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伯世家篇

吴太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为周代诸侯国吴国的第一代君主。

古公亶父有太伯、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他认为小儿子季历和季历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就想选季历做王位的继承人,以便将来把王位传给姬昌。

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太伯为成全父亲的心愿,就和二弟仲雍远离故土,到了外地,以便三弟季历继承王位。

太伯和仲雍走后,定居于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那里的居民认为太伯仁德,就陆续追随归附太伯,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吴太伯经过艰苦创业,在那里逐步建立了国号为“勾吴”的国家,也就是后来的吴国。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国从开国先祖吴太伯为让位而离开故土建立吴国至吴王夫差亡国——从约公元前12世纪中叶到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长达七百年的兴亡史,呈现了吴国由弱到强,又由强盛到衰落的漫长历程。

吴国都城城门之一——阊门

哀死事生 公子光刺杀吴王僚

学成语

“哀死事生(āi sǐ shì shēnɡ)”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哀:哀痛,哀悼。

事:侍奉。

哀死事生:安葬好死去的人,照顾好在世的人;形容哀悼死者,侍奉生者。

读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樊、余祭、夷昧和季札。

在吴王的这四个儿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最贤德。

吴王寿梦临终时,想立季札为新君主,但季札坚决不肯越过哥哥们去承接王位。寿梦只得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大儿子诸樊。诸樊继位后,屡次想让位于季札,季札却宁愿耕作于郊野,也不肯接受王位。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做了吴王的诸樊在率军攻打楚国时战死了。吴国的大臣们就拥立了寿梦的二儿子余祭为吴王。

四年后,余祭又遇刺身亡。按照长幼顺序,该轮到寿梦的三儿子夷昧当国君了。但夷昧认为弟弟季札为人贤德,且出访徐、鲁、郑、卫、晋等各国时,赢得了各国君主和大臣的尊敬,父王寿梦生前也一直希望季札能当吴王,因此他认为季札比自己更适合当君主。夷昧想让位于贤良的季札,但季札只肯尽力辅佐朝政,宁死也不同意登基,夷昧无奈,只得自己做了吴王。

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吴王夷昧身患重病。临死时,他恳请季札接替王位,再次遭到了季札的拒绝。季札不仅拒绝接替王位,还离开都城,躲了起来。

吴王夷昧死了,季札又隐居在外。吴国大臣为立新王的事,伤透了脑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一心想登上王位,他认为自己的父亲排行老大,二叔、三叔相继去世后,四叔季札仍拒不接受王位,那么王位就该轮到自己了。可公子光没料到,吴国的大臣们却立了他三叔吴王夷昧的儿子僚为王,公子光为此耿耿于怀。

吴王僚即位后的第十三年(公元前514年),楚国的君主楚平王驾崩,吴王僚趁楚国局势动荡之际,准备向楚国发起进攻。

吴王僚安排了他的弟弟和亲信将领领兵去攻打楚国,又让季札出使晋国,去打探这动荡时期各诸侯国的动向。

吴王僚派出去攻打楚国的军队,被楚军拦截,断了后路,被困于前线,无法撤退回国。

这时,一心想谋取王位的公子光觉得机会来了。

公子光在父亲吴王诸樊去世后,一直认为自己应该接替父亲的王位,他为此一直在寻找夺回王位的时机,并在暗中招纳武士,为刺杀吴王僚做准备。

当吴王僚的兄弟和亲信将领在前线被楚国围困无法归国而四叔季札又出访去了晋国时,公子光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刺杀吴王僚的好时机,他就计划宴请吴王僚,并安排刺客在上菜时,将匕首藏在鱼肚子里,趁吴王僚不备,刺杀了吴王僚。

终于,公子光如愿以偿地取代了吴王僚,做了吴王,是为吴王阖闾(hé lǘ)。

季札结束了对晋国的访问,完成了吴王僚安排的任务,可等他回到吴国后,才得知王位已被吴王阖闾取代。

季札像

人们都以为季札会站出来反对阖闾,但季札却说:“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君王。事已至此,再起争端,只会使得吴国大乱,百姓遭殃。只要能保住吴国的江山社稷,只要吴国的百姓能在新国君的庇护下安居乐业,那我就应该顺应天命的安排,哀悼死者,侍奉生者,听从新君王的号令,继续为吴国效力。”

季札满怀哀痛,来到吴王僚的坟墓前,向长眠于地下的吴王僚汇报了此番出使晋国的经过,并在吴王僚的墓前痛哭了一场。

随后,他擦干眼泪,回到朝廷中,参拜了新君王吴王阖闾。

成语小提示

季札是先秦时代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季札还是孔子的老师,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他贤明博学,屡次让位,谦卑地辅佐历任吴王,被人们称为“南方第一圣人”,是中华文明史上礼让、诚信、贤明的代表人物。

哀死事生

近义词 养生送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