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2004年,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牵头,邀请国内数所高校的著名学者,共同申报了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其最终成果,就是于2012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本人和吴思敬教授任主编的11卷本的《中国诗歌通史》。这部817万字的长篇巨制,从中华民族的诗歌源起一直叙述到20世纪结束,包容了汉民族诗歌和各少数民族诗歌,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中国诗歌史著作。这部书的写作,对于整个课题组成员来讲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写好这部著作,在8年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召开了10次学术研讨会,就诗歌史写作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认真而又详细的讨论。可以说,这部诗歌史的写作过程,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研究、学习、思考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其中,有我们对中国诗歌通史的撰写的基本原则的讨论、有对各历史时段诗歌发展特征的重新认识、有对汉民族诗歌和其他各少数民族诗歌之间关系的思考,等等。这些,不仅成为我们撰写《中国诗歌通史》的指导思想,也构成了我们新的中国诗歌史观。因而,当这部通史完成之后,我们觉得,除了将上述想法落实到诗歌通史每卷的撰写过程之外,还有必要把这些想法集中展示给大家,一方面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这部诗歌通史的叙述线索,另一方面也希望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借此引发新世纪中国诗歌史观的讨论,以促进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有缘于此,当《中国诗歌通史》完成之后,我们又将《中国诗歌通史》总序和各卷绪论再做修改,汇为一编,作为一部独立的学术著作,拟名为“中国诗歌通史导论”,申报了2012年度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评审专家,对本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有重要学术价值。不仅同意将其列入成果文库,并且就本书的修改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我们重新考虑书名,以体现本书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学术旨趣。循名以责实,本书是在《中国诗歌通史》总序和各卷绪论的基础上形成,基本上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在绪论中表述了我们的诗歌史观、对中国诗歌通史的整体观照,以及撰写《中国诗歌通史》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二是以下各章,按时代顺序对每一大的历史阶段的基本问题所进行的理论阐述。我们认真思考并接受了专家的意见,对书稿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并最终将此书定名为《中国诗歌史通论》。

下面介绍一下本书写作分工情况:绪论:赵敏俐;第一章:李炳海;第二章:赵敏俐;第三章:钱志熙;第四章:吴相洲;第五章:韩经太;第六章:张晶:第七章:左东岭;第八章:王小舒;第九章:王光明;第十章:吴思敬;第十一章:梁庭望。全书最后由赵敏俐统稿,并且统一编录了参考文献。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尹文涓副教授为此书翻译了英文目录,感谢王霄蛟、焦悦、何江波、史文、谷芃等几位研究生同学为本书最后的引文进行了核对。感谢所有关心本书出版的朋友们!

赵敏俐

2012年12月22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