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文学在汉语研究界

伪满洲国文学在汉语研究界

刘晓丽

1931年日本关东军武力入侵中国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1932年3月炮制出伪满洲国。伴随日本军国主义扩张而来的,是文化的扩张与极端强势的文化输入。1932年至1945年的东北,日本主义与日语中心主义文化逻辑占据知识生产与公共论述的主导权,形成了殖民与反殖民、暴力与反暴力的文化形态,以及与之特殊性质相关的文学。过去认为伪满洲国的文学就是汉奸文学,该地区文学作为负面文化被批评和全面否定,缺少必要的研究。新时期以来,禁区逐渐打开,人们注意到伪满洲国文学中亦包含着被奴役的屈辱、压抑的愤懑与曲折的反抗,但是对伪满洲国文学的研究进展一直比较缓慢。当时拨乱反正之风吹来,有待开掘的研究领域太丰富,学者们无暇顾及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许人们还心存疑虑,不敢不愿涉足这颇有争议的研究领域。当然更根本的原因是原始资料的匮乏,伪满洲国时期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书籍的查询极其困难,经过战乱和人为地批判、抛弃、销毁,当时的出版物所剩无几,几乎没有被收入全国报刊目录,直到2010年,笔者参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 1 出版,才第一次将伪满洲国时期的杂志编入报刊目录。进入21世纪,这一情形有所改观,一些研究者开始正视并且挖掘这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长期被冷落的领域。

伪满洲国文学,在汉语学术界经历了这样几个研究阶段:全盘否定期(1948-1980)、自我正名期(1981-1999)、正视深入期(2000-2015)。

全盘否定期,研究者认为伪满洲国时期生产的大部分作品是有毒的,称当时的文人为文化汉奸或汉奸文人、落水作家,称其作品为汉奸文学。如蔡天心的《彻底肃清反动的汉奸文艺思想》,把作家古丁称为东北沦陷时期第一号汉奸文人,山丁为第二号汉奸文人,“他们帮助日本法西斯虐杀我们民族的灵魂” 2 。 这篇文章写于1957年,从词语到论证,都带有很强的时代政治气息。台湾地区学者刘心皇的《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是一本全面梳理沦陷区“落水作家”的著作。作者自称其写作目的是,“这本书是就现有之资料,略加述论,以存史迹,而分忠奸。此举,亦师《宋史·叛臣传》《清史·贰臣传》之意,以作后人警惕之资” 3 。该书用大量篇幅刊登南方、华北、东北的“落水作家”资料。“所谓落水作家者,就是投降敌人依附汉奸政权的作家。”在刘心皇的笔下,东北的“落水作家”有:郑孝胥、穆儒丐、古丁、爵青、小松、吴瑛、王秋萤、田瑯、但娣、疑迟、山丁、田兵、沫南、吴郎、励行健、也丽、黄曼秋、刘汉、杜白羽、金音、外文、冷歌、雷力普、崔伯常、成弦、石鸣、晓津、杨慈灯、未名、霭人、古弋 4 。刘心皇罗列的“落水作家”,几乎涵盖了所有生活在伪满洲国的作家。

自我正名期,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掘并阐释具有反抗性质的文学作品,描绘压迫与反抗的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景观。20世纪80年代,在东北三省曾经出现过一个“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高潮。那时正是中国政治上拨乱反正时期,许多被错划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被平反。在东北被平反的“右派”中有一群是伪满洲国时期的作家,他们有一种愿望,要当时的文学研究界重新研究和评价他们在伪满洲国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在各方努力的基础上,形成了有东北三省社科院和部分高校以及伪满洲国时期的老作家参与其间的研究队伍,其中萧军、骆宾基等著名的“东北作家群”作家的参与为此项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时的直接研究成果为,编辑出版了两种不定期的东北现代文学研究期刊:《东北现代文学史料》和《东北文学研究丛刊》 5 ,1987年哈尔滨市图书馆为“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研讨会”编辑了会议资料《东北沦陷时期作品选》,1991年,召开了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研讨会,并结集出版了会议论文集《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时还涌现了一大批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研究者,有研究机构中的专职研究人员:张毓茂、冯为群、李春燕、卢湘、铁峰、黄万华、申殿和、董兴泉、吕元明、王建中、白长青、高翔、阎志宏、刘慧娟等;有致力于研究的老作家:山丁、秋萤、陈隄、田兵、田琳、梅娘、刘丹华、李正中、朱媞、刘树声等;国外的研究者有:[日]冈田英树、[日]村田裕子、[日]山田敬三、[美]沙洵泽、[美]葛浩文等,他们的文著被翻译成汉语,被汉语研究界接受。此外,这段时间还整理出版了作品集:《烛心集》《长夜萤火》。此外,《东北现代文学大系》(张毓茂主编,沈阳出版社,1996)、《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钱理群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钩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孔范今主编,明天出版社,1990,1991)四套丛书中也部分地收入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作品。这些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具有开拓性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正视深入期,这一时期的伪满洲国文学研究逐渐走向细部和深度,同时在后现代、后殖民等现代理论的语境下开启了问题研究。一批青年学者进入该研究领域,他们以伪满洲国文学为专题做博士论文或硕士论文,由细部问题入手,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关注伪满洲国的文学杂志和报纸,关注伪满洲国的新闻制度,关注伪满洲国的通俗文学,关注伪满洲国的旧体文学,关注伪满洲国各个语族的作家作品,同时关注殖民地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殖民主义与文学的关系等话题。在台湾,一些关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学者,转而关注与台湾文学交往密切的伪满洲国文学,探讨伪满洲国文学与台湾文学的关系。随着国际学术交流往来的频繁,一种国际学术合作的学术力量正在形成,汉语、日语、英语、韩语、俄语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相互烛照,学术资料共享,学术思想相互砥砺,这促进了近年来的伪满洲国文学的研究事业。

这里辑录的文献由刘晓丽、顾佳伟、庄培蓉、陈实、徐隽文、吴璇、乐桓宇、吕明纯搜集整理,包括研究论文、研究专著、研究专辑及会议、学位论文、影印资料和再版作品,同时列出香港和台湾研究专辑,希望通过这些文献绘出伪满洲国文学汉语研究界的研究地图,也期待各位方家给予指正和补充。

注解:

1吴俊、李今、刘晓丽、王彬彬:《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蔡天心:《文艺论集·彻底肃清反动的汉奸文艺思想》,春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100—128页。

3刘心皇:《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4刘心皇还有一本著作《抗战时期沦陷区地下文学》(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这本书主要介绍“反抗敌伪的地下文学及作家”,他列举的东北地下文学的作家有:李辉英、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孙陵、舒群、罗烽、白朗、杨朔、白晓光、高兰、姚彭龄、驼子、王觉、杨野、张辅三、王天穆、季风、范紫、季刚、姜兴、高士嘉、张一正、史惟亮、王广逖、寒爵、陈隄、沫南、问流、艾循、石军、辛劳、李满红。这里所罗列的作家以流亡的东北作家、国民党作家为主。这其中有和他确认的“落水作家”相重合的人,如沫南。原因在于,作者刘心皇认为沫南前期具有左翼倾向,被日本人逮捕入狱,但后期“出卖文学界的朋友,而换得日人宽恕”(刘心皇著《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第355页)。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刘心皇所说的沫南“出卖文学界的朋友,而换得日人宽恕”没有事实依据。

5《东北现代文学史料》《东北文学研究丛刊》的详细内容,请见本书“汉语研究文献”章中的“研究专辑及会议”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