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边城角声哀

秋到边城角声哀

秋波媚

陆游

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1],凭高酹酒[2],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3],曲江池馆[4],应待人来[5]

【注释】

[1]筑:古击弦乐器,演奏时,以左手握持,右手以竹尺击弦发音。[2]酹酒: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3]灞桥:唐代长安名胜,在今陕西西安城东。[4]曲江:池名,是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在今陕西西安东南。[5]应:应该。

中秋谁与共孤光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1],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

[1]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赏析】

这首词作于词人乌台诗案受贬后的第一个中秋夜,为一封书信,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这首词词调低沉、凄婉,真实地反映了词人受挫后的苦闷心情。

上阕写时光短促,人生虚幻,慨叹自己的坎坷命运。“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二句,将自己被贬的伤感与苦闷杂糅其间,开篇即营造出悲凉凄楚的氛围。

苏轼少时以文章为天下所知,春风得意,然而步入仕途以后,却每每遭受惨痛的挫折。这种种事情,就像一场大梦一般,令人无法捉摸。“秋凉”既是对中秋天寒的描写,又是对自己少年及第、中途困顿的形象比喻。

随后,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环境与自身境况,借以衬托自己内心的悲凉与感伤。“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中秋的夜晚秋风萧瑟,裹挟着落叶穿梭在回廊之上,镜中观望自己,只见两鬓已早早生出白发。有感于自己的遭遇,看着逐渐老去的容颜,作者更觉得凄凉。此处连用秋风鸣廊、落叶飞舞、眉鬓生霜这三个萧瑟落寞的意象,更显形神两谐。

避之不及而受到牵连,明写“酒贱”,实写个人的潦倒遭际,“客少”二字把昔日亲朋纷纷离去的情状写出,词人以委婉但辛辣的手法讽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是“几度秋凉”的妥帖注脚。

“月明多被云妨”,作者以明月自诩,暗示自己之所以遭贬斥,是因为为人不畏权贵、耿直无私,妨害了当权者的利益。作者讽刺奸臣当道,就像乌云一样欲将正直之士遮蔽起来。而到此,作者的情感宣泄也达到了一个高潮,胸中的愤懑随之倾泻而出,含蓄不尽。

伴随着悲愤之情的肆意抒发,作者不由生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念想。他独自一人在贬所过中秋节,其孤苦无依可想而知。明知无人相伴,又故问“中秋谁与共孤光”,“谁与”即是“无人与”,更显愁苦。词人只能“把盏凄然北望”,这一“望”,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更是对朝廷与皇帝的深深祈望——期盼明君能拨云见月,重新起用自己。全词的情感于不能升处继续攀升,情意婉转,令人心折。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1],孤城画角,一派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2],庾楼月[3],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4]!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5],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

[1]寒砧:捣衣石。古时秋至制寒衣需捣,在诗词中写到寒砧、砧声多与思乡怀人有关。[2]楚台风:楚襄王兰台上的风。出自宋玉《风赋》:“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3]庾楼月:《世说新语》:“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4]耽阁:延误。[5]华表语:引用《搜神后记》中的故事:辽东人丁令威学仙得道,化鹤归来,落于城门华表柱上,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象千年今来归。城廓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