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隐士庄子:一个无为主义者

四、隐士庄子:一个无为主义者

隐士,隐居不仕的人。“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庄子》)

1.人间地狱,庄子是流亡贵族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祖上系楚国贵族,因故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史记》记载,庄子曾做漆园小官,仕职很短,几乎一生退隐。《庄子》记载,庄子住在穷街陋巷,生活极为贫困,中年以后靠打草鞋过活。一次,出门“往贷粟于监河侯”,最终借粟无果,庄子愀然作色,诉自己是“涸辙之鲋”,被抛在了不该待的地方。在当时,庄子独与学者惠施往来,有不少二人讨论争辩的故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就是二人讨论的经典,反映了其心灵的自由。楚威王曾以厚币礼聘庄子,被拒绝。庄子道:“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反映了其宁在小水沟里自乐,也不为国所缚的消极自由理念。

还有一次,他穿着补丁衣和敝屣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破衣烂鞋是贫穷,不是潦倒,所谓生不逢时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这表明庄子似乎来头不小,庄子为什么敢对君王冷嘲热讽?庄子的繁富知识从哪里来?楚国派两大夫来宋国聘一个漆园吏,而庄子还不屑,楚王图什么?有一个观点认为庄子出身楚国贵族,更是楚庄王后代;受家庭贵族传统教育,能无书不窥;敢于傲慢王侯是因为其有楚王、楚国背景。

庄子有故国不能回,寄居宋国又不愿意为仕,贵族生活没落至此又不断陷入困窘,一身苦恼唯有托于文字。《庄子》一书中,写楚人很神奇,写宋人都很笨。庄子做了十一个梦,都是一个楚国破落贵族流亡中的楚思。

几乎到司马迁时代,寂寥的庄子也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史记》一书只是放到《老子韩非列传》中作一个附传。那时西汉初是黄老的天下,不是老庄,老庄的天下在魏晋。庄子生前潦倒,死后无闻,是一个孑行在人间地狱中的苦行人。

2.拒绝社会规定,唯一这样做的是庄子

春秋诸子百家,都规定了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唯一拒绝这样做的是庄子。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所有这些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人这个动物的政治和社会属性。唯一完全拒绝这样做的一家,就是老庄开辟的道家。老子被认为是道家的创始人,但要理解早期道家的形象,须借助于庄子。很明显,就其纯粹的形式而言,庄子同任何其他学派都不兼容。因为其他学派都企图规定人在有组织的社会中的角色,鼓励有所作为。而道家却认为,人只有停止徒劳的追求,寻求一种自然、自发、抱朴守拙的状态,才能达到完满。这种处世态度,在一则“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中,给予了很好的说明。

故事说庄子有一天在濮水垂钓,楚王委派二位大夫来请他回国做官。来者说:“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自由地潜行曳尾呢?”二位大夫答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便说:“二位请回去吧,我的理想是做一只在泥水中曳尾而行的乌龟。”

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安于贫贱而隐居。这表明了庄子对社会严重不信任,宁享自由逍遥的隐居人生。庄子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的社会思想,又“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把人生哲学和审美旨趣寄寓于“三言”之中,形成了独善其身、自然为乐的哲学思想和“每下愈况”、卑下大美的文风。

3.诸子忙治国,庄子的旨趣在治身

诸子对人提倡仁义和是非,而庄子把这些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社会十分悲观。庄子主张社会、政府越少干涉人民生活越好的“无为主义”。庄子“绝礼弃学”,认为“礼”(仁义)是一种黥刑,“学”(是非)是一种劓刑,都是在自然上刻意雕琢,显然是反智性的。在《应帝王》一文中,他所推崇的上古帝王,就是个睡得自然而然、安安稳稳,醒时无思无虑的人。庄子推崇自然而然,甚至认为世上通行的说话行文根本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旨趣,只会限制自己的思想。于是用卮言、重言和寓言的形式,以寄托浩渺无边的情怀。庄子的“寓言”,就是寓指“有为”之政祸害无穷,寓托自己“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二元思想成就了庄子的学术。二元思想用简单二元划分世上人事物理,如远近,大小,贵贱,美丑,是非,善恶,有无,生死,阴阳等。二元思想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二元非对立”。一是认识主体不定,“各自全具一太极尔”。二是评判标准主观,“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三是考察对象变易,“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最终,庄子依靠二元思想不为求得知识,而为求得逍遥,得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自由。于此,庄子二元思想就不是认识论,而是修养论;不揭示善恶、义利、是非、生死等人事物理的本质差别,相反是“齐是非”、“齐万物”、“齐生死”,达到自由境界。于此,眼花缭乱的世界便简单可控;庄子说我很高兴,我已有了此道之术: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在庄子看来,虽然人事物理表面上“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背后却有一个本原:道。庄子如何得其道?与孔子向外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开展社会道德批评不一样,庄子是孤独求道,拒绝一切人为组织;又与孟子向内搞道德自查运动,搞反身向内心,人人“苦其心志”,痛下反省工夫也不一样,庄子是心灵自然,是生命本性还原和心灵的休憩安顿。对“道德仁义”等种种社会方案,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对一切持怀疑主义态度。相反,旨趣都在逃避个人与社会的现实矛盾上,诸子忙治国时,庄子忙治身。庄子“闻其风而悦之”的“古之道术”有二:一是通过冥想,达到心灵澄明的神秘状态,在体悟自然中获得;二是练习延年益寿的呼吸运动和修身养性技巧,对获得道也有帮助。

  1. (春秋)孔子:《论语·里仁第四》,中华书局,2006
  2.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里仁篇第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 (春秋)孔子:《论语·泰伯第八》,中华书局,2006
  4.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华书局,2006
  5. (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王常则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6.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王常则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7. (美)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华世出版社(台北),1997,第49—50页
  8. (春秋)李耳:《老子·第一章》,山西古籍出版社,卫广来译注,2003
  9. (春秋)孔子:《论语·泰伯第八》,中华书局,2006
  10. (春秋)庄子:《庄子·外篇 天道第十三》,安继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1. 李青春:《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人文杂志》,2012年第5期
  12.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一 臧哀伯谏纳郜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 (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诗赋略序》,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4. (春秋)孔子:《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华书局,2006
  15. 傅道彬:《“诗可以观”——春秋时代的观诗风尚及诗学意义》,《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16. (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诸子略》,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7. 李春青:《论中国古代士人乌托邦精神的原始生成》,载《诗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8. (春秋)庄子:《庄子·外篇 胠箧第十》,安继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9. (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二章 亚圣与始皇》,三联书店,2007
  20. 宋石男:《古代中国的个人尊严和自由》,《南方都市报》,2012-8-31历史评论专栏
  21.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一、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2.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中华书局,2006
  23. (春秋)管子:《管子·小匡第二十》,梁运华译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4. (春秋)管子:《管子·牧民第一·国颂》,梁运华译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5.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中华书局,2006
  26. (清)褚人获:《坚瓠续集·卷一 女闾》,是何年网,http://www.4hn.org/modules/article/reader.php?a2145
  27.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王常则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8.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华书局,2006
  29. (唐)李白:《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三·君道曲》,(清)彭定求编,中华书局,1960
  30.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1. (汉)徐干:《中论》(新编),萧登福校注,台湾古籍出版社,2000
  32. 参见(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道统与政统之间 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3.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华书局,2006
  34. (春秋)左丘明:《国语·卷六 齐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5. 张景芬:《人力文化、人性文化和人格文化——秦、齐、鲁文化比较》,《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1期
  36. (春秋)左丘明:《国语·卷六 齐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7. 所谓“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孔子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之论。其意是说管仲推行春秋大国文化,诸侯会盟,促进了诸侯政治变革,强化了中原,保护了华夏文明。
  38. (波兰)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第二章 技术专家和圣哲》,郏斌祥译,译林出版社,2000
  39.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
  40.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华书局,2006
  41. 陈强:《再论孔子与〈春秋〉——答韦政通先生》,《中国文化月刊》(台湾),1996年第200期
  42.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3.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华书局,2006
  44.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华书局,2006
  45.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三联书店,2001
  46.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华书局,2006
  47.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第七》,中华书局,2006
  48. 参见王风:《儒家还是六经,是传统社会的主导思想》,豆瓣网,http://www.douban.com/note/52855693/
  49.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第五十》,徐翠兰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50. (春秋)《诗经》:《国风·陈风·泽陂》,中华书局,2006
  51. (春秋)孔子:《论语·先进第十一》,中华书局,2006
  52.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第六》,中华书局,2006
  53.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三联书店,2001
  54.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第七》,中华书局,2006
  55.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海南出版社,2010,第236页
  56.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7.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第二》,中华书局,2006
  58. 杨连生:《浅论先秦士阶层的文化构成及其价值取向》,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727300291.html
  59. 刘绪义:《刘绪义读春秋(用现代价值解读春秋大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60. 鲍大可(A.Doak Barnett)、毕汉思(Bielenstein,Hans H.A.)、根兹勒(J.Mason Gentzler):《哥伦比亚大学版世界史(中国部分)》,张镔译,道客网,http://www.doc88.com/p-7758044630193.html
  61.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中华书局,2006
  62. (战国)荀子:《荀子·非十二子第六》,孙安邦、马银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63. (战国)墨翟:《墨子·卷四·兼爱中第十五》,方勇译注,中华书局,2011
  64. 刘勃:《战国五大公知·第二章 遗世独立墨巨侠》,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65. (春秋)庄子:《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安继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66. (春秋)庄子:《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安继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67.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华书局,2006
  68. 详见杨义:《借问庄子您是谁》,《光明日报》,2013年7月22日5版
  69. (春秋)庄子:《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安继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70. (春秋)庄子:《庄子·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安继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71.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下 文学第四·何晏注老子未毕·文章叙录曰》,周祖谟整理,中华书局,2011
  72. (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3. 周全田:《论中国古代美学的全息性》,《美与时代》,2010年第8期,第19—21页
  74. (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理性命》,王星贤注解,中华书局,1986
  75. (春秋)庄子:《庄子·外篇 秋水第十七》,安继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76. (春秋)庄子:《庄子·内篇 齐物论第二》,安继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77. (春秋)庄子:《庄子·杂篇 天下第三十三》,安继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78.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第七》,中华书局,2006
  79. 魏飞:《自觉与自由: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现代哲学》,2014年第1期
  80. (春秋)庄子:《庄子·外篇·胠箧第十》,安继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