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太监之后行刺太监
曹操是太监之后,这一事实在他没出生时就注定了。因为他的爷爷曹腾领养了一个儿子曹嵩。在汉末乱世,官至太尉的曹嵩偏偏又生了一个看不惯太监祸乱朝纲的儿子曹操。“正义之神”替天行道的事,也被这样埋下了伏笔。
曹操的爷爷曹腾,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三国志·武帝纪》曰:“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也就是说,当年桓帝在世时,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平时也就干着宣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的工作,相当于皇后近侍官的首领,工资大概为两千石。
虽然是太监,但曹腾也有一个美丽的宫女相伴。这个女子就是吴氏。曹腾与吴氏结为“对食”夫妻,也就是太监和宫女结成挂名夫妻,搭伙共食,两个人就这样度过了漫长的一生。
曹腾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追认为皇帝的宦官!这还要感谢他的孙子曹操。曹操虽然没有做过一天的皇帝,但他却为曹丕登上龙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追封曹操为魏武帝;魏明帝曹睿即位后,追尊曹腾为高皇帝,夫人吴氏为高皇后。
前半生失去的,后半生得到了补偿;生前失去的,身后得到了加倍的补偿。曹腾可谓是不幸中之万幸也。而孙子曹操,这个不折不扣的太监之后,虽然身份尴尬,却也占尽了祖父和父亲的荣光,可谓是幸也太监,不幸也太监。
汉末的乱,都是一帮太监惹的祸,这是人之共识。曹操当然更清楚。
敛财—弄权—乱后宫!虽然很多朝代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可是汉末的太监们却把这些做到了极致。
多行不义必自毙,别说是他人,连太监之后曹操都看不顺眼了。也许,如果不是看在祖父身份的分上,他早就开始动手收拾这帮败坏“自家”门风的混账了。
东汉—张让!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中国太监史上,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凡是知道的人,没几个不诅咒他断子绝孙的。太监之后曹操更是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张让带领着一帮太监干的那些事,说出来实在是有点荒唐可笑。敛财吧,这说得过去;弄权吧,也可以理解。但是,这“乱后宫”就有点让人不免要偷笑了。生理的变态导致心理的变态,我们该反思一下制度的问题了。
当然,干这些勾当,张让也不是首例。从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太监吴腾宇开始,这种苗头已经萌芽。其实,太监也不是中国的“特产”。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朝鲜等,都有太监。只是,中国的太监制度是最根深蒂固的。
在封建帝王时代,帝王的爵位是世袭的,皇帝最怕的就是他人篡夺自己的皇位。为了保证不被他人篡夺,一国之君总会想出一些保险的措施。于是乎,太监这类人群,也就理所当然地诞生了。
这些朝夕伺候在自己身边百依百顺、出身低下而又没有后代的宦官,天子认为他们才是保证自己皇位和后宫佳丽最安全可靠的人群。其实,这是一个很荒唐的想法。这些生理变态的宦官们,不愁他们不会干出一些荒唐甚至险恶之举。
依仗着在宫廷中的特殊地位,宦官们用它来攫取更大的权力,甚至操纵当朝天子。这些人虽然奴性十足,但狡黠阴险、残忍狠毒。必要时,他们会结成死党,贪赃枉法,陷害忠良,假传圣旨,废立以至杀死皇帝。这些宦官虽人数不多,但毁害性极大。
东汉末年,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就是如此。他们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从一杂役太监逐步爬上太监首领中常侍,怂恿昏君汉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而且,他还在汉宫西苑设立“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天天乐呵呵的。在皇帝的这种笑容中,百姓看到了一个王朝的末日……
想想当年同是太监的曹腾,在宫中工作三十多年,不但未曾有过过失,而且还能推荐贤人。甚至种暠弹劾他,他也不计较,还时时称赞种暠是个能干的官。这等胸怀,张让肯定做不到。
更让人愤恨的是,张让把自家的庄园建得比皇宫还高。为了不让灵帝发现,他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而这个昏君竟然相信,并且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这皇帝和太监,创造了一对“老子狗熊儿混蛋”的经典父子。
在痛恨这些祸国殃民的太监的同时,我们不免会想,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太监们心灵的残疾?—天子对皇权的垄断?制度对人本性的泯灭?
须知,那些把命根子都交给皇上的太监们,是不可能对这种泯灭人性的制度一直保持沉默的,所以,他们对皇权的反扑也是在意料之中的。曹操也知道这些,也能理解这一制度的非人性化。但曹操更知道,现在最迫切的是救国民于水火之中。
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一年比一年嚣张,这早已引起朝中文武百官的愤怒。后来,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对这帮太监再也忍不下去了,于是,“外戚派”打算诛杀“宦官派”。
然而,“宦官派”消息灵通,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诱杀了“外戚派”头头何进。京师禁卫军群情激愤,袁绍率兵杀了赵忠,搜捕宦官,无论老小,统统杀掉。张让等几十人劫持天子作为人质逃到黄河边上,后因走投无路而投水自尽。这个时候,太监的名声江河日下。不但外戚看不惯张让的罪恶行径,就连当时仅十六七岁的曹操也想行刺他。
曹操是最看不惯官场腐败的,他正气冲天,牛气也冲天。看不惯就拔刀相助,助个人,也助国家。总之,他就要动手整治一下这个他看不惯的恶人。不过,他要整谁,还真没人能够拦得住。
可是,这太监之后行刺太监是何概念啊?关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太监之后曹腾养子的事,《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一些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曹操这一整不当紧,天下人可都知道了。
阿瞒、吉利是曹操的小名。《曹瞒传》载,曹操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的养子才改姓。当然,也有一些史料说,曹操的曾祖父曹节育有四子,其中第四子曹腾幼时入宫为太监,无后,后来要了三哥曹褒的二儿子曹嵩,曹嵩生有曹操和曹德。
曹操到底姓什么呢?是姓夏侯还是姓曹?这是个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但不管姓什么,曹操是太监之后是毫无疑问的。
在当时,碰上曹操这样的人,张让也确实是够倒霉的。路见不平一声吼,吼完他继续往前走。别说是张让,就是他的祖父曹腾也拿他没办法。
曹操是太监之后,但曹操厌恶“太监”。他从不以祖父曹腾为荣。旁人提起太监的排场和威风,曹操就露出满脸不屑的神情,恨不得把对方一脚踢到十里开外,更何况张让这样的人。
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六七岁的曹操怕什么呢?就算是杀了张让,那也是替天行道。这一年,他与张让还真玩儿了一回惊动百里的游戏。
曹操做事,是非常注重轰动效应的。他不但在民间拔刀相助,在朝廷遇到不平的事也要吼一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就是曹操想要的结果,无论做什么事。
曹操的刀光剑影不认人只认事,与他所谓的祖父同行业也不行。不但沾不上半点儿光,而且还要为此付出“额外”的代价。
太监之后行刺太监!戴上这样的帽子,曹操想不出名都难。
再说了,太监早不弄权晚不弄权,偏偏赶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弄权,这不是苍天在背后故意给曹操创造出名的机会吗?
然而,不巧的是,曹操手持利器潜入张让的住处,未及行刺,就让对方发现了。这事难不住曹操,这个遇险不乱的少年,“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也就是他舞动着一支画戟,一边呵呵笑着,一边轻巧地越墙而出。张让家那么多家丁,居然奈何不了他分毫。曹操爬树跳墙的本事实在太高了,连猴子都不是他的对手。
《三国志》裴注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髃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后来,这个故事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演义成曹操行刺董卓。其实,史籍中没有那事儿。
行刺张让之后,曹操一度名气大噪。十六七岁的曹操,这次的行刺未遂不但没有被抓捕,没有给戴上任何罪名,而且从此以后他无论走到哪儿,都有人让位、请吃、请喝。这一下真是赚足了面子,曹操的派头更大了。
太监之后行刺太监!这一股“风”刮出去,曹操不“火”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