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德国学习深造

到德国学习深造

门捷列夫把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上,他看到当时俄罗斯的科学、工业、教育等一切都还太落后,他决心要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工作,去改变这个富饶、美丽的俄罗斯母亲的现状。

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圣彼得堡大学的实验室条件虽然要比敖德萨好些,但仍非常简陋,与“俄国第一校”的美名相去甚远。

门捷列夫的实验室设在校舍里,是两间用石头铺地,摆放了空橱柜的小房间。实验室里没有排气和通风设备,刺鼻的化学试剂气味弥漫在实验室,让人待的时间稍长一点就会流泪、咳嗽甚至窒息。

当有的实验需要长时间看守在那里的时候,那些有毒的气体就会乘虚而入,大大地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所以无论雪花飘飞,还是狂风骤雨,大家只要有可能就会隔一会儿就到外面去透一口气。

“我们就像缺氧的鱼儿,总要从污水中把头探到水面去,呼吸新鲜空气,这样才能接着在水里游。”大伙儿无可奈何地摇着头。

至于实验室设备就更是简陋得不成样子。当时全圣彼得堡都买不到试管,连橡皮接管也必须自己亲手制造。

科研经费奇缺,连当时俄罗斯最卓越的化学家齐宁,每年也只有30卢布化学实验室经费。

齐宁是俄罗斯近代有机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他不仅首次合成了苯胺和萘胺,对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俄罗斯传播了西欧的现代科学思想和实验方法,并为他的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化学家,其中包括布特列洛夫和鲍罗廷,后来,他们都在化学界享有盛名。

当时的化学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实验室越简陋,实验成绩就越好。可在这句幽默的话语背后饱含着多少化学家的辛酸与无可奈何呀!

门捷列夫向他的老师伏斯克列森斯基诉苦道:“我把搞科学研究工作的时间都白白地浪费在了做实验设备上,即使是研究染料这种极为简单的实验,也要折腾好多天。那些被我挤出来的时间,都用在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上,我真的很痛心。”

伏斯克列森斯基也很无奈,“这是整个俄罗斯的现状,圣彼得堡大学已经是第一学府了,它都这个样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别的地方,那里只能是更糟糕。”

门捷列夫接着抱怨:“一篇论文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可是稿费却很少。没有实验经费,没有实验设备,做起实验来困难程度要大了好多。”

伏斯克列森斯基话语沉重地说:“我们大家都一样,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我不得不在五所大学里兼课,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俄国进行科学研究是很困难的。很遗憾,现实就是这样的可悲。”

许久,他的目光中又泛起了希望:“你现在正是风华正茂,听我的忠告,到外国去吧!在国外你可以认真地进行研究工作。那时,你就不用再为这些琐事分心而丢下主要工作了。”

听了导师的一番话,门捷列夫也好像看到了希望,“是啊,与其在这里抱怨,不如出去深造几年,那时候我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

门捷列夫向教育部提交了出国深造的申请。他焦急地等待着。可是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出国的事情却杳无音讯。

门捷列夫觉得等下去不是办法,如此恶劣的工作条件,很难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即使自己最后出国深造,这也是一个必须加以改变的问题。于是他打算通过向社会呼吁,从而引起政府的关注。

他一边在圣彼得堡大学教书,一边兼职主持《国民教育部杂志》的科学报道部。

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如《关于液体玻璃和玻璃釉药及其用法》《新染料》等。这些文章不仅运用科学知识,指导了工业生产,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两者的密切联系,即:不发展科学,工业就不能获得进步。

门捷列夫的想法是非常好的,做法同样也是对的,但是沙皇政府对于科学的态度,不是一个区区青年化学副教授写写文章所能改变得了的。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