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海洋历史研究的学科体系

构建中国海洋历史研究的学科体系

陈春声[1]

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回到山明水秀的母校校园,在厦门这个在中国海洋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参加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共同主办的“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如刚才张彦书记在致辞中指出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杨国桢老师就将学术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中国海洋史上,并一直教导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要共同努力,建设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今天看到这么多来自海内外的几代学者济济一堂,共襄盛举,真的是感到激动和欣慰。

杨国桢老师在长期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丰厚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学科建设、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具有奠基意义的影响深远的贡献。杨老师提出要走出“海洋迷失”的误区,不能从农业文明的本位出发去观察海洋活动,而应该把中国海洋区域——海岸线陆域、海岛和海域作为研究的主题;他认为,不同海洋环境、不同民族的海洋文化有不同的形式和特色,发展水平也不一致,但其本质特征和共性,是都有漂泊、流动的“船上社会”,如渔民社会、海商社会、海盗社会等,他们的组织制度、行为方式,与陆地社会组织有明显的差别;他指出,要以“科际整合”方法,厘清中国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重新发现中国的海洋历史记忆,恢复历史的场景;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他将16世纪以后中国海洋历史发展的脉络,置于资本主义体系在全球扩展的视野下考察,并大量利用了来自欧洲、日本的第一手档案和文献资料。这些论述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令人敬佩的是,杨国桢老师一直保持着学术的敏锐和进取的雄心。二十多年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中国生效,杨老师敏锐地注意到这是中国现代海洋国家地位确立的标志,由此开始了自己学术探索的新路向和新历程。经过二十多年孜孜不倦的工作,成果斐然,影响深远。这一学术领域也吸引了众多年轻学者的关注与追随,蔚然而成大观,且与国家近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我们都知道“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永恒对话”,杨老师学术努力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卓越的历史学家的禀赋。

今天在座有许多师弟师妹。大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一系列以海洋史为主题的博士论文,也集结在一起,作为丛书出版。看着修订重版的“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不由得对二十多年来杨国桢老师在中国海洋史学术人才培养上所花费的心力深感敬佩。正是因为老师的远见卓识,我们才能对中国海洋史研究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这次研讨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近两百名学者参加,群贤毕至,可以说是得一时之选。相信这将是一次足以在中国海洋历史研究的学术史上留下痕迹的盛会。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祝杨国桢老师福寿安康,学术青春永驻!

2001年7月,陈春声(左一)、刘虹与杨国桢、翁丽芳老师参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1] 作者系中山大学校党委书记、教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