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和中学:旧文学的营垒、新文学的初遇
鹾务小学是当时杭州城里教学质量最高的新式小学之一。尽管这所小学收费昂贵,离戴家又有点远——要经过好几条巷子;但1911年望舒8岁时,父亲还是把他送入了鹾务小学。校长是个国粹派,强调古文、书法、太极拳等,所以孩子们每日的课程总是念经、临帖、练拳。不过,也亏得有严格的古文训练,望舒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相当不错的古典文学修养,这使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受益匪浅;如果没有这一基础,他恐怕不可能对古典诗词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也就不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望舒就读的中学叫宗文中学(现为杭州第十中学),在当地很有名。其前身为宗文义塾,创建于1806年,是浙江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中学。1912年改为杭州私立宗文中学校。望舒是1919年考入的。
1919年前后,那是一个风起云涌、新旧对立甚至对决的时代。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已经吹动了杭州城上空那似乎是平静的云空,一批崭露头角的新文学风云人物曾云聚在西子湖畔,如朱自清、俞平伯、刘延陵、叶圣陶等,都曾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他们带领学生结社、聚会、演讲、办刊,鼓吹科学、民主等新的价值观念。如文学社有“晨光社”和“湖畔诗社”等,刊物有《浙江新潮》《钱江评论》等。新文学的气势可谓欣欣向荣、如火如荼。
但宗文中学却像与世隔绝似的,是个顽固的堡垒,处处与新思潮对垒。尤其以校长为最,他公开明确表示反对白话文,“并且禁止学生看小说”;因为他认为“无论什么小说总是有害的”。[14] 这位校长硬性指定教员们要用古文写教材,教员的教学法也是陈旧不堪——读一遍课文,解释一下字句,根本没有容纳新思想的任何缝隙。旧学作为一种文化基础,是必需的、有益的,但在吸纳新思想、表达新情感方面,却是不够的,甚至还可能成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