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说明】

始作,初任。镇军,镇军将军。参军,将军的属官,相当于现在的“参谋”一类官。曲阿,今江苏丹阳。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四〇三年)十二月,桓玄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次年二月,刘裕帅师讨伐桓玄;三月,行镇军将军。陶渊明做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也当在这时。这首诗也当作于此时或稍后。诗中记述了这次出仕的委曲情怀和赴任途中的厌倦行旅、怀念旧居的心情。末尾表示,自己虽暂时顺应命运的安排,但最终还是要回乡隐居。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1]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2]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3]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4]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5]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6]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7]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8]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9]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10]

【注释】

[1]弱龄:年轻时。委怀:寄托胸怀。这两句是说,自己年轻时就寄身心于世事之外,把胸怀托付在弹琴读书。

[2]被(pī):同“披”。褐(hè):用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是贫苦人穿的衣服。屡空:常常贫困。(详见《始春怀古田舍》第一首注③)晏如:安乐。这两句是说,穿着粗衣,心里仍欣喜自得;虽然生活贫困,但常安然快乐。

[3]时来:时运来临。冥会:巧合,迎合。这句是说,时运来临,姑且去迎合一下。宛辔(pèi):放松马缰绳,犹言停驾。宛,屈曲,放松。憩(qì):休息。通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借指仕途。这句比喻在仕途上徘徊不进。

[4]投策:弃杖。晨装:准备清晨启程的行装。疏:疏远,告别。

[5]眇(miǎo)眇:辽远。逝:往。绵绵:连绵不断。纡(yū):萦绕。这两句是说,一叶孤舟逝去,越来越远,归思之情就连绵不断地冒出来。

[6]登降:泛指跋山涉水。登,上;降,下。千里余:从江西九江到江苏丹阳,有一千多里路程。

[7]川途:河流道路,此泛指沿途风土景物。这两句是说,瞧着异乡风光,眼睛感到疲倦,但心里在想念着山泽旧居。

[8]这两句是说,看到云中高飞的鸟、水中游动的鱼而感到惭愧。这是羡慕鱼鸟自由游翔,慨叹自己俯仰由人,因而感到惭愧不如。

[9]真想:爱好自然的思想,此指隐居思想。初:原。襟:胸怀。形迹:形体。拘:拘束。这两句意谓出仕的身体并不能约束他隐居的念头。

[10]凭:任凭,听凭。化迁:时运的变迁。班生庐:班固住的屋舍。东汉班固在《幽通赋》里说:“终保己而贻则兮,里止仁之所庐。”意思是说(我父亲)最终保全自己并遗留给我法则,要我选择仁人住所作为居处。这里借指隐居之所。ft

【辑评】

孙月峰评、闵齐华注《文选瀹注》卷十三:(“弱龄”四句)评曰:俱是真实语,绝无粉饰,有冲然之味。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十一:……诗文虽婉,全在“常”字、“暂”字、“终”字、“初”字几个虚字,传“始”字神髓。首句言己无仕宦之意。二句,所志者圣贤之道。三句,藐王侯之胸襟。四句,从不经行役之苦也。此皆年少时事。“时来”句,壮则须仕。“宛辔”句谓作参军也。既以仕宦,安免行役!早起命旅,远辞田园,将赴镇军府矣。会曰“时来”,便伏后“凭化”意;离家曰“暂”,便伏后“终返”意。此初起身,是陆路。“眇眇”二句,又继以水路纡长也。从“暂”字生,言己之思归,不待至曲阿始有,当出门之始,便思归矣。所以孤舟行得一程,便是归思长却一程。“眇眇”者,前望之远尚无穷;“绵绵”者,回思之远已无穷矣!“我行”二句,已到曲阿,总计所行之路。上行曰登,下行曰降,谓路之崎岖,在弦直道路内,只算搭头已有千余里,则直道不知几几矣。“目倦”二句,指曲阿,托言修涂,微词也。……山泽僻远之所,即或耳闻,未即目见,见之心惊,故目为之倦开也。“惭”“愧”二字,从心来,即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意,而托以鱼鸟,益为警切。……

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三:参军本属闲曹,然已不如鱼鸟之乐,始知望云临水,渊明诚欲自保其真也。结语冲淡入微,非渊明亦不能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