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据《吕氏春秋》《博物志》载,公元前785年,杜康父亲杜伯被周宣王杀害,杜康为躲避灾祸,逃到河南汝阳县一带做起了牧羊工。孤苦飘零、抑郁难舒的杜康难有好胃口,放牧时所带的秫米团常有剩余,便被杜康扔进附近的桑树洞中。日积月累,秫米团堆积甚多,突然一天,杜康发现桑树洞中多了些味道鲜美的透明液体。饮后但觉味道甘美,精神爽朗,于是便仿照这种方式,酿出秫酒。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得以尝到杜康酒,认为口感绝佳,于是将其定为宫中御饮,封杜康为“酒仙”,赐名杜康村为“杜康仙庄”。

这便是酒的起源,公元前785年至今,恰三千年矣,三千年的传承,酒,已成为华夏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前有竹林七贤之刘伶,“饮杜康酒,一醉三年”,后有大侠古龙一生以酒为伴,最终以酒陪葬。哲理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豪放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无奈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闲适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不光是诗人们,酒文化已渗入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草莽豪杰有武松武二郎,景阳冈前豪饮十八碗,携“透瓶香”之冲天酒气,一顿拳脚了结了一只吊睛白额猛虎。统治者有魏武曹孟德感慨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即便是闺阁中的黛玉,也要“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

酒,既能使人忘记烦恼,忘记哀愁,也能助人雅兴,壮人胆色;可将生活中的抑郁之气抛却脑后,亦可激发潜能,催生斗志;不但能帮助睡眠,还能提神醒脑。酒真是有趣呀,可上可下,宜正宜反,且两面之间,仅差毫厘。若善饮者则欲取所需,随手拈来;若不善饮者,则望酒兴叹,徒呼奈何。内中学问,呜呼高哉。

文人雅士与酒,从来都有天然的缘分,醺醺然、陶陶然之下,文思泉涌,斗酒诗百篇。本书精选现代文化大家谈酒的文章,给读者朋友们展示一个文人大家们的酒世界。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