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诗情画意满眼春

自序 诗情画意满眼春

一般认为,唐诗以神韵意趣取胜,以形象丰满见长,宋诗则多有学问知识,多有议论说理,形象有些干瘪枯燥,情韵比较淡泊。其实,诗歌是情感和想象的结晶,诗歌也是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诗,都在情感意蕴、形象精神上各见特色,各显优长。宋诗反映两宋社会风貌,披露文人士子心声,抒写大众百样情怀。它可以引领我们走进生机灿然、情意浓郁的世界;它可以感动我们枯淡沉寂、坚硬粗糙的心灵,它可以陶冶情操、安顿心灵;它可以激越情思,飞扬性灵。只要你乐意,只要你沉静,你就可以通过阅读和沉思,联想和品味,感受到生活的缤纷诗意和世间的万千风云。宋诗之美,五彩缤纷,熠熠生辉。感受诗美,不妨从语言、意境、情感、理趣、想象等因素入手。

语言之美。每一个文字都是一粒珍珠,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每一个文字都是一幅画面,引人想象。每一个文字都是一幅心灵的地图,映照作者的心路轨迹,折射诗人的美好情思。读古代那些沉积千年、绵延至今的瑰丽诗篇,透过语言的编排、组合、连缀、变化,经由慧眼烛照,心灵涵咏,我们仿佛看到了许多闪亮的眸子、浪漫的心灵,我们仿佛看到了缤纷飞扬的性灵、生命欢畅的情趣,当然,我们更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光辉和自由意志。

读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绿”“白”铺展,春雨如“烟”。“绿遍山原”——树树皆绿,山山皆青,“绿”得辽阔壮观,“绿”得气势磅薄,“绿”得生机无限。“白满川”——“白”字之后加一“满”字,亦可看出,诗人眼中,不是一条小溪,几畦秧田,而是目力所及的所有川渎,白晃晃,水灵灵,溢满春水,溢满生机。不妨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片碧绿宽阔的田园,在阳光的映照下,溪流如白练绕田而过,沟渠似玉带穿行田间,秧田水满,平展如镜,闪闪烁烁。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迷人的风光!一个“满”字,带出了丰富的联想。几许田园风光,映照出诗人几多欢喜和热爱。读这样的诗篇,品味生动直观的言语,入情入境,涵咏滋味,我们也会随诗人一样陶醉其中,不能自拔。一首描写乡村风光的诗歌安顿我们浮躁、疲惫的心灵。

意境之美。诗歌的生命在于感发,感发的源头在于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诗歌的客观物境的有机融合。品鉴诗歌,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既要沉心静气,走进诗歌,涵咏诗情,把握诗意,激活思维,扩展想象,全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又要能够跳脱诗境,立足生活,放眼人生,感受生活的诗意芬芳,感受人生的丰富美好。诗歌就是一种生活,一种我们经历过但是没有敏锐自觉和恰切表达的生活,别人已经代替我们表达,阅读诗歌就是阅读我们自己的生活。生活就是一首诗歌,时时充满诗意,处处弥漫诗情,需要提炼,需要升华,需要加工,任何美妙的诗歌都是对生活的超越和反观。

读大诗人杨万里的诗歌《闲居初夏午睡起绝句》——“梅子酸溜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初吃梅子,梅子生涩未熟,食后尚有余酸,齿牙和舌头很不好受,免不了做出各种各样怪脸相,诗人是这种感觉,我们吃梅子也是这种感觉。熟透了的梅子,深红明艳,香甜可口,人人爱吃,但是没有回味的余地,倒是那些半生不熟的梅子,吃在嘴里,酸留齿牙,心生激动,脸扮怪相,别有一番风味。笔者记得小时候,大人逗弄小孩,就曾拿来几颗红艳诱人、半生不熟的梅子,说这梅子如何好吃,勾起小孩的食欲,小孩要答应大人的某些要求,大人才给他酸梅吃。小孩无法,心里盼着吃梅子,嘴角早已流口水,只好一一答应,夺过梅子咬一口,咧开嘴,露出牙,嘴巴变形,鼻梁打皱,眼睛眯成一条线,样子狼狈极了。大人捧腹大笑,小孩酸得满脸通红,从此再不吃酸梅!生活与诗歌总是相似的,我不知道是诗人吃酸梅,还是诗人叫小孩吃酸梅,但是那种刺激、有趣,那种惊讶、激动,那种怪相造型,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理趣之美。一般说来,诗歌忌讳议论说理,忌讳抽象空洞,忌讳知识学问,但是,宋诗沿袭唐诗而来,独出心裁,开辟新径,将议论分析、知识学问、思想识见融入诗歌,创造了独特的理趣之美。我们欣赏宋诗,不但感受情意、生活、意境、风物等等美好,还不时可以领会人生哲理、生命智慧之美。

品读朱熹的诗歌《醉下祝融峰》——“我来万里驾长风,绝壑层云许荡胸。浊酒三杯豪气发,朗吟飞下祝融峰。”诗人登祝融,驱万里长风,飘然而至,诗人下祝融,伴朗朗高吟,顺风而下,几多豪迈,几多潇洒!朱老夫子贵为理学大师,学问渊博,思想精深,性情刻板,不苟言笑,想不到衡山一游,激发如此奇思异想,的确震撼人心。诗人陶醉在无限风光之中,也陶醉在飞扬情思之中。笔者曾经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游览莽山(湖南郴州境内),沿着栈道艰苦攀爬,及至绝顶,风光无限,心神振奋,下看有悬崖沟谷,深不见底,远眺是千山万峰,连绵起伏,耳边有阵阵凉风呼啸而过,眼前是云雾升腾,涤荡心胸,真恨不得身长翅膀,脚踏祥云,飘飘飞举,羽化成仙。任何人置身极顶,自然都会产生想飞的冲动,都会豪情万丈,诗兴大发,为祖国的壮丽山川,为自然的伟大创造。什么人可以做诗人?不是平日里喝几杯酒,写几句漂亮句子就可以的,只有当你的生命潜能被激发,当你的情感闸门被打开,当你的人生信念被张扬,这个时候,你就是诗人,你就是会飞翔的诗人,你的心中也有一座雄伟壮丽的祝融峰。

情感之美。诗思雅正,情意丰富,人生百态,情采飞扬。诗歌想来都是情感的艺术,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品读诗歌,就是要跟随古代诗人,沿着诗歌的轨迹一路探寻,体验从古至今多姿多彩的人生感情。有人放舟绿水,要行不行,千般不舍;有人离亭唱晚,举杯劝饮,因为此处一别,相聚难期。有人翘首江畔,点数归帆,可惜,“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有人登楼远眺,看孤雁消失天际,叹游子浪迹天涯。有人大开柴门,洒扫庭院,迎接风尘仆仆的远客。有人人生得意,仰天大笑,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铿锵誓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诗有千种情思、万般气象。

品读陈与义的诗歌《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诗人“独立东风看牡丹”,此“看”不是闲情雅趣,不是怜香惜玉,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望花念土,观花怀人,临花忆旧。牡丹花是诗人家乡洛阳的名产,几乎成了故乡的象征符号,诗人于动荡年月老病之时,飘零异地,看到牡丹,自然会忆念故园,乡土,乡亲,乡情,乡花,乡草,乡水……万象纷奔涌心间,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读叶绍翁的诗歌《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定格成画,飞扬成风,有人看到一道招摇炫耀的风景,有人看到蓬勃向上的生命,有人看到光明亮丽的色彩,有人看到张扬狂放的姿态,有人看到火红热烈的青春,有人看到轻挑躁动的心灵,有人看到美好诱人的希望,有人看到不够节制的放肆……意态万千,情趣多多,这就是出墙红杏的魅力,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你想有多美它就有多美,它的美丽远远超过了你的想象力!

想象之美。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想象犹如一双翅膀,让诗歌飞腾升空,大放光芒。现实很骨感,诗歌很丰满。生活很粗糙,诗歌很精美。人生很艰难,诗歌很轻盈。品读诗歌,需要立足诗歌,对接生活,需要展开想象,体验诗情。想象是打通诗歌与生活的桥梁,想象也是探秘诗歌情意的门径。品读诗歌,放飞想象,可以激活思维,打开思路,心游万仞,神驰八方;可以提振精神,激荡心胸,沸腾血脉,飞扬性灵;可以超越现实,摆脱拘禁,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可以舒展自我,张扬个性,快意人生,欢歌生活。想象弥补了生活的缺陷,完善了诗歌的意境,增进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品读宋代诗人刘弇的小诗《题吉水南华院》——“紫翠浮浮寺晚昏,生涯浴汲与松焚。俗尘一点自应少,终日到门惟白云。”诗人激动,生活在深山古庙里,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没有任何纷尘扰攘,没有任何名利牵挂,没有任何敷衍应酬,没有任何是非诉讼,无事一身轻,无欲一心闲,这样的日子,赛过神仙啊!诗人羡慕这样的生活,向往这样的生活。诗人更有浪漫的想像,春天来了,前来探访这座寺院的就只是朵朵飘逸的白云。白云是什么?来无影,去无踪,是高洁不俗,是自由无碍,是轻盈飘逸,是高蹈云层,是遗世独立,是羽化成仙……白云的多姿多彩折射出僧人的丰富情怀,白云的神奇变幻折射出诗人的无限憧憬。李白有诗句描写心中偶像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卧林泉,观云赏雾,举止潇洒,风神爽朗。陶弘景赠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高洁空灵,自由脱俗,此等礼物,令人耳目一新。同样,刘弇写南华院,白云到访,自有深长意味。诗歌极写僧人生活之超脱尘俗,清静自由,闲适自在,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名疆利锁的憎恶,对官场是非曲直的厌恨。今天,芸芸众生的我们,求名求利,求财求官,早已困苦不堪,心力交瘁。这个时候,读一读山林古庙的清静,读一读清风明月的淡雅,读一读山间流水的空灵,或许可以缓解一下疲劳,安顿一下心灵吧。

诗歌之美,数不胜数,言不尽言,最好的品读方式莫过于自己亲近诗歌,沉潜涵咏,咀嚼滋味,日诵一诗,细细把玩,就像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工艺品,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观赏,都是一个精美如画,氤氲如梦的感受。这部宋诗品鉴作品集,从自我出发,立足诗歌,聚焦诗情,发掘诗美,丰富情趣,希望能够唤起读者的一份诗心,一份热爱,一份情趣。

于长沙雅礼

2019年6月20日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