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刘晓丽

汇聚在这里的伪满洲国文学研究资料,包括汉语学界的研究文献、日语学界的研究文献、英语学界的研究文献、韩国语学界的研究文献和俄语学界的研究文献。每个语族的研究文献基本上按研究论文、研究专著、研究专辑及会议、学位论文、影印资料和再版作品几个板块分类编排,同时也根据各语族研究文献的特征进行适当调整。

研究论文,是指与伪满洲国文学相关的专题性研究性论文。

研究专著,是指以伪满洲国文学为专题的研究性著作。

研究专辑,是指以伪满洲国文学为专题的研究性期刊和学术会议论文集。

学位论文,是指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伪满洲国文学为选题所撰写的研究性学位论文,并以此获得了相应的学位。

影印资料,是指伪满洲国时期发行的刊物和报纸的影印再版。

再版作品,是指1945年以后再版或者重新编辑出版的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作品。

本书是多语族研究文献的汇集,日语、英语、韩语、俄语的研究文献采用原语言和汉语译文的双重标示,但汉译只限于论文、著作等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信息维持原语言,以方便研究者查询。

汉语研究文献,是指以汉语为工作语言的研究文献,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主,同时包括台湾、香港地区,这部分文献由刘晓丽、顾佳伟、庄培蓉、陈实、徐隽文、吴璇、乐桓宇、吕明纯搜集整理。虽然伪满洲国一结束,就有研究者开始清算这个地区的作家作品,但因抗战结束后,各种生活需要恢复和更新,除了粗略的清算外,学界还没有时间和精力仔细观察这里的文学到底发生了什么。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趋于平静的学术界才开始把目光投入到这里的文学。开拓性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其研究重点在于发掘并阐释具有反抗性质的文学作品,描绘压迫与反抗的文学景观,视点主要集中于萧军、萧红、罗烽等东北流亡作家具有反抗和暴露意识的新文学作品,对一直生活在伪满洲国的作家作品关注不足。2000年以后,伪满洲国文学的研究逐渐走向细部和深度,一批青年学人进入该研究领域,开始关注伪满洲国的文学杂志和报纸,关注伪满洲国的新闻制度,关注伪满洲国汉语作家作品、日语作家作品、韩语作家作品、俄语作家作品以及殖民地知识人的身份认同等具体问题。与此同时,台湾和香港学界也开始关心伪满洲国文学,本书将其单列一个板块,以便了解其整体全貌,香港研究文献由乐桓宇搜集整理,台湾研究文献由吕明纯搜集整理。

日语研究文献,是指以日语为工作语言的研究文献,主要在日本国内刊出发行,这部分文献资料由冈田英树、大久保明男收集整理,辑录了自1945年8月至2013年底在日本国内出版发行的日语文献资料。分为四个板块:期刊论文、研究专著、研究资料和复刊《作文》文学回忆文献篇目。

英语研究文献,是指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研究文献,主要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学术界刊出发行,这部分研究文献由诺曼·史密斯搜集整理。20世纪70年代开始,伪满洲国文学进入英语学术界,他们开始研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流亡作家的文学作品。近年来,英语学术界转而关注在伪满洲国生活的作家作品及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那种特殊的殖民语境下出现了何种类型的文学?日本帝国主义与欧洲和北美的入侵者有什么不同或相似之处?伪满洲国的权力结构是如何获得和丧失它的主体的?这些问题推动着该地域的文学研究向新的方向发展。

韩语研究文献,是指以韩语为工作语言的研究文献,主要在韩国学术界刊出发行,这部分研究文献由金昌镐和李海英搜集整理。韩语学术界主要关注伪满洲国的朝鲜人作家作品。韩国学者吴阳虎从韩国现代文学的视角出发,提出韩国现代文学史应该以“间岛”移民文学为中心来写,此后伪满洲国的朝鲜人文学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俄语研究文献,是指以俄语为工作语言的研究文献,主要在俄语学术界刊出发行,这部分研究文献由王亚民搜集整理。俄语学术界主要关注伪满洲国的俄系作家作品,他们称这些作家为俄侨作家,研究他们的文学作品、文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际学术交流往来的频繁,汉语、日语、英语、韩语、俄语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相互烛照,学术资料共享,学术思想相互砥砺,这种合力是未来学术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同时也预示着这一研究领域不断高涨的兴趣,伪满洲国文学越来越成为殖民地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个案,其中的许多议题,将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关心所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