫《热爱和平》,画中一个小女孩手捧和平鸽,我灵机一动,脑子里立即勾画出一个农村女孩在院内喂羊的形象,剪了出来,并在别人的鼓励下送到《旅大日报》。第一次明白了,我以前的那些剪纸活动都可以称为“创作”。为了创作,我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到市群众艺术馆学习美术。城市的繁华没有让我失去自我,小时候的绘画和剪纸知识都一点一点地被贯穿起来,感性的东西有了头绪。

1962年,城市缩减人口,我回到了庄河,一边在元和小学代课,一边继续绘画和剪纸。第二年,旅大师范专科学校到庄河招生,我拿着从旅大市带回来的一张宣纸去应试,记得那一天河水暴涨,我在河边急得哭了,还是两个农民搀扶着我过了河,在考场我画了一幅人物写生,还送给老师一张事先画好的国画和一张剪纸。监考老师惊喜地说,我们在庄河发现了一个美术人才。尽管当时我年龄偏大,但还是被破格录取了。离开学校那天,班级的学生舍不得我,都哭了。我十分珍惜在旅大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班学习的日子,我的剪纸也令师生们叫好,开晚会和过节时常常贴在校园和教室里供大家欣赏。学校里有高人,当我不想带同学剪纸,要去参加油画创作时,班主任老师对我说,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很宝贵,也很有用,你要继续下功夫,不要放弃。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着这句话,我十分感谢老师当年对我的教导,师恩难忘。

1967年7月,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庄河徐岭公社双丰小学当老师,又一次回到了庄河。

回到庄河,就回到了庄河古老的民风民俗中,就回到了庄河火热的现实生活,回到了孕育民间艺术的母体。与那些散布在乡间的大娘大婶的剪纸相比,我看到了自己剪纸的局限性,因此,除了教学,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乡村采风中,我的背包里揣着剪刀和红纸,不停地在山沟里、在渔村里寻访和求教,在农家院的炕头上与老人们交换剪纸花样,交流剪纸手法。老人们都把我当成知心人,愿意把珍藏的剪纸样子拿给我看,传授我剪法,我也常常为了想与一个有一技之长的老艺人见上一面,而在几十里的山路上来回奔波,如果老人不在家,我会在屋檐下一直等候。我像海绵吸水一样从每一位老剪纸人的身上学东西,她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庄河人,大多数人年轻时家境贫寒,没有文化,她们对剪纸的热爱来自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有的人不但有本人积攒的剪纸样子,还保存着她们的母亲和姥姥的剪纸,经常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她们用一生的阅历去体验剪纸图案和纹饰中的生命内涵和吉祥意味,去反映庄河剪纸的原生态和文化传统,这一切对我的剪纸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把从她们那里看到的和领悟到的都储存在脑子里,反复比较和思考,消化和理解其中的风骨、形态和情趣,变成自己的东西。每当我拿起剪子就有各式各样的剪纸样子蹦跳在眼前供我参考,到后来,我就可以不用画草图而随心剪,任意创作了。我的这个习惯坚持了近五十年,至今乐此不疲,像在挖掘一口剪纸创作源泉的深井。有位老艺人叫孙淑芳,我向她请教的次数最多,几十年以后,我还到处打听她的下落,请她参加我组织的剪纸比赛,还自掏腰包为她发了奖金。我时常提醒自己,不管获得了什么大奖,不管有了多么大名气,也不管有了什么样的创新,在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庄河剪纸和庄河剪纸者群体面前,我永远都是个需要不断学习的学生,对于剪纸爱好者来说,这是成为剪纸艺术家的必经之路。

与剪纸艺人交流剪纸技艺

我两次重返故土,这是我剪纸人生的重大转折,是命运的奇妙安排。如果没有这两次返乡,我可能是位称职的老师,绘画和剪纸也可能陪伴我终生,但那只是谋生的手段和职业的需要,我也可能蜗居在闹市中的一角,脱离民间沃土,与真正的民间剪纸艺术渐行渐远,不会化蛹为蝶,更不要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庄河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也不要说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登上中国剪纸艺术的最高殿堂。尽管每次从闹市中回乡都有些身不由己,尽管当时也有其他的人生选择,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要庆幸自己当初没有走弯路。

庄河是我成长的摇篮,庄河民间文化奠定了我剪纸的底蕴,庄河的秀美山川为我增添着剪纸的灵气,庄河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我不懈创作剪纸的动力,而庄河人民和庄河各级领导对我始终如一的关怀、培养和帮助更是让我终生难忘。饮水思源,我对庄河这块热土、对庄河人民永怀感恩之心。

教学相长三十年

从旅大师范美术班毕业后,我在庄河教学三十年,先小学,后中学,直到退休,一直是美术老师。有人说我是大连地区第一个把剪纸教学带进课堂的人,也许是吧,在这三十年里,我教学生剪纸,自己也坚持下乡采风,坚持剪纸创作。1973年,我曾经在《辽宁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组五幅剪纸《以学为主》。1987年,我把课堂教剪纸的经验总结整理出来写成论文,并在辽宁省中小学美术教育研讨会上宣读,获得优秀奖,被授予学生课外美术活动优秀辅导员称号。我还经常参加社会上的剪纸活动,并在1982年至1998年担任了庄河市政协常委。我是一名称职的美术老师,但是我的人生目标不仅仅是这样的,别看我性格内敛不爱招摇,可我总想在剪纸领域寻求突破,总想尝试干出点儿事业来,有点儿作为。

这期间我的人生中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件事是经历“文化大革命”。因为革命的需要,我被调到县里画宣传画,我怀着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扛着梯子,提着颜料桶,到处画领袖像、写语录,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个姑娘,穿着沾满油彩的衣裤走在路上也毫不在意,不少人都知道庄河出了个能干的女画家,我听到了,心里美滋滋的。

我发现,无论怎样“破四旧”,庄河剪纸还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过年照样贴窗花,结婚照样贴“囍”字,在其他传统艺术横遭批判而黯然失色的情况下,剪纸越发显得鲜艳夺目。这种现象使我对剪纸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感情上更贴近了。在繁忙的工作和频繁的政治活动中,我没有忘记剪纸,我把领袖头像、语录和政治事件与民间剪纸图案纹饰结合起来,剪在一张红纸上,找到了民间剪纸新的生存空间,创作出《以学为主》《红心向党》《雷锋在我们身边》等作品,有些在报刊上发表,有些后来出现在我的剪纸集里。翻看这些剪纸让我十分感慨,这段十年左右的经历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历练,剪纸在“文化大革命”中没有与我疏远,反而加深了我对它的好感,坚定了我要剪出点儿名堂来的决心。

1982年至1998年,担任庄河市政协常委参政议政

另一件事是我的婚姻。我与老伴儿王玉良相识,是因为县领导要求我为他撰写的一篇反映山乡水利建设的报告文学配插图。他的文章写得很好,我的配图也不错,文图并茂,出版后轰动一时。王玉良当时在县文化馆当文学辅导员,是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人长得高大俊朗,有才气,是不少女青年追求的对象。为他的文章配插图时,我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论工作、论人品、论容貌都不在人下,也有不少人给我介绍对象,但我的择偶标准是非大学生不随,非志同道合者不嫁。在与王玉良的多次交往中,我对从省城来的这个大学生印象很好,认为他是一个有共同爱好和语言,可以托付终身的人。那时,王玉良经常骑自行车下乡到我工作的学校,我就拿出我的绘画和剪纸让他看。我在县一中画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大幅壁画,他还偷偷地跑去看,看画也看人。他是有文化的人,见多识广,对我有些敬佩,我们互有好感,终于走到了一起。现在,两个儿子事业有成,两个儿媳都很孝顺,孙女孙子都跟我学剪纸,儿子儿媳都支持我参加剪纸活动,我的家庭美满幸福,没有后顾之忧。我的家人都因为我剪纸而自豪,有一年,小孙女在旅游车上对她不认识的游客说俺奶奶是个大人物,见游客不解,儿媳妇解释说我婆婆是有名的剪纸艺术家。她们回家学给我听,我很开心。

与王玉良的结合仿佛是上天对我的眷顾,是我剪纸人生中又一件值得庆幸的大事。从那以后,我的身边不但有了一个知冷知热、相濡以沫的人生伴侣,还有了一个时常开阔我的思路、点评我的作品、不断鼓励我认清自身价值的良师益友。我的文化素养毕竟不如他那样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不如他那么系统和深刻,他为我的剪纸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几十年来,老伴儿全心全意地支持我的剪纸创作和剪纸活动,不管是在县文化馆当辅导员,还是在电大当校长,或是担任庄河市人大常委,再忙再累他也要为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退休后,他自费陪我到全国各地参加剪纸展览和大赛,在各种场合为我的剪纸表演服务、助威,在北京奥运会祥云小屋和许多艺术节、展览会上都能看到他为我忙碌的身影,他为我购买的资料、书籍和拍摄的资料非常多,装满了几个大书柜。他以一个文化人的视角,以及对庄河地域文化的理解,用文字解读我的剪纸,我俩共同撰写了许多关于剪纸的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上,获得多个奖项,其中《中国剪纸十大特征》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颁发的论文金奖,《大连剪纸艺术节策划方案》获2007年大连市文化活动创意大赛三等奖,并被庄河市政府采纳,成为庄河成功举办全国剪纸展的蓝本。老伴儿最懂我的剪纸,是我的后勤部长和坚强后盾。

教学工作三十年,我没有虚度,有很多收获。我的工作、家庭都很如意,我还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就剪纸来说,我培养了不少剪纸人才,培训出了几代美术老师,我自己也通过下乡采风和坚持创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剪纸技艺,这些都为我退休后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不知什么原因,我们七姐妹中只有我左手用剪子,有人说左撇子的人手巧,可是用起剪子来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看着别扭,我也觉得不好使。市面上卖的剪子都是为右手用剪子的人制作的,我跑遍商店也买不到左手用的剪子,我知道浙江有一家张小泉剪刀厂,有一天心血来潮便给厂家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们能为我特意打造一把左手剪子,厂子没有给我回信,剪子也没有着落。多年后,我的左手右手都能用剪子了,左手剪子和右手剪子对我已经不重要了,张小泉剪刀厂却与我联系上了,在我到上海世博会表演剪纸之前为我邮来了六把左手用的剪子,还在剪子上刻上了“赠给韩月琴老师”的字样,也许他们是看到我在北京奥运会祥云小屋里表演剪纸才想起了我。

参展参赛国内行

1996年我从庄河第三十中学退休了,立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剪纸创作中来。时间充裕了,负担减轻了,我可以放开手脚全力以赴地剪纸了,我也开始考虑走出庄河开开眼界,崭露头角了。

机会来了。1997年,也就是退休的第二年,大连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中日(大连·名古屋)剪纸联展,庄河文化馆选送了我的十七幅剪纸,有的是旧的,有的是新的。没想到全部入选,我的作品得到很高评价,在大连和日本名古屋展出后又在日本各地巡展,听说反响很大。在这之前,我也曾走出校门,参加过省内外剪纸展览,获过奖,但都是抽空创作,偶尔为之。

2000年,大连电视台邀请我在《久久合家欢》节目上表演剪纸,与市民互动。我把二十五张大红纸铺在地板上,粘连起来,用了三天时间,剪出一幅双龙戏珠剪纸,起名叫《大连千禧同乐·北方明珠生辉》。我带着老伴儿、儿子、儿媳、孙女和四名弟子在舞台上一边剪《招财进宝》《抓髻娃娃》,一边展开剪纸长卷。这幅剪纸长卷有电影屏幕那么大,两条巨龙在众多大连标志性风景的衬托下,在波涛中上下翻飞,气势壮观,令观众惊叹,大连市民多年后还对此津津乐道。2005年,大连市文联为我举办韩月琴鸡年百鸡剪纸展,我在半个月时间内一口气剪出一百只形态各异的大鸡小鸡、公鸡母鸡,观者无不称奇。两年后,大连市文联又为我举办了猪年百猪剪纸展,一百头不重样的农家猪憨态可掬,吸引了不少人来观看。2005年,我的十幅剪纸入选辽宁剪纸展,有两幅获金奖。同年,我还参加了辽宁省第四届少数民族美术展获优秀奖,参加辽宁省反腐倡廉书画作品展获优秀奖。2006年,我在沈阳、杭州、山西、武汉,分别斩获两金两银一铜。我的剪纸《和谐奥运》荣获金奖,中央电视台在介绍艺术节时说这幅剪纸是“民俗与现代完美相结合的佳作”,另一幅作品《喜相逢》刊登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大幅宣传海报上,在全国张贴宣传。2008年,我在北京、山东高密、黑龙江、福建、辽宁昌图,获得两次金剪刀奖、两次金奖、一次银奖,并入围“山花奖”。2009年,我在吉林、沈阳、浙江获一金二银。2010年,我在淮南、济南、沈阳故宫,获两项金奖。在济南召开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两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看了我的剪纸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不相信这是手剪出来的,于是我当场拿起剪子剪出两幅相赠,他们拿到手上才信了。

2007年,在家中教孙女王紫微剪纸

与老伴儿王玉良到沈阳参加文化遗产日活动,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导合影

与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文化处和大连市群众艺术馆领导参加省外剪纸交流活动

与大连市群众艺术馆、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导向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察团赠送剪纸

与老伴儿王玉良参加韩月琴《吉祥剪纸》首发仪式

这一年,我和老伴儿王玉良一块儿到河北蔚县参加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组委会为我安排了一间展演室,不少人来看展品、看表演。蔚县是刻纸之乡,这里的人对我的手剪剪纸很感兴趣,评价很高,纷纷拍照录像留资料。艺术节闭幕前,当地文化局局长挑选购买了我的十三幅剪纸,收藏在即将在蔚县落成的中国剪纸博物馆。令我感到特别荣幸的是,在千余幅参赛作品中经评审团无记名投票,我的一组四幅剪纸被评为艺术节十大金奖之一,评审团从中又评出四幅作品报批“山花奖”,我的也榜上有名。一年后,经中宣部批准,我终于在获得大连市政府最高文艺奖(终身成就奖)“金苹果”奖之后的同一年,获得了我梦寐以求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带领家族成员、亲传弟子李佳怡参加文化遗产日活动

2011年,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2011年,我在山西、辽宁北镇、上海,获金巧手奖、金奖。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届在辽宁省文联举办的剪纸展中获金奖。

我在国内到处参展参赛的同时,创作的剪纸作品也纷纷被《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和许多省、市报纸选登,被《中国剪纸艺术报》《中国剪纸》《剪纸艺术》《剪纸报》等许多专业报刊选登,总数估计有数百幅之多。我创作的几十幅作品入选了《中国当代剪纸名家作品集》《中国当代工艺名家名作选粹》《中华首届现代剪纸精品作品集》,以及由辽宁省委、省纪委编撰的《清风廉韵——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廉政文化作品集》,在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的《韩月琴吉祥剪纸》收入我千余幅作品。

不算在庄河和大连地区举办的展览和比赛,退休后我已经去过二十几个省市,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留下了我参展参赛和表演剪纸的足迹,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剪纸爱好者的欢迎和热情接待,获得了许多奖项,交了不少朋友,受到不少行家指点。我在展示作品和技艺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年年奔波于各省市之间很是辛苦,需要带足药品,带足路费,投入很大精力。为了构思出一幅满意的剪纸图案,我常常晚上睡不着觉,半夜起身,又画又剪,挂在墙上,反复端详。在火车和飞机上,也想着剪纸,常常坐立不安,心神不宁,但是创作带来的欢愉、展示成果和获奖的喜悦往往使我兴奋不已,忘记了疲劳。特别是想到我能通过自己的剪纸活动让人们认识、了解和喜爱庄河剪纸,使庄河剪纸在中国剪纸界有了应有的地位时,我就很高兴、很满足了。

参加辽宁省文代会与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及作家合影

与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领导在澳门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2010年,在大连现代博物馆举办个人剪纸展览

传统现代两相宜

我在2005年写了第一篇剪纸论文,题目是《继承传统,勇于创新》,随后又与老伴儿合写了多篇论文,谈论目前中国剪纸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思路。传统与现代、民俗与创新是我在剪纸创作中始终绕不开的话题,通过多年的实践,我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并有专文论述。但是我还想在自传中从另一个方面说说我的感悟,因为这对我的剪纸创作很重要,也是我一段很重要的人生经历。

“文化大革命”以前,我的剪纸明显是老辈人的剪纸风格,我也试图从模仿中走出来,但是总也走不远,因为根深蒂固的庄河剪纸传统既为我的剪纸创作打下牢固的基础,也使我的剪纸受到束缚。

从1966年到1976年,我的剪纸时代色彩强烈,与传统剪纸有所不同,但严格上说,那是服从政治运动的需要,算不上创新。

改革开放以后,我的思想解放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开始走进了我的剪纸创作中。

我是在2007年被大连市文化局评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庄河剪纸传承人的,后来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庄河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传承人,我当然要坚持传统,保留和传承庄河剪纸的原生态。因为有家传,也因为从未离开乡土,我很容易地继承了庄河剪纸和中国剪纸的创作理念和各种传统的寓意手法,以及图案、纹饰,对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的几十种典型剪纸图案,如《蛇盘兔》《金玉满堂》《喜鹊登梅》等,我都能随手剪出。我仍然沿用传统的剪纸技法,化繁为简,抓住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夸张、变形、阳剪阴剪结合,线条明朗,曲直自然,剪出层次感,特别是会运用“随心走”的古老剪纸手法,想怎么剪就怎么剪,边剪边创作,尽善尽美,即便是同一题材,图案也不完全相同。老辈人、老传统的剪纸花样和剪纸技法已经深深刻印在我的脑子里,想忘都忘不掉,忘掉了,我就不会剪纸了,这些剪纸符号和剪纸语言就是传统,就是原生态。

但我一直在思考剪纸的创新问题,我认为剪纸是有生命的,生命是不断成长的,没有改变和发展就难以生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

到了2000年,我剪出了第一幅我比较满意的创新型剪纸。那是在澳门回归一周年前夕,我用牡丹、莲花、喜鹊、阳光、一对母子构图剪出了一个小男孩投向母亲怀抱,母亲拥抱并深情地凝视孩子的《新世纪母子图》剪纸。在传统剪纸中,团花应用很广,象征团圆、团结、完美,牡丹寓意雍容华贵,莲花寓意连年长久,而在现代人的观念中,母亲象征祖国,小男孩象征澳门。我把这幅剪纸邮寄到澳门,时任特首何厚铧签名回信答谢,国内多家媒体刊登报道,该作品的复制品目前收藏于大连现代博物馆。2007年和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我创作了好多幅迎奥剪纸,在团花剪纸《和谐奥运》中,我用蟹取“谐”音,寓意世界人民大和谐,用牡丹、莲花、祥云等寓意吉祥,而用地球、五环、福娃、中国印和拼音字母等有特定含意的新事物来突出表达剪纸主题,比《新世纪母子图》增加了更多的时代元素,但是它的谐音、比喻和象征等寓意手法和吉祥纹饰的运用仍然是传统的。

我在国外表演剪纸时会着重表现中国剪纸的传统美,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和文化遗产日上充分体现庄河剪纸的原生态魅力,我会在典型的传统剪纸图案中增添和删减,强调某一个主题的表现力,会在鸡身上剪鱼,鱼身上剪莲花,莲花上剪出蝴蝶,猴长双身,狗头开花,会把十二生肖与人、与十二种鱼分别搭配剪出来,表示对不同对象的吉祥祝福,也会在汶川地震后剪出《情系汶川》剪纸,在党的“三农”政策见成效时剪出《老来福》《购年货》《吉庆有余》等新窗花剪纸,在向雷锋学习的浪潮中剪出《学雷锋》剪纸,这类带有创新色彩的剪纸最受现代人喜爱。2010年,在大连市举办的“发现最美大连·双十魅力”的市民投票评选活动中,“韩月琴剪纸”得票最多,获特别奖,有人在报纸上写文章,说我的剪纸是“大连传统文化的名牌,也是现代大连最有魅力的一道人文风景”。

在大连市“发现最美大连·双十魅力”市民投票评选中,“韩月琴剪纸”获特别奖

坚持传统和勇于创新二者并不矛盾,民俗与现代相结合更是美不胜收,关键是如何坚持,怎么结合,怎样才能做到传统现代两相宜,这恐怕是所有中国剪纸人今后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当前剪纸界议论的焦点。我要继续用我的剪纸来寻找正确答案。

传承路上心舒畅

我有一个很大的心愿,就是把庄河剪纸继承下来,传承下去,特别是当我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剪纸传人稀缺这一现状以后。在国家将我评为庄河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和庄河剪纸领军人物,给了我很多荣誉之后,我觉得我的义务更多了,行动也更自觉了。退休后,我参与筹备和创立了庄河剪纸学会,并担任会长至今,参与组织了庄河市和大连市许多剪纸活动。2005年当选为大连市中小学剪纸分会会长,2007年当选为辽宁省剪纸学会副会长,并被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大连市民俗文化促进会聘为顾问,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参与和组织了许多省、市剪纸展览和比赛以及交流活动,弘扬传承庄河剪纸文化。

我首先把传承活动的重点放在家族传承方面。我走遍了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孩子家,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办喜事、过生日,带着剪子和红纸,一有机会就教他们剪纸。晚辈们都愿意让我教他们描花样,教他们技法,我还会在聚会时组织他们互相比赛,看谁剪得好,剪得快。2006年秋天,我们在庄河海边的露天大院里举办了第一次由全体家族成员参加、四辈人都有剪纸参展的剪纸展,五百多幅剪纸贴满墙,十分红火。我经常带着家族成员参加省内外剪纸展演活动,什么样的大场合我们都去过,电视台、晚会、展览会我们也都是常客,我还积极推荐家族成员的剪纸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参加展览和大赛,获得了许多奖项。自从国家设立了文化遗产日以来,我每年都要带着家族成员到沈阳或大连参加活动,展示作品,表演剪纸。在大连市家族剪纸活动基地成立以后活动更是频繁,效果也很明显。

参与筹建庄河剪纸学会并担任会长至今

担任辽宁省剪纸学会副会长,在工作会议上发言

2006年,兄弟姐妹九人在庄河海边的露天大院举办韩氏家族剪纸展

2009年,我带着孙女、孙子到上海世博会,祖孙三人共同表演剪纸,与来宾互动,接受中央电视台和上海多家媒体采访。回来后,又带着外孙女王桐予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走进庄河》的露天大舞台上向全国观众表演剪纸。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大连召开工作会议时,我带着十多个晚辈从百里之外的庄河赶到大连棒棰岛会场,每人在台上剪出一幅宣传优生优育的剪纸,随后大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又用我们家族的剪纸出版了计生挂历。

带领外孙女王桐予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走进庄河》的露天大舞台上向全国观众表演剪纸

我出版剪纸集的时候,收入了家族成员的四十一幅剪纸。出书前,我在庄河街头看见了大姐女儿的孙子于金池在玩耍,就问他:“太姨姥出书,你剪一幅放进去好不好?”他立即用我随身带的剪子和红纸在路旁剪了一幅《双牛图》。看见自己的剪纸被印在书上,小家伙高兴极了。庆祝建党八十周年时,我参与组织大连市剪纸专题展,他剪了一幅《我爱党旗》剪纸,叫大人装裱好,求我带去参展和比赛。我还有个小重外孙,见了我就喊,我要剪纸!我要剪纸!在文化教育部门号召剪纸进校园以后,我经常带着外甥女走进沈阳市的高校,也多次和二姐走进大连市的高校。2013年以后,我和多名家族成员又先后共同创作了《庄河系列风光》和《“十二运”系列》剪纸。

庄河市政府和大连市文化部门非常关心和支持我们家族传承剪纸活动,授予我们“剪纸之家”牌匾和剪纸传承基地之名,相关领导还隆重主持了我收家族中的晚辈作为我亲传弟子的拜师仪式,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的同志经常来看望和指导,各级领导都鼓励我把家族传承剪纸工作做好。这引起我认真思考。2011年,在到上海参加剪纸论坛之前,我回顾总结了我们韩氏家族几代人传承剪纸的经验,写了论文《论家族传承剪纸的不可替代性》,宣读后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认可,收入论文集中。《文化月刊》《中国剪纸》《剪纸艺术》《剪纸集》《中国剪纸艺术报》等报刊都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我们家族传承剪纸的活动情况。我手中有一份特殊的家谱,上面记载着几代剪纸人的姓名,我对他们的剪纸水平都了如指掌,我的兄弟姐妹和他们下几代人都愿意和我一道,共同把家族剪纸传承下去。

在庄河市兴达街道小河东小学剪纸活动基地指导师生剪纸

与庄河市文化馆领导和亲传弟子——外甥媳妇陈莉在庄河市兴达街道小河东小学剪纸活动基地辅导学生剪纸

在庄河市徐岭镇中心小学教学生剪纸

在高新园区凌水小学与剪纸活动基地校领导和老师合影

与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导在甘井子区蓝城小学剪纸活动基地调研

在旅顺口区前夹山小学剪纸活动基地辅导师生剪纸,参加学校文化艺术节活动

在甘井子区博思小学剪纸活动基地辅导师生剪纸

在花园口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剪纸活动基地辅导师生剪纸

带领凌水小学、蓝城小学、前夹山小学等剪纸基地师生向市民表演剪纸

带领小河东小学、前夹山小学、蓝城小学、刘家桥小学、黑石礁小学、凌水小学和二十九中师生在大连图书馆表演剪纸

在花园口经济开发区举办美术老师和市民剪纸培训班,筹建花园口剪纸学会

与亲传弟子凌水小学剪纸基地负责老师丛淑红为上海世博会共同创作千余幅《海宝鱼》剪纸

在沙河口区刘家桥小学剪纸活动基地辅导老师剪纸

创建大连市第二十九中学剪纸活动基地

我传承剪纸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在学校建立学生剪纸活动基地。2006年,甘井子区凌水小学(今高新园区凌水小学)请我去辅导师生剪纸,看到校长和美术老师的积极性,我立即决定在这个学校创建剪纸活动基地,因为我曾经在学校教了三十年剪纸,深知传承剪纸、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办法是从学生抓起、从学校开始。我教他们剪纸,还带着师生参加社会上的剪纸展览和比赛。年底,经大连市委宣传部和文化部门考核,凌水小学被命名为大连市百个特色文艺活动基地之一,是唯一入选的学校学生基地,吸引了省内乃至国内很多人来参观学习。我把这个学校当成我的试验田,推广他们的管理和活动方式,至今已经陆续建立了旅顺口区前夹山小学、甘井子区蓝城小学、庄河市小河东小学、庄河市徐岭镇中心小学、沙河口区刘家桥小学、大连开发区青松小学和大连市第二十九中学等学校剪纸活动基地,正在筹建花园口中心小学剪纸活动基地。我在这些学校里担任辅导老师和活动顾问,鼓励和带动他们走出校门参加社会活动,见世面,开眼界,通过剪纸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剪纸爱好者。最突出的一次是在2012年,我应中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和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邀请,在我辅导的小学生作品中选出百余幅剪纸,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少儿剪纸展,最终入选九幅作品,分获金、银、铜奖,获奖作品入选了《童趣飞扬》画册,使大连成为入选和获奖最多的城市。我带领师生参加的省内和市内活动就更多了,基地师生的剪纸积极性越来越高了,越来越欢迎我到他们那里去,只要有学校请我去辅导剪纸,无论多么忙,即便是身体不舒服,我也要去,就像退休前到学校上班一样。我培训过几代美术教师,培训了许多剪纸人才,直到七十多岁以后,我还在庄河市、在大连花园口开发区,举办过多次教师和市民剪纸培训班,少则三五天,多则六七天。2015年,我应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邀请,在寒假期间培训了全区的美术教师。2012年,我参加了由中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举办的全国少儿剪纸教学研讨会,宣读了我撰写的论文《剪纸——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之后,收入论文集中,《光明日报》摘要刊登。

除此之外,我还于2010年在星海湾街道星北社区创建了大连市第一个社区市民剪纸活动基地,然后又筹建了新希望社区剪纸活动基地,我不但得到了街道社区领导的支持和市民的欢迎,还得到了前来视察的省、市人大和文化部门的赞赏和推广。

在传承剪纸的过程中,我发现剪纸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能发挥一定的娱乐和教化功能,于是有了用剪纸为社会服务的想法。

与大连市人大和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在社区剪纸活动基地参加剪纸活动

从2006年到2013年,我每年都要精心创作一张当年的生肖剪纸,再剪上大“福”字,由大连晚报社印制,随报纸发送到千家万户,每年都要创作六七幅当年的生肖剪纸在《大连日报》上发表,增添喜庆气氛,供市民欣赏。每当大连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举办大型活动,如服装节、赏槐会、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外文化交流等活动,我都会去表演剪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街道社区、企业、庙会、晚会需要我,我也去,不管是国际友人还是国内人士,只要向我要剪纸,我都愿意给,立即动剪,立等可取。2009年,中国音乐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念《梁祝》创作诞生五十周年大型音乐会,我应邀前往,在赶赴北京的火车上连夜剪出六十多对比翼双飞的蝴蝶,由主办单位赠送给贵宾。我还担任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撰的《中国剪纸名人大典》副主编、“魅力庄河文化丛书”《庄河民间剪纸》责任编辑,参与编撰《中国大连年文化精品集》等书刊,尽心尽力展示大连的剪纸风采,让大家得到美的享受。

我在大连市参与创建和谐社会时,剪出了《和谐大连》剪纸,在迎接北京奥运会时剪出了《神州迎奥图》《新奥运,新腾飞》等多幅剪纸,在国庆节和党的生日,在文化遗产日,都会剪出相应的剪纸。2014年,我创作了大幅团花剪纸《传递核心价值观》,被《大连日报》刊登在头版头题,获得各方面好评。我还参加了许多公益活动,如汶川地震后,我剪纸拍卖,捐款救灾……

2011年,辽宁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将我家命名为辽宁省民间艺术家工作室,我和老伴儿装裱了百余幅剪纸,挂满四室两厅的墙壁,买来成捆的红纸和几十把剪刀,配备了数千册资料书籍,热情接待前来参观学艺的剪纸爱好者。

拍卖剪纸作品向希望工程捐款

最近几年,我开始考虑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问题。2013年,我出席了辽宁省发展文化产业座谈会,省领导在会议上希望我能带个头。现在我已经把“韩月琴剪纸”和建立庄河韩氏家族剪纸博物馆作为庄河市旅游文化创意产品项目的申报材料报给庄河市政府,“韩月琴十二生肖剪纸”已经成为庄河市人民评选、庄河市政府确认的庄河文化旅游品牌。我愿意在有生之年带领更多的庄河剪纸人再立新功。

我曾经多次说过,党和政府授予我庄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我就要做出个传承人的样子给大家看看,我传承剪纸不为名不牟利,完全是自觉自愿,而且持之以恒。实际上,在传承剪纸、在用剪纸为大家服务时我的心情也十分舒畅,可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把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也因此获得了十几项荣誉,出席过辽宁省文代会,获得过大连市“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了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等国家剪纸权威组织颁发的中国剪纸特别贡献奖、中华剪纸优秀组织辅导奖,以及辽宁省文化厅授予的辽宁省优秀文化志愿者和中国文化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称号。

走向世界传吉祥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了,第二天,我坐在与鸟巢毗邻的奥林匹克公园祥云小屋内,转动剪刀,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表演剪纸,讲述中国故事。许多肤色不同的外国游人围拢在我身边,连连惊叹。国际奥委会的一位美国女官员闻声走来,凝神注视,当我从翻译口中得知这位女官员按中国习俗属鼠时,就很快为她剪出一张生肖鼠与她的头像剪影相结合的大红剪纸赠送给她。她捧在手上再三端量,看懂了我的美好祝福,情不自禁地抱住我拍照并掏出签字笔留念。其间,不断有外国女孩请我教剪纸,不少外国人过来拍照录像。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后,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文化部颁发给我一个大红证书,上面写着:“作为北京2008奥运会参与者,你的出众才华和完美工作使得‘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圆满成功,为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交流弘扬做出了积极贡献,特授此荣誉证书予以表彰。”我回到家乡大连,经常拿出大红证书对别人说:“看!我也得到一块奥运会金牌!”

2008年,在北京奥运祥云小屋用剪纸讲述中国故事,向奥委会官员赠送剪纸

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表演剪纸后获得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文化部颁发的奖励证书

应邀带领儿子、儿媳、孙女、孙子在上海世博会上表演剪纸

在上海世博会上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

2009年,我带着孙女、孙子到上海世博会表演剪纸,共同接受中央电视台和上海多家媒体采访,现场创作的《海宝鱼》剪纸被组委会当成标志图案广为宣传。我们一家人吸引了众多外国游人的目光,有人当场拿起我的剪子跟我们互动,说中国剪纸真了不起。

在国内的许多对外文化交流中,我都会用剪纸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我的剪纸也由外国友人带到世界各地。

如果说在异国他乡我的剪纸和技艺表演是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中国人民的友谊,为国争光,那么,我到澳门、台湾就是为了传递骨肉亲情和同胞心意。

我通过剪纸与澳门有联系可以追溯到十五年前,澳门回归一周年之际我剪了一张大幅剪纸《新世纪母子图》相赠。2008年,应澳门、沈阳文化交流协会邀请,我随沈阳《满风神韵》演出团到澳门参加文化公益活动。我的年龄最大,带的物品也最重,旅行箱里装了三百张大红纸和四五把新剪子。在澳门十天,我走了十一个地方,随团拜访了葡萄牙、安哥拉等国驻澳门领事馆,赠送了剪纸。我每天表演三四场,坐在车上剪,晚上在宾馆剪,预备赠送给澳门同胞。在澳门驻军军营,我赠送了头一天晚上剪好的《长城莲花图》剪纸,中间还剪上“献给最可爱的人”几个大字,香港有位慈善家看了我的表演立即邀请我到香港参加他举办的慈善活动。从澳门回来后,我腰酸背痛,躺在床上,几天后才恢复过来。

2011年,我应邀随辽宁省政府代表团赴台湾访问,我在台北、台中、台南表演剪纸,赠送剪纸,切身感受到两岸人民的兄弟情谊,每一天都很忙碌,都很兴奋。在台北,我剪了一幅《腾飞的中国龙》赠送给台北市市长郝龙斌先生,海峡两岸都是龙的传人,郝龙斌的名字里又有“龙”字,现场观众看了拍手叫好,场面很是感动。回到大连后,我收到了辽宁省文化厅为我颁发的奖励证书。

2008年,应澳门、沈阳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澳门表演并赠送剪纸

2011年,应邀随辽宁省政府代表团赴台湾访问,在台北、台中、台南表演并赠送剪纸

2002年,在日本表演剪纸

有人说我是大连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带着剪纸艺术走出国门的第一人。改革开放不久,我随着大连市政府组成的首个民间艺术团出访日本,我是团里唯一的剪纸艺人,在那次有世界沿海各国艺术家参加的山阴梦港博览会上,我让许多外国人见识到什么是中国剪纸艺术。有一天,三个日本妇女徘徊在我的表演台前不肯离去,我就给她们每个人剪了三只面带表情的猴子,分别是“不说”“不听”“不看”,相当幽默可爱,三位女士喜出望外,相视而笑,又跟我合影留念,又留地址,希望再见。一位身有残疾、学者模样的人,天天从很远的住处来帮我擦桌子,维持秩序,拍摄了不少资料。还有一位七八十岁的日本老人坐着轮椅到我身边向我讨要一幅北京天安门的剪纸。不少新闻媒体采访我,称我是“中国第一女红”“神州神剪”。后来,我的剪纸在日本各地巡回展出,再次引起关注,日本文化部门和企业,以及中国驻日福冈领事馆都曾向我发出邀请,所以,我又先后六次赴日表演剪纸,展示作品。2005年,日本爱知县举办世博会,我在中国馆表演剪纸,把中国剪纸艺术完整地呈现在世界最大的展示窗口。2008年,我创作了二十多幅十二生肖剪纸作为礼品被大连市市长带到韩国,参加“大连周”活动,受赠者无不喜爱,我的名字也在韩国引起关注。两年后的2010年,韩国方面发来邀请,请我到韩国参加安东市举办的国际假面舞狂欢节,我不负众望,表演剪纸为狂欢节增添不少光彩。

2012年,我应邀随辽宁省文化代表团到俄罗斯伊尔库斯克参加中俄文化交流年活动,俄罗斯人对大连很有感情,我在转瞬间剪出那么多花样的剪纸也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当场求教的人很多。

近年来,我不断地接到国外的来信来函,请我去教剪纸,有时因为家里不放心我独自出国,有时因为国内活动多脱不开身,我不能亲自到现场,但我尽量邮递作品过去,满足对方要求,所以,我的剪纸被许多国外博物馆、展览馆和各界人士收藏。

我在国外剪纸,不画草图,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随心走”的剪纸手法,表现的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如意主题,还可以根据他们的要求随意创作。我的展台前总是挤满了人,不断有惊叫声,不时有采访者,有的外国人看我剪得那么快、那么好,甚至捧起我的手仔细查看,以为跟别人的手不一样。

2010年,应邀参加在韩国安东市举办的国际假面舞狂欢节,表演剪纸

2012年,应邀随辽宁省文化代表团赴俄罗斯伊尔库斯克参加中俄文化交流年活动,表演剪纸

与大连市人大、文广局群众艺术馆领导和社区剪纸基地学员在“2015迎新春大连市民剪纸艺术展”会场

与庄河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和市旅游局领导在展会上

与庄河市各级领导在剪纸传承基地授牌仪式上

大连市文联领导观看和鼓励韩月琴剪纸

走向世界,是我剪纸人生中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一件事,我每次表演,身后的牌板上都有“中国·韩月琴”字样,我是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国民间艺术的风采,弘扬中国剪纸艺术。我多次接受外国电视台和报刊记者采访,用剪纸表达出的吉祥寓意和我的善意善举,获得了国际友人送给我的“播撒吉祥的使者”和“友好文化大使”的美誉。

我有一个习惯从小一直坚持到现在,那就是每年年三十晚上,放完鞭炮,我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桌子前,想一想新的一年里要干成几件事,要在哪些方面有进步,一条一条地理顺,写下来。在学校念书时是为了当个好学生,参加工作后主要是为了干好工作,包括怎样上好剪纸课和组织好校内外剪纸活动,退休后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创作出好的剪纸作品,怎样才能做好传承工作,这个习惯让我永不自满,不断进取,即便年过七旬,我也能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

剪纸艺术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把剪纸当成一项崇高的事业,手不释剪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尽管有艰辛、有坎坷,但更多的是愉悦和欣慰,是满足和自豪。当我手捧“金苹果”奖奖杯和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奖杯的时候,当我看到我亲手培养的几代剪纸人才茁壮成长的时候,当我在国外剪纸,展现中国民间艺术家风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当我被提名为“最受尊敬的庄河人”,作为大连市年龄最大的文艺明星走进《文化星空》演播室的时候,我的心情难以言表。我的祖辈和父辈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后人会因为剪纸而受到家乡人民的喜爱和尊重,会因为剪纸而得到国内外人士那么多的关注和那么高的评价,会因为剪纸而得到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深切关怀和鼓励。很多人也是因为看了我的剪纸,才认识我、拜访我的。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光荣,是庄河剪纸成就了我,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中国剪纸艺术让我站稳了脚跟。一步步走来,我常想,过去的条件那么不好,有些剪纸艺人甚至吃不饱穿不暖,还能口传心授地把剪纸传到今天,我今天为什么不能把剪纸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呢?我决不会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期待,要在弘扬和传承中国剪纸的道路上永远做一个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实现一个剪纸人的中国梦。

与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和大连市文广局文化处领导及应邀学者参加“大连文化大讲堂”活动

在展会上受到省、市领导鼓励

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唐军在座谈会上鼓励韩月琴

与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大连市文联原主席张玉珠在文化遗产日留影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