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三物志——记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祝云篪

学子三物志——记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祝云篪

祝云篪

■个人简介

祝云篪,男,汉族,1998年9月出生,共青团员,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2017级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吴健雄·生医奖学金,东南大学大类课程奖(4门);东南大学本科生2018年高等数学竞赛三等奖;东南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祝云篪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的中国学生,从小到大一直用功读书,踏实做人,从重点高中考到985高校,每天为学业和前途努力忙碌,自觉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此文从他手边那些物件说起,展现他那和大家一样平凡的生活。

其一 跋涉

他的脚从小多病,路走得多了脚底和脚趾会磨破瘀血。军训时,祝云篪就因为这个半路掉队当了病号,这对一个军人家庭出来的男孩可谓是巨大的耻辱。军训结束后不久,他就从家里骑了辆新自行车过来。从此祝云篪多以车代步,在旷阔的东大校园里,他很少在路途上浪费时间。

不管刮风下雨,祝云篪每天早上都五点半起床,洗漱完毕后,便跨上自行车开始新的一天。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教学楼。他把书包放在教室,如果不下雨,就再次上车,穿过体育馆,把车停在对着跑操终点的那个路口,然后开始比大多数人多两百米的跑操。他开跑时大概是六点十分多一点,当一圈下来在终点披上外套时,天空布上了朝霞。每天祝云篪几乎都是第一个打卡,且大一两个学期都是满勤。

祝云篪的伤脚决定了他不能留下过多的足迹,于是打完卡后,车辙便指向食堂,之后回到教室。每天早晚,他留下的辙印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皆是如此。

在东大,祝云篪的自行车总是和他形影不离,它载着他在九龙湖校区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飞驰,从未让他因距离延误事务。偶尔,它也会担些货运的任务。车筐里堆满矿泉水和公告牌,后座架上绑上椅子或书籍,每当学院举办活动或班级里有些领书领材料的任务,总能看到它任劳任怨的身影。

有时劳累了,或伤感了,祝云篪也会骑上它去校园的西北角。在那些被野草淹没的小径上,在那些隐藏在花丛和竹叶中的长椅边,祝云篪下了车,扶着它缓缓地行进着,翻过小丘,跨过石阶,停在湖边,静静地望着粼粼的水光和偶尔划过水面的白鹭。一个人长大成人进入大学,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了,背井离乡也好,辛苦忙碌也好,孤独的感觉总是令人难过。孤独是一种无奈,也是每个人必须过的一道坎。及时克服消极的情绪,跨上战马重新启程,这对所有拼搏的学子都很重要。

平复心情,祝云篪又跨上自行车,披着夜色掠过树林的边际。晚上九点多,他结束一天的忙碌,自行车也应该回棚休息了。习习晚风拂过行人的衣裳,隐隐散开渺茫的吟唱。

冷雨梦晴孤梦影,座上独客惊觉醒。

何有危楼残豆念,龙湖鉴畔披夜行。

茕茕行客半遮面,寂寂白马余蹄音。

蹄音渐远渐隐逸,散入夜林无声迹。

小径羊肠暗且曲,旁荆峭棱似鬼影。

抬首不见星与月,深深黑夜无边垠。

白马鸣嘶惊扬蹄,行客已至龙湖边。

穷途再无分岔路,勒马对夜长太息。

骤风忽起乌云动,如开天城露光明。

辉洒龙湖镜生亮,点点耀耀落衣裳。

道旁棘鬼饮月光,化作花林笑相向。

坠红满径发清香,香满月夜沁人肠。

彷徨红径衣落英,白马无声客归去。

归途偶遇玄褐者,信步抚氅且歌行。

应轻回客马蹄紧,腾然羽化入阁云。

其二 思学

平日,祝云篪的书包里除了课本、信纸和笔外,还常备剪刀和胶布。

东大的课业相对其他大学是比较重的,每周的作业、报告、课程论文数量都不少。而祝云篪所有任务都不隔夜,作业中午来中午消灭,实验上午做完,报告下午就被丢进了柜子。他做什么都追求高效,坚决不熬夜赶DDL(deadline,最后期限)。

那么,这和剪刀胶布有什么关系呢?

有些课程作业是比较难的,祝云篪不是天才,很少能第一遍就完全攻克所有难题。作业一周一交,于是他便在第一遍做完后天天跑图书馆,翻阅所有可用资源,以弄懂每一道难题。以工科数学分析为例,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菲赫金哥尔茨的《微积分学教程》、卓里奇的《数学分析》、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和《工科数学分析习题集》、《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等都是他手边常用的参考书。在大量延伸阅读中,祝云篪往往数次剪纸粘贴重做题目,解法一次比一次严谨而精妙,基于问题的拓展大大加深了他对数学分析的理解和掌握。就这样,一年下来,他的六本工数作业本都因为贴纸而增厚不少,在从没被DDL逼迫过的前提下认真并高正确率地完成了所有作业。工数如此,别的课程亦是如此!厚厚的作业本在大一“堆出”了七门主课满绩和一个高数竞赛三等奖。

后期的改进重要,前期的预处理也很重要。每次实验课前,祝云篪都会精心设计一下自己的报告,文字写上,图片和数据表格专门准备好,处理工具和导出的数据样式也事先选择好。等实验做完了,录入数据,运行程序,打印图表,剩下的便只有裁剪和粘贴了。

在教室和图书馆里,经常能看到祝云篪一手剪刀一手胶布,认真而仔细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任务。在英语高级课程中,他剪下思维导图贴在作文构思里;在无机化学实验中,他用多项式拟合覆盖手工标点;在大物实验报告里,他撕掉坐标纸贴上MATLAB绘制的图表,并在讨论部分详细地论述计算机拟合方法的优缺点……一剪一贴看似微不足道,但都直观地表达了他的想法。

祝云篪在初中就学会了编程,从那时候起,他便深刻地意识到,先进的技术加合理的设计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从小处看,就是报告论文的书写、平时课程的小创意;往大处看,可延伸至事业进展和项目成败。在这不断地剪贴中,祝云篪高效地打败了所有DDL,收获了一次又一次进步,成长为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一个小型开发团队的PM(Project Manager,项目主管),又带着团队承担起院学习实战平台的研发任务,一路前进,不断创新。

其三 知行

在祝云篪的生活中,两座图书馆的地位至关重要。一座位于九龙湖校区的中心,另一座住在他的一个简陋的布口袋中——没错,它就是他的kindle。它平日躺在那母亲用他儿时衣物缝的布袋里,在高中祝云篪就用它阅读化学竞赛有关书籍。

初入东大时,张弘毅学长告诫他,学习要到图书馆去才有效率。于是祝云篪来东大第二天就来这宏伟的银白圣殿中报了到,并在这里找了一份助管的工作。图书馆确实是个学习的好地方,宽敞的桌椅、安静的环境和满书架的各国经典教材教辅对他的基础课学习起了很大帮助。但是,他认为自己不能仅把学习限死在这些基础课程上,还要考虑自身的专业发展,要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要延伸性地学习其他知识,而图书馆的纸质资源更新难免有些缓慢。于是,很多宁静的下午和傍晚,祝云篪就坐在这巨型图书馆的某层某座,手捧他的“迷你图书馆”潜心阅读。

祝云篪的主要阅读范围无非与专业相关,基础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进展,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热点,也不乏各种软件工具的教程。他的电脑就摆在手边,一旦遇上不懂或者感兴趣的概念,立刻检索文献,查阅书籍,进行头脑风暴,并找寻其他延伸阅读。就这样,他的电子书籍越攒越多,他的资料库堆得满满的,他的知识储备也与日俱增。知识是力量,也给人以信心,祝云篪多次在各类讲座课和研讨课主动要求做报告,报告内容也总能获得学院教授的认可。

当然,祝云篪骨子里是个实干家,向来认为光有理论不实践是无效的。当下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概念很火,也延伸到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祝云篪对这个概念非常好奇,于是,他查阅大量文献,用C++写了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大一暑假里还撰写了一篇关于采用并行筛选方法训练模型识别测序信号的论文,对这类方法的实际应用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样是在大一暑假,他承担了一个测序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的开发工作,在学院拉起一支开发团队,从需求分析到详细设计再到测试发行,真正走完了一个完整的生物信息工具研发流程。也是在这个暑假,他和赵作翰前往南京江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进行采访和调研,深入了解生医大数据的发展现状和方向。这些实践极大开拓了他的视野,锻炼了他的能力,而实践的基础,却是从他那布袋里的“迷你图书馆”积累起来的。

结语

在东大的第一年,祝云篪过着平凡的大学生活,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忙碌着。上课之余,他读文献,与老师交流,整理寝室内务,在图书馆打扫电子阅览室,在学院活动现场帮忙搬桌子拎箱子,周末回家给同学们带些零食特产,偶尔还在QQ空间里晒晒自己的文字游戏,自觉并无特殊之处。祝云篪认为自己获得此项荣誉也并非因为其能力过人天资卓颖,不过是认真、勤奋而又有点想法而已。如今,他的自行车仍在阶下待命,他的剪刀与胶布仍不离其身,他的口袋“迷你图书馆”里的资源仍在增多,他仍会努力把他的东大生活过得更好更出彩。

推荐老师 胡高宁

师长点评

祝云篪同学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学业成绩优异,热心院系公共事务,并能对教学提出高质量的改进意见;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已投稿EI期刊论文一篇,发明专利一项正在申请中。希望祝云篪同学继续努力,勇攀科研高峰。

脑与学习科学系科学教育与评测研究室副主任,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讲师 夏小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