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永恒的红岩
重庆是一个革命圣地。在抗战内迁的年代,由于全国高校集中汇集到重庆,这里便聚集了全国各地有思想、有见地的仁人志士,聚集了大量有勇气、有理想的热血青年。这里有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每天,在重庆的街头巷尾都有报童在售卖进步报刊。解放前的重庆,革命思想十分活跃,在这里随处可见的茶馆里、黄桷树下,人们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多是政治时局。江碧波和她的小学同学们时常行走在重庆街头,这家庭、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课堂增加了她的见闻、开阔了她的眼界,让她对社会现实有更真切的认识。
不仅如此,由于当时的重庆一带活跃着大量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因此常常有大学生等有识之士有组织地上街游行抗议国民政府的独裁和腐败。江碧波那时就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她记得十分清楚,有一次在七星岗那里,游行的学生挽手齐声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临近解放,政治压迫十分厉害,但革命学生们的勇气、团结、信念,以及现场那热烈坚定的气氛都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在家里,父亲自辞去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工作以后,一边在菜园坝的广告公司工作以养家糊口,一边也加入到了爱国知识分子拥护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进步人士的行列中。解放前,重庆是迫害最严重的地区,当时重庆的进步人士们都十分关注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的政治监狱。江敉也一直紧密关注歌乐山那边的动态。1949年11月27日的夜晚,对于江碧波来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漫漫冬夜。那夜,解放重庆的枪炮声远远传来,孩子们都心有余悸,而江敉一夜未眠,他对家里人说:“中国新的希望终于来了。”他似乎预感到歌乐山政治监狱会出大事,11月28日凌晨,他就带着自己购买的相机离开了家。在孩子们看来,父亲在这时候出门简直称得上是勇士之行。江敉从菜园坝赶到歌乐山大屠杀现场,为这历史的一刻拍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现场散布着共产党革命先烈残缺的遗体和一汪汪凝固的血泊,他们的家属悲痛万分,在照片里,似乎连天空的颜色都十分灰暗,仿佛苍天都在为他们哭泣。那时,江碧波年仅10岁,她陪着父亲沉痛地整理这些照片,一幕幕情境怎能不深深震撼她纯真的心灵?
回忆往事,她感慨地说:“我明白地看到了,原来巨大的悲痛和永恒是联系在一起的,牺牲与光明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的爱、人类的希望与高昂的代价是联系在一起的。革命牺牲了那么多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是为了大众的理想去奋斗,无论如何,这是人性中至高尚、至伟大的东西。我想表达!有些人认为我这是表达国共之间的斗争,好像艺术被政治化了。但是我觉得这些共产党革命人士是那么纯粹、无私、高尚、坚毅,如果没有艺术家去表达,他们的精神就被埋没了。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凭了这种浩然正气,永不止息地前进。”
崇高的红岩精神,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影响了江碧波的艺术创作。她的版画、雕塑、国画等诸多艺术作品中不仅选择了这一历史主题,更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了雄浑强健、刚毅不屈的气魄;她的艺术不局限于表现过去的时代,而是在讴歌她发自内心认可的精神财富。
1949年”11·27大屠杀”后,重庆终于解放了,当时全城都沉浸在一片欢欣鼓舞中,江碧波看到街上的人们都欢呼雀跃,家里人也都喜气洋洋。好多人从不同的方向走到街上去唱“解放区好地方”,载歌载舞,欢庆期盼已久的光明。人们一扫之前的阴霾之气,充满笑意的脸上仿佛洒满了阳光。
幼小的江碧波深深地被这种时代精神感染。那些延安来的歌曲、舞蹈,在她心灵中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江碧波说:“所以我画《上下五千年》中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就让我回想到了那时候,不自觉地就唱起了像《兄妹开荒》这些朝气蓬勃的歌,‘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怎么能躺在热炕上做呀懒虫……’”从那个旧时代走过来的江碧波,对于新时代充满了自足、乐观的真实感情,这也是让她能够在后来的从艺之路中,无论经历多少坎坷,始终能看到光明并勤劳奉献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