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川美第一届

1.川美第一届

重庆解放以后,解放军部队把从延安过来的文艺团重新组合,在重庆建立起西南人民艺术学院。部队选中了当时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的所在地九龙坡区黄桷坪校区,在1950年初就开始安排西南师范学院从那里搬到北碚去,把原来的地方让给筹建中的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这个学院建立之初,除了从延安来的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的教师们和文艺团的艺术工作者们,学校在重庆本地还招募了老师,并完善了教学体系,成立了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江敉因为一直以来是重庆本地的进步画家,于是被解放军邀请作为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的教员,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

1951年,江敉在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后,江碧波有幸作为进步人士子女,跨进了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办的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重庆官办中学第一学府——“巴蜀中学”的大门。巴蜀中学位于渝中区枇杷山观音岩地区,而江敉一家当时住在九龙坡区黄桷坪。从家到学校路途遥远,江碧波就开始在巴蜀中学住读。她一个礼拜回一趟家,每次都是沿着长江走半天的路程才能到家,星期六下午从学校走回去,星期天又从家走回学校。长江边上的纤夫、轮船、木船、趸船和汽笛是她童年最熟悉的事物。重庆那个时候都是山上的城,有的城门还在,有的城门垮了,江边很少有房子,回家的孩子们就在江边的沙滩、乱石滩上行走。江碧波就试着把自己的所见画成素描,街上的人、老重庆的梯坎和川东山地的吊脚楼都是她绘画最初的素材。

初中时期,江碧波的理工科成绩特别优异,在选择专业方向时,父亲和老师都希望她选择理科,将来能做一名科学家。在江敉的心里,他虽然自己十分热爱艺术,但却非常推崇科学事业,认为科学家是新中国急需的人才,能够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但小小江碧波已经萌生了自己的想法。“小的时候,我看到母亲为了支持父亲画画,常常单独盛好饭菜给父亲端到画桌上去吃,所以我从那时开始,就觉得父亲的艺术是非常神圣的事情。”还有一次,她到西南人民艺术学院雕塑教室去参观,欣喜地发现了一个神奇的雕塑世界。这位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睁大了眼睛欣赏着这一切,此情此景,给当时正在那里学习的我国著名雕塑家赵树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碧波自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很早就能接触到美术专业领域,早已经深深爱上了绘画,并立志从事和父亲一样的事业。所以,倔强的江碧波并没有赞同父亲的提议,而是告诉父亲,她爱上了画画,要专攻美术。父亲一直以来都把江碧波当男孩子一样养,从来不限制她的发展,听了女儿的话,父亲决定支持女儿的选择。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开始调整,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和成都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科、实用美术科合并,成立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的前身),后来又成立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学。1954年,江碧波从巴蜀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附中,成为四川美院附中的第一批学生。

在四川美院附中学习的时期是她全面深化绘画艺术基础、师法自然、领略绘画的各种手法的重要阶段。当时课程除了素描色彩的基础课,还有国画、雕塑等课程,每一门课程都不同程度地激发了江碧波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想象力,她开始理解色彩的魅力、色彩的转换、色彩与黑白的关系,将色与光的表现同黑与白的表现并列为创作手法的姊妹篇。每当黑白作画累了的时候,她就作一段时间的色彩画,让自己荡漾在色彩的光波之中,当色彩画画得较多时,又回过来创作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对比性的黑白版画。江碧波在“国油版雕”四个专业中首先选择版画专业也是因为很多同学不了解版画的玄妙和艺术深层的潜质及可能拓展的广阔天地,还被有的人误解为仅仅是快速可印制的简单形式,江碧波想通过深入研究、创作证明版画拓展的无限性。

四川美院附中的学习生活十分丰富,除了艺术专业学习外,学校还增设了音乐、舞蹈等艺术社团。热爱舞蹈的江碧波参加了学校的音乐舞蹈宣传队,积极参加各种文艺表演,成为学校宣传部文工团团长。在这里,她对于人体的结构语言和节奏律动有了直接的认识,这对她的美术专业有很大帮助。和那时候的其他学校一样,四川美院附中还定期要求学生参加学工学农活动,让青年学生了解工人农民的基层生活,了解社会不同的层面,接触各方面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工人农民大生产的热烈场面不仅让江碧波懂得了热爱劳动、勤恳工作,也给她的美术创作积累了充分的素材。

1958年,江碧波又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并赶上了1959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她成为川美绘画系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专业都只有三个学生,江敉则作为版画主课老师亲自给江碧波授课。在这一时期,她开始系统地进行美术研究,广泛涉猎版画、雕塑、国画、西画等领域,如愿以偿地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