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经学

二 经学

儒家五经之学,为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之核心。经学一词,当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之经学,专指儒家通过对诸经之训诂、考据与阐释,以求得圣人之微言大义,自汉至清学者所言经学,多指此而言。广义之经学,则诚如日本学者本田成之云:“所谓经学,乃是在宗教、哲学、政治学、道德学的基础上加以文学的、艺术的要素,以规定天下国家或者个人的理想或目的的广义的人生教育学。”[14]近代以来,多指此义,则几至无所不包矣。徐复观以为,若就经学而论,经学之精神、意义、规模,虽至孔子已奠其基,但经学之所以为经学,亦必具备一种由组织而具体化之形式。此形式至荀子而始挈其要,至秦方完成。

窃以为,经学流派,可大别之为汉、宋二派,一主训诂,一主义理。然窃以为,主训诂者,或偏于徵实;主义理者,又过求妙悟。二者乃一车之双轮,若取一舍一,或偏重一侧,皆不能周至大道也。

又汉儒以为《五经》皆经孔子整理,或以为孔子编定,乃铁板一块;而自宋以降,又以《十三经》为一家之学,诸经既各自为学,又互相疏通证明,此即经学耳。又治《诗经》不废大、小序,以《关雎》为文王、后妃之德;治《春秋》、《左传》讲求“微言大义”,尊信春秋笔法,此经学也。若专求以“五七言之法”以解《诗》,以“断烂朝报”而视《春秋》,用近世治学之法治经学,实则去经学愈远而所治愈棼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