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床和剑

象牙床和剑

后来有一年孟尝君代表齐国出使五个国家,其中一个国家是楚国。楚王为了表现对孟尝君的重视,就送了一件稀世珍宝给孟尝君。这件稀世珍宝是一张床,一张用象牙雕刻的床。我们知道即使是一双象牙筷子也是很珍贵的工艺品,楚王送给孟尝君的却是一张至少能睡下一个成年人的象牙床,这不仅是一件极具观赏性的工艺品,而且也是一件奢侈豪华的生活用具,既能观赏,又能睡觉。这样的东西即使今天在国家级的博物馆里也很难见到,因此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堪称国宝。为了保证把这样的宝贝安全地送给孟尝君,楚王命令一位登徒负责押送这件宝贝去齐国,把这件宝贝送到孟尝君府上。登徒是一个官名,这位楚国的官员接到了这个肩负楚、齐两国友好往来的任务,不仅没有感到无比光荣,反而当场吓了个半死,连续几个晚上夜不能眠。象牙床不仅是国宝,而且是易碎的高价国宝,在运输条件极其原始的战国时代,把这件国宝毫发无损地送到千里之外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万一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了闪失,登徒不仅可能倾家荡产,而且很可能会蹲大牢,甚至掉脑袋也有可能。登徒跟孟尝君其实一点也不熟,楚王为了拉拢孟尝君就让登徒陷入了可能家破人亡的险境,登徒实在是冤枉。登徒想了很久,掰着手指头算来算去也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是得罪了楚王还是楚国的哪位大官,这事看起来很像借刀杀人,对于登徒来说真是无妄之灾。

后来这位登徒找到了孟尝君手下一位名叫公孙戌的食客,请他出面救自己一命。但是在此之前这位登徒和公孙戌也没什么交情,事到临头去求人,登徒只好一狠心把自己的传家宝拿了出来。

登徒见到了公孙戌,开口说出了自己的苦衷,请公孙戌想办法救自己,他说:“我是楚国的登徒,现在受命护送象牙床。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出现毫发的损伤,我就是卖儿卖女也赔不起。如果先生能想办法让我免去这个任务,我的祖先传下来一把宝剑,我愿意把这把宝剑送给您作为酬谢。”不要说在两千年前用马车运输一张象牙床去千里之外,就是今天运输一张木床长途跋涉也难保不出现一点损伤,这位登徒的担心绝对不是杞人忧天。“解铃还须系铃人”,登徒想来想去最后觉得只有孟尝君能解开这个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绳索,但是孟尝君级别太高自己够不着,所以他决定找孟尝君手下的食客来救命。

可以想象,公孙戌当时是孟尝君身边的红人,所以登徒才会想到求他来救自己。可以在几千食客里面脱颖而出已经很不简单,在登徒的生死关头能被登徒一眼相中抓住救命,此人的能量和让人信服的气质可想而知。但是这种替人求情、帮人脱困的事谁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公孙戌既不是孟尝君也不是楚王,他自己说了不算,公孙戌必须想办法说服孟尝君,然后让孟尝君说服楚王,最后才能替登徒解套。按照普遍的人情世故规律,面临这个需要疏通两位“老大”才能解决的难题,公孙戌应该推辞一下才对。即使公孙戌真的想帮登徒,至少也应该谦虚一下,最后半推半就做为难状答应下来才是老成稳重的做法。如果事成不仅可以心安理得接受登徒的礼物,还落下一个救命之恩的大人情;如果事情不成,登徒也不好抱怨,至少也要落个尽力帮忙的人情。不过公孙戌的态度一点也不老成稳重,他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下来。按照通常的逻辑推理,公孙戌的态度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如果公孙戌出面求情孟尝君不准,最后登徒真被象牙床害得倾家荡产、卖儿卖女,那么公孙戌的态度就是轻浮孟浪、不知天高地厚;如果孟尝君被公孙戌成功说服,登徒免去了这无妄之灾,那么公孙戌的态度就是豪爽仗义、胸有成竹。后来的事实证明,公孙戌属于后者,所以他被载入了《战国策》。(点评:战国是一个混乱多变的时代,也是一个张扬进取的时代。当时的中国人,特别是有能力的中国人,很多都像公孙戌这样,做人风格豪迈、张扬,与后世截然不同。)

公孙戌敢于一口答应,很可能是在听到登徒请托的时候就想好了怎么说服孟尝君,并且很有把握能让自己的老板接受自己的意见。公孙戌太了解孟尝君了,要说服这样的老板最重要的是高度,而公孙戌自信自己是个有高度的人。

公孙戌马上去找孟尝君,他问孟尝君:“听说您要接受楚国送的象牙床?”

孟尝君承认了:“是。”

公孙戌说:“我希望您不要接受这个礼物。”

孟尝君问:“为什么?”

公孙戌说:“那些小国之所以都愿意请您担任他们的相国,是听说您在齐国能扶危济困,有存亡继绝的仁义名声。那些小国的英杰之士,都想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您,心悦诚服地敬佩您的仗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接受了楚国的象牙床,那么那些我们没有去的国家该怎么对待您呢?所以我希望您不要接受楚国的这个礼物。”

孟尝君是一个位高权重、挥金如土的“老大”,象牙床虽然珍贵,但是在他眼里不过是个可以利用的资源罢了。孟尝君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老大”,不管是谁,如果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能想起孟尝君就是孟尝君最大的幸福,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古典式“老大”的梦想。古今中外的“老大”当中,有很大比例都是因为想当官发财才努力争取当“老大”的,而孟尝君是因为从老爸那里继承了巨额财富和崇高地位所以才立志当“老大”,这就是层次和高度的差距。成为天下人敬仰的“老大”是孟尝君的最大梦想,跟这个梦想相比,不要说象牙床,就是自己的老婆孟尝君也可以豁出去。

按照公孙戌的逻辑,孟尝君如果接受了象牙床就给其他小国的国君和杰出人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中国的人情文化不仅强大而且精确,比如人们在参加朋友、乡亲的婚礼之前都要尽量评估其他宾客送的红包里面有多少礼金,然后在可比较的参考标准上进行人情加减,最后决定自己该给多大的红包。楚国把象牙床送给孟尝君作为见面礼,如果孟尝君笑纳了,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得不参考楚国的标准来准备给孟尝君的礼物。问题是在战国时代,楚国是个经济发达国家,不仅财力雄厚,而且盛产象牙等奇珍异宝,而其他国家却很难拿出类似象牙床这种档次的国宝级礼品来撑场面。这样其他国家的君主在面见孟尝君的时候就陷入两难的境地,拿出的礼物不够档次有失国家体面,但是如果为了国家体面向楚国看齐就有可能透支国库、增加纳税人的负担。按照这种逻辑推理,孟尝君接受一件奢侈的国宝级礼品就是难为其他的国家,尤其是难为那些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国,而这样的效果跟孟尝君的梦想是南辕北辙、自相矛盾的。所以公孙戌的几句话马上打消了孟尝君接受象牙床的念头,当“老大”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那象牙床还是留给更需要的人去睡吧。

孟尝君说“好”,接受了公孙戌提出的拒收象牙床的建议。从前面公孙戌一口答应登徒的请求来看,公孙戌虽然有高度、有口才,但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成稳重之人,这样的人很难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所以当公孙戌听到孟尝君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公孙戌马上面露喜色,志得意满地站了起来,像一阵春风一样飘了出去。

孟尝君是何等样人,公孙戌脸上的表情告诉他,公孙戌劝说自己拒收象牙床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事业那么简单。事业说到底是老板的,就算员工觉悟高以主人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也绝不至于看见老板的进步就高兴得像是自己要娶媳妇。

公孙戌还没走出孟尝君住的国宾馆就被老板派人叫了回去。杰出的“老大”跟所有杰出人才一样,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孟尝君想知道公孙戌的真实目的。孟尝君把公孙戌叫了回来盘问:“先生劝我不要接受象牙床,这个建议很好。但是为什么先生走出去的时候脚抬得很高,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呢?”《战国策》的原文中孟尝君对公孙戌得意的状态是这样描述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孟尝君的观察非常细致,他注意到了公孙戌走出去的时候抬脚的幅度明显大于平常,像是在爬楼梯。一个人在平地上走路的时候看起来像是在爬楼梯,说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幸福降临到了这个人的身上。

公孙戌是一个很坦诚的人,他说:“我有三件喜事,除此之外,我还可能得到一把宝剑。”

孟尝君追问:“是什么喜事?”

公孙戌说:“跟您一起来楚国的食客有数百人,但是没有一个敢于劝谏您拒收象牙床的,我是唯一一个,这是第一件喜事;我劝谏您,您听从了我的劝谏,这是第二件喜事;因为我的劝谏使得您改正了一个错误,这是第三件喜事。楚国的登徒不愿意接受护送象牙床的任务,所以请我帮他说情并且许诺要把其祖先传下来的一把宝剑送给我作为酬谢。”

孟尝君心里的谜底揭开了,笑着说:“好。你接受了那把宝剑了吗?”(善,受之乎?)

这时候公孙戌知道自己要谦虚一下了,他说:“我还没敢接受。”(未敢。)

孟尝君说:“赶快接受吧。”(急受之。)

看着急匆匆赶到登徒那里报喜接受宝剑的公孙戌走了出去,孟尝君下令让人在自己的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如果有人能宣扬我田文的名声,帮助我田文改正错误,并且能从外面私自得到财宝,请立刻提出建议。)(点评:19个字的绝世好文,开放包容、反省批判,既有人情味,又不乏幽默感,内涵丰富。)

在前面我们说过孟尝君生活的战国时代,“合纵”和“连横”是当时战国政治军事的主线,从地缘角度来看为了争取自己的霸主地位,东方大国齐国很自然地应该站到“合纵派”的阵营里对抗西方大国秦国。于是身为东方大国的精英人物领袖的孟尝君再次站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他决定加入“合纵派”反秦联盟,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展开自己注定不平凡的人生。

就在孟尝君决定加入“合纵派”反秦联盟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公孙弘的食客提出了不同意见。在公孙弘看来孟尝君的决定有些草率,他提议应该先试探一下秦昭王再做出决定。公孙弘说:“您为什么不先派使者出使秦国去考察一下秦昭王再做决定呢?如果秦昭王的确有天下帝王之主的风度,您恐怕应该争取给他当臣子,那么何必加入‘合纵派’反秦联盟与秦昭王作对呢?如果秦昭王没有成大事的风度,那么您再加入‘合纵派’反秦联盟和他对抗也为时不晚。”孟尝君觉得公孙弘的建议很有建设性,在战国时代很少有立志从一而终的忠臣,狡兔三窟、脚踩两只船是社会精英普遍认同的生存法则。万一秦昭王的确有一统天下的能力和威望,那么孟尝君跟他作对就是不识时务,所以派人去试探一下再决定对待秦昭王的战略才是明智之举。

孟尝君接受了公孙弘的建议,说:“好,就请您去一趟吧。”

公孙弘既然敢提出这样的建议,当然也做好了出使秦国、接受挑战的准备,于是公孙弘慷慨受命,率领着一个十辆马车组成的使团直奔咸阳而去。秦昭王听说了公孙弘代表孟尝君出使的事情,秦昭王有很多敌人和对手,当时最需要解决的并不是孟尝君,所以决定利用外交手段来争取孟尝君对自己的支持。

咸阳,秦国王宫大殿之上。

秦昭王看着眼前这位来自东方大国的使者公孙弘,心里暗暗告诫自己要尽量保持真诚热情的待客风度,秦昭王问:“孟尝君的封地有多大呢?”

公孙弘回答:“方圆百里。”

秦昭王笑了,“寡人的国土方圆数千里,也从来没有敢跟什么人作对;孟尝君只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想跟寡人作对,你觉得他能做得到吗?”

公孙弘说:“孟尝君敢于跟您作对是因为他爱惜人才,而大王您不爱惜人才。”

秦昭王问:“孟尝君是怎样爱惜人才的,你能跟我说说吗?”

公孙弘说:“从来不向天子称臣,从来不结交诸侯,得志的话就可以成为领袖,不得志也绝不给别人当臣子,这样的人才在孟尝君的手下有三个;在治理国家方面可以成为管仲、商鞅的师傅,说服君王支持正义,能够达到这样水平的人在孟尝君手下有五个;作为使者而受到万乘之国的君主的侮辱,敢于自刎,以自己的鲜血喷到万乘之国君主的衣服上,这样的人在孟尝君手下有十个,我就是这样的人。”

秦昭王笑着向公孙弘行礼,说:“孟尝君的食客都能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寡人就和孟尝君的食客来对话、讨论吧!寡人对孟尝君心存善意,请你务必转达寡人的心意!”

公孙弘说:“好,我一定完成您交给我的任务。”

《战国策》对公孙弘的评价非常高:“公孙弘可谓不侵矣。昭王,大国也。孟尝,千乘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可陵,可谓足使矣。”按照《战国策》的观点,公孙弘代表只有千乘势力的孟尝君出使秦国这样的大国,却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丝毫不落下风,的确是一位出色的使者。(点评:公孙弘的外交活动又为孟尝君做了一个广告,利用秦昭王的威名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孟尝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