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读完《死亡如此多情》书稿,想了很多,包括平时不太想的问题。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否定的规律大概就是“人都要死的”。人从出生那刻开始,就在向着死亡走去,死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遗憾的是多数人没有认真想过死,因为害怕而不敢正视死,或者虽然想过但没有想明白。及至生了重病,真切感受到死亡临近时,才惊慌失措,仓皇应对,怨天尤人,痛苦万分。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从当时对话的场景看,他的意思是连“生”都没有弄明白,还想什么死呢?但我认为还应该说“不知死,何知生”,因为如果没有把死看透,对生就难以深刻理解。当然,一个人如果对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死也就了然了。总之,无论对生还是对死的态度,都取决于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要面临死亡,把死想透想明白了,活着的时候就多了一份自由和洒脱,而当死亡来临时,则能坦然、从容和淡定。“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之静美”,这该多好!
本书中的病人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各异。有人恐慌,有人平静;有人只想到自己,有人更多想到别人;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充满感恩;有人为多活一天可以放弃一切,有人选择有尊严地死。至于病人家属,表现更是各式各样,悲痛欲绝的有,无奈放弃的有,气急败坏的有,失去理智的有,宽恕感恩的有,平静接受的有。总之,面临死亡之时,最能见人心,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品格和思想境界。
这本书中垂危病人对这个世界和人生深深的眷恋,病人与家人和朋友之间浓浓的爱和情,都令我感动。但更使我动情的是医患之间的那份情感。在疾病和死亡面前,医者和患者是由生命串连到一起的朋友。患者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者,而医者则把减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当做自己的天责,这是何等神圣而亲密的关系啊!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很多疾病面前,还是束手无策的。我们的医者应该牢记“有时是治疗,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视病人为亲人;而我们的患者则要信任和体谅医者。我注意到在这本书的众多案例中,凡是患者信任医者的,就唤起医者对患者更深的情意和责任,将心比心,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当前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有制度原因,但医患双方修养缺失也是重要因素。读完这本书,相信大家会对此有所体会。
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乃至我们常常忘记医学从何处出发,要到何处去。当前“技术至上”流行,使得我们的医者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实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本书里每篇文章都是医护人员讲述的亲身经历,点点滴滴,从细处娓娓道来,其事亦真,其情亦切,特别能触动人的心灵。由此想到国外近年来兴起的“叙事医学”,由医者或患者把从医过程中正规病历以外的细枝末节、心理过程乃至家属的感受都记载下来,使我们的临床医学更加富有人性,更加充满温情,这将大大有助于患者的诊疗,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如果这样的工作与文学结合,则能产生触及人们灵魂的好作品。文学是写人的,人是最鲜活的生命,生命最深处是灵魂,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灵魂必受触动,写出这样的文学作品能不感人吗?
这是一本描述生、死、情的好书。希望我们的医务工作者都来读一读,更加懂得病人,对医学是“人的医学”有更深的理解。希望我们的病人们都来读一读,更加懂得疾病,理解医者。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更加懂得生和死,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是为序。
韩启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