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李澹庵图卷后跋》笺论
在蒲松龄的诗文中,涉及李澹庵的凡五篇(见《蒲松龄与李澹庵》)。而其中的《李澹庵图卷后跋》一篇虽是参照了张石民的《五老庵传》写成,然颇能尽李氏生平梗概,在留存至今的为数很少的李澹庵生平事迹资料中,也是弥足珍贵的。不过,由于《跋》文太简,又率作骈语,其中的含义并不能尽为后人所知。这当然给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兹据笔者所能搜集到的有关李澹庵的资料,试为《跋》文作一笺注,并与《李澹庵传》对读,以供治蒲学者之参考。因笺后又略附议论,故谓之笺论云。
笺 注
李公澹庵,武定文襄公叔弟也。
咸丰《武定府志》卷二十四:“李之藻,字澹庵,武定州人。”
光绪《嘉善县志》卷十五:“李之藻,字扆铭,山东武定州人。兄,大学士之芳。”
张石民《其楼文集·五老庵传》:“渤海李氏之藻,字扆铭,一字澹庵。昆季三人,庵居中。‘五老’者,以伯兄邺园公雁行,复居第五;年七十来卧象山,与我家‘四逸’相伯仲,又字‘五老庵’。”按:余十一世祖蓬海公与从弟子云、白峰及再从弟石民,时人称为“四逸”。
《清史稿》卷二百五十一《李之芳传》:“李之芳,字邺园,山东武定人。顺治四年进士,授金华府推官。卓异,擢刑部主事,累迁郎中,授广西道御史……(康熙)十二年,以兵部侍郎总督浙江军务。……上嘉之芳剿贼邻省有功,加兵部尚书衔。……二十六年,授文华殿大学士。……三十三年,卒于家,谥文襄。”
据此,知李之藻字扆铭,一字澹庵,又字五老庵,山东武定(今惠民)人。其伯兄即清初大学士李之芳(谥文襄)。
又据蒲松龄《自青州归,过访李澹庵》诗中“君方七十有一岁,我仅差长年一周”两句,知李之藻小蒲松龄一岁,当生于崇祯十四年辛巳,即1641年。
生而岐嶷,长尤磊落。童年抱卷,便怀濡翼之羞;午夜闻鸡,即有雄飞之志。驱风雷于指上,罗星斗于胸中。
蒲松龄《自青州归,过访李澹庵》:“伟人绝肖张益州,义气直上干斗牛。少年胸中破万卷,耻持剿说邀青眸。”
张石民《五老庵传》:“少绝慧,无书不读。年十七,补诸生。自谓蓬户咿唔,不足尽丽泽之义,欲出门交天下士。两大人闻之喜,满囊贮金钱,纵之游。己酉初,入太学,读《石鼓文》有得,往来黄金台下,两月不遇,归。武定游击范素横暴,纵步卒白昼掠人于市,祸延仲兄,杜门不出者累日。庵愤甚,谓老弁欺我,驰控提督,收步卒置于法。乃登太岱,遇祖珍大师凌汉峰前;趋杏坛,谒先师孔子,亲聆辟雍钟鼓;过陋巷,汲井水饮而甘之;西走峄阳,拜孟母祠。买舟南下,乱黄、淮,观潮钱塘江;陟鸡鸣山,下暾鼍江,见青、白二气;与张容庵同入西子湖,遇张天羽、陆荩思,说往事三生石上。返金陵,泛秦淮,买醉凤凰台,望天外三山缥缈如豆,澹忘归。”
可见,青年时代的李澹庵即是一个钦奇磊落、激扬蹈厉而又权奇好事的人物。
迨夫御寇鸰原,谈兵虎帐;旌旗遍野,实先借箸之筹;韎韐从戎,首作破阵之舞。军中筚篥,挥策而作疾雷;马上琵琶,回风而成雅乐。
《嘉善县志》卷十五:“兄大学士之芳制闽淛,值耿藩谋逆,之藻军前效力,有能名。”
《清史稿·李之芳传》:“(康熙)十二年,以兵部侍郎总督浙江军务。会吴三桂反,十三年,奏请复标兵原额,督习枪炮。疏甫上,耿精忠亦反,遣其将曾养性、白显忠、马九玉数道窥浙,浙大震。之芳檄诸将扼仙霞关。……五月,偕(都统)赖塔率满洲兵千、绿旗兵二千、乡勇五百,进驻衢州……温州镇总兵祖弘勋叛,召寇陷平阳,再陷黄岩,集悍卒数万窥衢州。七月,之芳与赖塔阅兵水亭门,率总兵官李荣、副都统瑚图等薄贼垒,军坑西。之芳手持刀督阵……麾众越壕拔栅,败之。……诏嘉之芳调度有方。”
按:康熙十三年(1674)七月坑西之役,李之芳固然“调度有方”,而之藻亦建奇勋。《五老庵传》云:“癸丑吴逆窃发,耿、尚二贼交臂起,分疆裂土,大江南北摇摇动。于是九重震怒,特简吏部侍郎李,总督两浙,即庵伯兄邺园后谥文襄公者。癸丑七月陛辞,偕庵往。以绿旗兵三千自余杭移守衢州。于时群盗蜂起,疆域日蹙。帷幄出入,虽有方治方、李绘先、陆敦复、李敬月、周公岩,皆文士,究不能以岸帻风流办乃公事也。一夕风雨晦暝,夜将半,烛影闪闪,公就庵问计,期以来月对。遍选帐前精细数辈,潜骑引之出。逾二十八日,以图进。关塞要害。一一了若指掌。公展视久,藏枕中。贼渠魁姜元勋、马九玉,驱枭獐十万压衢州而阵,鼓噪之声震翻屋瓦。公于晨鸡未鸣,秘传麾下陈世凯、王廷梅、蒋茂勋、鲍虎、薛受益、詹六奇、李华、陈梦阳诸偏裨,直入卧内,亲为歃血,示以亲上死长大义。盟誓深重,泣淫淋下。麾下闻之,吐气如虹,发上指,无不一以当千。日卓午,见庵躬环甲胄,仗剑前驱。诸偏裨各率所部,鳞次鱼贯进。公兜鍪拥大蠹,鼓行佐之,直抵黄巢城。至坑西,卒与贼遇。炮声震地,流丸如雨。有劝公少避者,大叱曰:‘吾三军司命也,以三军进退为我死生耳!’鼓声愈疾,军士愈奋。三战三殪之。日入交锋,日出奏凯。露布,声闻遍海上矣。时甲寅秋七月也。”
观此可知,蒲氏《跋》中所谓“御寇鸰原”,即于衢州抵抗耿精忠之叛军;“谈兵虎帐”,即为总督李之芳出谋划策;“旌旗遍野,实先借箸之筹”,指澹庵潜出侦察敌情,并以关塞图进;而“韎韐从戎,首作破阵之舞”,则指坑西之役澹庵“躬环甲胄,仗剑前驱”也。蒲诗“曾骑怒马讨逆寇,腰插弓箭亲兜牟。武库森森列矛戟,一战奏捷纾君忧”(《自青州归,过访李澹庵》),盖亦指此。
既而解甲作牧,初释褐于鹤湖;与浙有缘,再烹鲜于芝岭。
“鹤湖”指嘉善,“芝岭”谓青田。此指澹庵因平叛有功而得令嘉善、青田事也。《嘉善县志·名宦·李之藻传》:“之藻军前效力,有能名。康熙丙寅(1686),宰嘉善。……三载,丁内艰去。”
《武定府志·人物·李之藻传》:“授嘉善县令……以母忧去。嘉人为罢市服阕。补青田县,未几,引疾归。”
按:澹庵“解甲”在康熙甲寅(1674),“作牧”在康熙丙寅(1686),前后相距尚有一十二年。其间事迹,蒲氏未述,而《五老庵传》中载之:“难既平,请归,公饯之城楼,引领北望,泣下阑干。九月抵里……此后庵亦家居无事,偃仰林泉而已。……丁巳春,再为钱塘之游。……抵杭州,重入文襄公署,洒酒西北向,稽首为河海庆清晏也。往富春山,坐钓台三日。复经柯城,与徐野公、林武宣阅襄时两军对垒处,遗簇满地,绣碧殷红,半作苔花色。值初秋,木叶苍黄下,泪洒西风,掩袖归。……壬戌,文襄公以保全两浙功,晋大司马,回朝,道经里门。庵上山左积弊十事,公一一首肯,奏之。偕入都门。一日宴集紫荆树下,公举卮从容谓庵曰:‘弟,以汝之才比管乐,而不遇,数也。叔母春秋渐高,不思为禄养也。武城固在,小试牛刀何如?’庵受卮立饮,再拜,谢曰:‘兄所谕,敢不惟命。’因滇南例,以知县用。……丁卯春,掣签得嘉善县。”
此亦即蒲诗“功成羞与绛灌伍,远除召杜官南陬”(《自青州归,过访李澹庵》)之义。“召杜”,誉之也;“南陬”,则是纪实。
由拳城下,咸颂神君;少微山旁,如得慈母。政教为浙中第一,循良则海内无双。
《武定府志》本传:“授嘉善县令。邑故东南财赋区,甚繁剧。里中又多豪猾。藻先为噢咻,形民之力而缓其催科。于强横者不少贷,廉知其人,即痛惩之。漕粮旧为蠹弊薮,藻平斛加槩,正供外,绝无浮费。剖决如神明,屏绝苞苴,莫敢请托,民间称为‘铁面青天’。”
《嘉善县志》本传:“宰嘉善,严明刚介,痛惩健讼。念恤民隐,三月开征,农忙毕后,始摘催一二。革除漕粮私派,饬束旗丁,督睿城河,崇文礼士。”
《五老庵传》:“嘉善素称繁剧,最难理。涖任之始,环集乡城父老,问民间疾苦,与聚勿施,尽得其情。簿书之暇,相与劝农桑,议耕织。期年,陇间陌上桑柘之荫可息也。……大中丞金谓之曰‘能’,拟荐‘浙中清廉第一’。”
观此,知蒲氏之词绝非过誉也。
以故野苦连天,为廉叔之欲去;欢声动地,因召父之将来。异地同仁,俱有桐乡之爱;我公汝夺,遂起杜国之争。
此言嘉善、青田两县之民争迎澹庵,即蒲诗所谓“两国并如慈母恋,上书卧辙争君候”(《自青州归,过访李澹庵》)也。据《嘉善县志》云,澹庵离县时,“拥舟恸哭者甚众”;《武定府志》亦云“以母忧去,嘉人为罢市服阕”。可见澹庵甚得嘉善民众之心。至嘉善与青田争迎事,两志皆未载,详情仍于《五老庵传》中见之:“逾年秋七月,太孺人讣音至矣。……九月,督抚准还家守制。麻衣徒步,哀感行路。阖邑百姓,无男妇,各携炙鸡絮酒遥奠慈云外。望其行远,不见车尘,然后返。……客有长安来者,谓庵服阕久,例补官,不宜枉自放达,携之重入都门。于庚辰三月制签得固安县。会陛见期,恭迎銮舆浙水道中,于淡宁轩亲奉纶音,谓固安兵民集处,非旗员不可,改青田县。……经嘉兴府,嘉善之民要于途,谓青田役曰:‘旧,我公也。尔何人,顾与我公归。’役曰:‘今,我公也。尔何人,敢遮留我公。’揶揄不已。庵乘夜单骑弛青田去。……忧劳成疾。焚香奏帝,有乞骸骨之思。于是嘉善之民闻之,率千余人赴杭州府求调繁,其致词云……于是青田之民闻之,率万余人赴处州府求就简,其致词云:‘嘉善之民欲私迎其令复回……方恨叔度之来暮,谁堪信宿而公归。与卧辙而攀辕,宁投辖而截镫。’庵见之,捧读微笑曰:‘真以庵为岁五斗米终此身也耶?亦脱屣去耳!’亟请督抚放还故山,不许至再至三。两县之民方笼马首,曳车轮,抵死不放行。督抚亦怜之,曲为解免,纵之归。两县之民复携斗酒壶浆,追送三百余里。庵下车谢父老曰:‘远劳汝,为汝再进此杯水。’遂别。回听南风,哭声震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