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三苏 |

| 话说三苏 |

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这是文学史上最基本的常识了,但“常识”也有不识的例外。《儒林外史》里中了举人的范进,听到四川学差说查了三年,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的话,便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脱胎于明人汪道昆的轶事,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周亮工《书影》均有记载,并非小说凭空虚构的笑话。

老苏苏洵,字明允,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南宋起习称为“苏老泉”,后人从东坡画作的印章上,证知“老泉山人”实是苏轼的别号。但梅尧臣有《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老苏又瘗葬在故里老翁泉边,尊以此号也并不奇怪。约定俗成,久经公认,好比民间习惯了“潘仁美”,就不必强要订正为潘美一般。

人们对老苏的了解,大多源于《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的一节。我们不要误解以为苏洵二十七岁前是文盲,他有很厚的蜀学功底,这里的“始发愤,读书籍”,不过是指应付科举考试的“章句名数声律之学”罢了。当然,发愤便意味着他的勤奋苦学。二十七岁后的努力,毕竟成就了他为名扬天下的古文大家。陈师道《后山诗话》说“苏明允不能诗”,其实从留存的近五十首诗来看,也有老到的佳作。如《九日和韩魏公》:“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颈联尤为人称道。《柳亭诗话》以为这是将白居易的“百年愁里过,万感醉中来”(按:此为《别韦苏州》中句)“衍为七言”,但老苏诗切“九日”的题面,自出新意,不能简单理解为对前人旧句的衍广。

苏洵有《名二子说》,这与旧时子女成年了取字,由父亲或长辈作“字说”的情形不同,纯是老苏针对二子少年情状的借题发挥,因为名是早就取定了的。老苏说“轼”看似可有可无,但车缺了轼便很不美观,“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与车关系密切,尽管为车子摆功轮不到它,但车翻马毙也无连累之害,所以对苏辙的期望,便是“善处乎祸福之间”。日后兄弟二人似乎都遵循了这命名的教诲,而走到对方的极端:苏轼才能外露,锋芒毕现,却不善于自保;苏辙不像哥哥那样容易招嫉惹祸(当然脾气还是耿直得可以,况且是非常常使人无法躲开),性格却变得内向而深沉。

由“登轼而望”的意思生发,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因排行老二,长兄景先早夭)。黄州时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晚年官至端明殿学士,提举成都玉局观,逝世后南宋孝宗赐谥文忠,故后人也尊称为“苏端明”“苏玉局”“苏文忠”。苏辙因“由之以辙”意而字子由,又字同叔;晚年寓居许昌颍水之滨,号颍滨遗老;曾官门下侍郎,世称“苏黄门”;南宋淳熙年间追谥文定。兄弟俩还有长公、少公与大苏、小苏的别称,如张耒《赠李德载》道“长公波涛万顷海,少公峭拔千寻麓”,对二苏的作品风格都表示了高度的赞许。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二苏来到汴京,次年兄弟俩双双中进士,而且名列前茅。顿时轰动京城,“苏氏文章遂擅天下”,“三苏”合称便是此时开始的。俊彦萃于一门,以至出现了“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的谣谚,日后苏氏兄弟再考制科,两人的名声便吓走了十分之八九的竞争者。不过“三苏”成名的意外受惠者,却是一位名叫张远霄的五代神仙。当初远霄往青城山学道时,有位老人向他借钱,作为报答,给他三颗弹子,据说老苏曾梦见远霄,以为弹子即“诞子”之兆,于是买下他的画像焚香祈祝,果然连索得男。苏洵因作《题张仙画赞》(见《老泉先生全集》,今本《嘉祐集》不载)。二苏的成就比任何宣传都有效,从此张仙便奠定了在民间传说中作送子之神的牢固地位。

苏氏兄弟是亲密无间的楷模,《宋史》说他俩“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并非溢美。小苏说大苏:“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东坡谓弟弟:“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初别子由》)两人所处地点只要不是交通断绝,便埙动篪应,文必共赏,诗必同和。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苏辙每每学他哥哥的诗(甚至哥哥用错的故典,兄弟会照错)。”钱先生在括弧里的补充没有示例,依愚意揣测,可能一是东坡在《石鼓歌》中有“其鱼惟1贯之柳”句,子由《和石鼓歌》便有“以柳贯鱼鱼不伤,贯不伤鱼鱼乐死”的发挥,其实石鼓文中的“贯”字是东坡误读了,原本是个很难写的“㯱”字,作“包裹”解。二是东坡《岐亭五首》有“不见卢怀慎,蒸壶似蒸鸭”的话,按《卢氏杂说》,用蒸葫芦代替蒸鸭来请客的是郑余庆。子由也误作卢氏的典故,可能兄弟两人同见到什么别的本子。

二苏虽手足之亲,气质却不相同。哲宗绍圣年间,两人先后贬谪岭外,相逢于梧州附近。路旁有卖叫汤饼的面食,粗恶不堪,子由只得放下筷子,东坡却全盘照收,笑着对兄弟道:“你现在还想品滋味不成?”这事如果放到《世说新语》的时代,人们会因此来品评二人优劣,但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子由的性情便是如此,认真不苟。反映在诗作上,东坡雄奇豪逸,无往不适,子由便显得比较拘谨。

苏氏兄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和风云人物,在徽宗朝蔡京上台后,姓名却上了“元祐党籍碑”(其时东坡已去世),著作被诏令销毁,连父亲老苏的集子也未能幸免。不过乌云遮不住太阳,“党籍碑”两年后便被推倒,诏禁也不过行了一二十年,便出现了“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的局面,三苏作品恢复了应有地位,自后风行不衰。清代主司喜欢下“宛然苏子口气”“深得苏氏家法”的评语,一名举子便引用了三段“苏子”或“苏氏”的语录,博得了“留心于三苏”的优等考语。出来不禁作诗云:“分明指与平川路,一个佳人两丈夫。”原来他的三段引语,分别出自战国苏秦、东汉苏竟及前秦的才女苏若兰!这是清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的一则记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