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孔门弟子概况及其历史作用

绪论:孔门弟子概况及其历史作用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设坛授学,不分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授之以诗、书、礼、乐,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传播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开创了大规模私学教育的先河。孔子温、良、恭、俭、让,从教40余年,以其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和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对形成、继承和传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孔门弟子概况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孔门弟子中比较著名的有“孔门七十二贤”、“孔门十哲”。“七十二贤”是对孔门弟子中知名贤者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并非72个。在《史记》中就有着两种记载,《孔子世家》记载孔门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仲尼弟子列传》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孔门弟子“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并对这77人做了简单介绍,其中35人有姓名、有字、有年龄,有言行者27人,另外42人仅有姓名和字。“孔门十哲”典出《论语·先进》,是孔子列举的10个得意弟子。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后人将这10位优秀弟子合称为“孔门十哲”。

(一)孔门弟子的来源。根据文献资料推断,孔子有三个较为集中的收徒时期,孔门弟子由此可大体分为早、中、晚三期。第一次收徒是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前后。孟僖子作为鲁国三桓之一,临死时嘱咐两个儿子向孔子学礼。其后,孔门“弟子稍益进”。孔门早期弟子,其年代可考者6人,与孔子年龄相差约10岁,全是鲁国人,多是寒门子弟。第二次收徒是孔子任中都宰前后。孔子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名声进一步扩大,因此,众多学子慕名前来求学,形成孔门“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的局面。孔门中期弟子中,年代可考者10人,与孔子年龄相差约30岁。他们大部分是鲁国人,也有齐国人、卫国人,其中一部分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可谓是患难弟子。第三次收徒是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以后,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继续讲学施教。孔门晚期弟子中,年代可考者18人,与孔子年龄相差约40岁。他们籍贯驳杂,多数为鲁国人,但是,来自陈、卫、吴、楚、晋、宋等国的弟子大量增加。孔子晚期弟子是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的得力助手,有的造诣很深,多以学术成就著称。这些学生在扩大孔子影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二)孔门弟子之同。孔子一生收徒并无详细统计,但无论是早期弟子、中期弟子还是晚期弟子,他们都有比较明显的共同之处。

同之一:好学善问。孔门弟子不论资质高下都好学深思,勤学善问。颜回聪颖而好学,孔子曾多次赞扬颜回好学的精神。曾子并不十分聪明,孔子说他比较鲁钝,但他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传播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代表之一。孔门弟子并不只是埋头学习,而是善于向孔子请教。《论语》中记载了大量的师生之间的问答,如颜回问仁、子游问孝、子贡问君子、林放问礼、樊迟问仁、子路问事鬼神等等。孔子都作了回答。正是在回答的过程中,表达了孔子对这些问题的观点,逐渐形成了儒家思想。孔子特别注重“问”在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他曾经说:当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询问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就能够全部搞清楚。师生问答间,一方面解答了学生的疑惑,另一方面也对孔子有所启发。孔子就曾感叹弟子子夏问《诗》时对他的启发:“起予者商也。”

同之二:注重德行。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育,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要求学生先做人再做事。孔门弟子在孔子的教育下都具有良好的德行修养,如闵曾之孝、子张之忠信、子路之忠勇。

同之三:志向高远。孔门弟子中很多人具有济世安邦的治国才华,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但是孔门弟子出仕为官大都是有原则的,那就是孔子教导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他们不会为了一己一时的荣华富贵而毫无原则地去做官。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若是遇无道之君、国,则宁愿穷居乡野。孔门弟子为官以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礼乐之治,为政以德。子路、子贱、巫马施等出仕弟子都实践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在做官时都做出了为世人称道的政绩。

同之四:博学多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对学生的普遍要求。德行之外,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授徒,72个弟子就是以身通六艺而著称。论语中,孔子称赞冉求之艺,并把冉求之“艺”与“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并列,作为成为完人的条件之一。

(三)孔门弟子之异。据《荀子·法行》记载,一个叫南郭惠子的人曾讥笑孔门弟子:“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孔子弟子出身于社会各个阶层,性格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地域不同,穷富不一,性格各异是孔门弟子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异之一:孔门弟子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他们之中有贫民、工匠、贱人、鄙人、野人,甚至刑徒,也有商人和贵族。其中,大多数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上漏下湿”的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等人。有商人出身,如从事商业买卖的子贡等。也有少数出身于贵族,如鲁国的南宫适,宋国的司马耕等。还有曾经犯过罪行受过牢狱之灾的,如公冶长、子张等。

异之二:孔门弟子性格鲜明迥异。颜回谦逊好学,闵子骞沉默持重,冉耕率直坦诚,冉雍气量宽宏,冉求活泼爽朗,子路耿直好勇,子我能言善辩,子贡通达精明,子夏勇武率真,子张个性张扬,曾子恬静明达,子贱尊君守礼,原宪安贫乐道,南宫适谨慎崇德,公晳哀独行君子,曾点豪放不羁,高柴性格直爽,漆雕开刚正不阿。这些性格不同的弟子聚于孔子门下,使孔子更加准确地把握了人性的特点,了解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悟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与分寸,丰富了孔子的思想和日常生活。

异之三:孔门弟子成就各有千秋。有长于政治外交者,有治于典籍授徒者,亦有修养德行者。根据史料记载,孔门弟子中,参与治国理政者有11人,多在鲁、齐、卫3国任职:子路先后任鲁国季氏总管、卫国蒲邑宰,冉耕任鲁国中都宰,冉雍、冉求先后任鲁国季氏总管,子贱、巫马施先后为鲁国单父宰,高柴先后在鲁、卫两国任职,子游为鲁国武城宰,宰予为齐国临淄大夫,子贡任齐国大夫,子夏仕鲁国莒父宰。72贤中,收徒授业者亦不在少数,讲坛遍布鲁、齐、吴、楚、陈、卫等诸侯国,有史料记载者7人: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设学于曲阜;公冶长回齐国故里教书育人;澹台灭明南下到达吴、楚之地讲学,门徒多达300余人;子夏到魏国西河讲学,弟子满门,听课者时达300人,人们称其为“卜夫子”;子游晚年回江南讲学传道,被尊为“道启东南、文开吴会”的“南方夫子”;曾子在鲁国南武城讲学传教,有弟子70余人,孔子的孙子孔伋也曾经跟随曾子学习;子张在陈国招收弟子,影响甚大。子夏、子游与子张的办学影响甚大,使战国初期和中期出现了言、卜、颛孙三大教育流派鼎立的盛况。孔子弟子在商业领域中的翘楚子贡,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文人经商的第一人,有“儒商鼻祖”之称。孔门弟子中也有以原宪为代表的一些不愿为权贵服务的有识之士隐居于乱世之中。

二、孔门弟子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在孔子人格和思想的影响下,孔门弟子坚定地追随孔子,拥护孔子的主张,继承孔子的思想,将之传扬四方后世。

(一)孔门弟子是孔子的坚定支持者。首先,孔门弟子是孔子治国思想的支持者。早期弟子子路曾协助孔子“隳三都”,削弱鲁国大臣的势力,为鲁国国君集中权力,是对孔子思想的一次实践。孔门弟子是孔子的知音,他们不仅精通孔子教授的六艺,而且能够准确深刻地理解把握孔子的思想。冉求、宰予是受到孔子批评最多的学生,甚至在个别方面背离了孔子的思想,但仍是在关键时刻维护自己的老师,并且跟随孔子出生入死。其次,孔门弟子是孔子的精神支持者。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至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年过半百的孔子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传播仁爱,周游列国14年,到达卫、匡、蒲、曹、宋、郑、陈、蔡、楚等9个诸侯国和地区,行程数千里,拜见过大小封君70余人。在那个交通十分不发达的时代,影响是很大的。孔子历经陈蔡绝粮之厄,受过匡人之围、桓魋之难,栖栖遑遑,甚至被人讥讽为“丧家之犬”。在孔子最困难的时候,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跟随他南北东西,出生入死。冉求努力并最终促成流亡在外的孔子得以回到鲁国。更为重要的是,孔门弟子是孔子整理典籍的得力助手和晚年的陪伴者。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子夏、曾子等弟子则在孔子身边帮助孔子整理文献。在孔子困顿的时候,子贡、冉求等弟子对孔子多有照顾。孔门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过父子兄弟。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逝世,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的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因孔子辞世时不在孔子身边而倍感愧对恩师,故在其他弟子离去后,在孔子墓旁筑一草庐继续守丧,又3年后才依依不舍地叩拜离去。

(二)孔门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孔子逝世后,弟子们追忆孔子的日常教诲和生活情况,整理《论语》,为“述而不作”的孔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录,能够让我们能在2500多年后领悟孔子的谆谆教诲。《论语》也因此成为儒家经典,对我国的教育和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孔门弟子是孔子思想的积极传播者。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卫、宋、陈、蔡、秦、晋、吴、楚等十几个诸侯国。他们学成之后,又回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传播孔子的思想,宣扬孔子的品德。以子夏、子游、子张、曾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孔门弟子返回家乡以授徒讲学为业,将孔子的思想、儒家的经典传之四方,为儒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据统计,目前山东、河南等8省40余县(市)有孔门弟子的遗存,南至江苏、安徽、上海、江西,西达山西,西南到四川,以山东、河南两省最为密集。可见孔子的思想传播之广泛。

孔门弟子在整理、研究、继承、发展孔子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战国时期的韩非子(韩非子·显学)提出了“儒分八派”,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颜回)、“孟氏之儒”(孟子)、“漆雕氏之儒”(漆雕开)、“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荀卿)、“乐正氏之儒”(乐正子春)。孔门弟子形成不同的门派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成果,为儒家学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发展了孔子思想,丰富了中华文化。

(四)孔门弟子是孔子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孔门弟子践行孔子的思想,在诸多方面都有新发展。德行方面:子路忠义勇敢,百里负米孝敬双亲;闵子骞芦衣顺母,尊亲孝悌,孝感动天;颜回聪明稳重、安贫乐道、志于学习,孔子称赞他箪食瓢饮、不迁怒不贰过的美德;曾参孝敬父母,杀猪示信,以身作则。政治方面:子路拥有杰出的政治才华,政令忠信而宽厚,把蒲邑治理得井井有条;宓子贱治理单父“鸣琴而治”,践行了孔子“恭己正南面”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巫马施则星月勤政,鞠躬尽瘁,造福一方。外交方面,子贡纵横捭阖,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公西赤肥马轻裘出使齐国。学术方面,商瞿传《易》;漆雕开传《书》;子夏传《诗》、《春秋》;其他孔门弟子多深于《礼》、《诗》。

(五)孔门弟子是孔孟思想传承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人们多以“孔—孟—荀”三段论来概括早期儒家思想的传承关系,忽略了在孔子与孟子之间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孔门弟子,遮蔽了孔门弟子在早期儒学形成和传承中的作用。在孔子去世至孟子出生的百年间,孔门弟子讲学著述,传播弘扬孔子的思想。冉雍著《敬简集》6篇,阐发了与孔子应答中“居敬而行简”的观点,但自经秦火,书已不存。宰予文存《大戴礼记·王帝德·帝系》篇,使孔子的观点得以传播。商瞿受《易》于孔子,传诸后世。高柴著有《子羔》、《孔子诗论》等著作。子夏的功绩最大,他传《诗》、《书》、《礼》、《乐》,特别是将《春秋》传给公羊高和谷梁赤,流传至今。曾参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根据老师的言传身教,加之自己的探索理解,编写了《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弘扬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是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传播与弘扬,孔子的伟大思想才得以流传两千多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孔门弟子自身的独特成就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史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秦商(前547年—?),春秋末年鲁国人。

唐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上洛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冯翊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秦子”。

  1. 姬姓,孟氏,名貜,谥僖。春秋后期鲁国司空,三桓之一,孟孝伯之子。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径郑国,到达楚国皆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孟僖子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前518年,孟僖子将死,嘱咐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侍孔子。
  2. 今山东汶上。
  3. 参见《论语》。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4. 出自《论语·学而》。
  5. 今江西一带。
  6. 今河南安阳。
  7. 今上海市奉贤区。
  8. 包括现在的河南濮阳、山东定陶、河南商丘、河南新郑、河南淮阳、河南上蔡、河南信阳等地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