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译者序

古代希腊人遗留给后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举世闻名的“荷马史诗”便是其中之一。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这两部史诗相传为荷马所作,故此统称。关于荷马其人,古代希腊人传下的史料很少,且不确定。古代曾经有多座城市称说自己是荷马的故乡。根据现传的有关史料,比较肯定的是:荷马是古代希腊的伊奥尼亚(Ionia)人,盲目,游吟歌手,曾游历希腊各地,最后卒于爱琴海中的一个岛屿。关于荷马生活的时期,古代的说法也不一致,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不等。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25)称,荷马早于他不会超过400年。希罗多德被誉为古希腊“历史之父”,他的这一断言被人们普遍接受。根据希罗多德的断言和一些其他有关史料,一般推断,荷马大概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后半期至公元前8世纪前半期之间。至今仍有人把荷马生活的时期推断得更晚一些,不过一般说来,那只是一家之言。

荷马史诗叙述的是古代希腊人与居住在今小亚细亚西北隅的特洛亚人之间的一场战争。根据古代文字史料,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期(有的史料具体为公元前1184年)。考古发掘考证的年代比这要较早一些,约在公元前13世纪后期。在古代无文字记录的情况下,各种重要史事只能以传说的形式一代代口耳相承。特洛亚战争作为古代希腊人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起初就是这样保存于人们的记忆里。关于这场战争的传说成为当时流行的游吟歌手们理想的材料来源。歌手们对史传进行加工,赋予其艺术想像,在竖琴伴奏下到处漫游吟唱。荷马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他创作的诗歌得以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遗忘,而是幸运地流传了下来。

每个古代民族都有自己产生于史前时期的神话传说,那是他们在生产力水平发展低下的情况下,借助想像认识和征服自然的产物。古代希腊人是一个富于想像、善于进行形象思维的民族,他们创造了非常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至今仍然表现出巨大的魅力,令世人赞叹。现在为人们熟知的古希腊神话主要是有关以宙斯为首的一代神的传说。他们居住在希腊北部的高峰奥林波斯山巅,因此通常被称为“奥林波斯神”。根据古代希腊人的神话概念,神祇能力广泛,天空、大地、海洋和地下(冥间)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神明和人类分别为两个世界,各有自己的生活。人类生活的世界处于神明的活动范围之内,不过神明并不事无巨细地介入和干涉人类生活,统治人类。神明和人类的区别在于神明长生,比人类强大,生活充裕、快乐,按照自己的好恶介入和干涉人类生活;而人则弱小,会死,生活艰辛,对神明有所依赖和祈求,用献祭满足神明的愿望,博得神明的好感,不过他们主要还是靠自身的能力生存和发展。这样的神话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自然本质。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特洛亚战争被描写成为一场神祇间的纷争波及人类的战争。根据神话传说,主神宙斯很喜欢女神忒提斯,但是命运规定,宙斯若娶忒提斯,他们的孩子将强过宙斯。宙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便把忒提斯下嫁凡人,嫁给希腊东北部佛提亚地区米尔弥冬人的首领佩琉斯。在为忒提斯和佩琉斯举行婚礼时,所有的神明都受邀参加,只有纷争女神除外,因为让纷争女神出现在这样的场合显然是不适宜的。纷争女神知道后很生气,便向婚筵扔下一个金苹果,上书“给最美的女神”。神后赫拉、宙斯的女儿雅典娜和爱与美之神阿佛罗狄忒都认为自己应该得到那个金苹果,于是争吵起来。宙斯也难以决断,只好让她们去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作裁判。

帕里斯是特洛亚国王普里阿摩斯之子,由于出生时有凶兆,被父母弃于小亚细亚的伊达山中,长大后在山中放牧。三位女神气冲冲地由天而降,在那里找到帕里斯。她们向帕里斯说明宙斯的旨意,并分别许给帕里斯好处。赫拉凭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许以权力,尚武的雅典娜许以武功,阿佛罗狄忒则许以让世上最美的女子给他做妻子,结果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罗狄忒。阿佛罗狄忒没有食言。一次帕里斯去到希腊,拜访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墨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是宙斯与凡间女子所生,被认为是世间最美的女子。阿佛罗狄忒从中撮合,让帕里斯拐走了海伦,同时还拐走了许多财富,把它们同海伦一起带往特洛亚。这件事引起了希腊人的不满。希腊人遣使交涉,没有结果。据说当时希腊各地英雄都曾来向海伦求婚,他们约定,不管海伦选中谁,他们仍要遇事互相帮助。因此在海伦被拐后,在海伦的丈夫墨涅拉奥斯的请求下,很快便集合各城邦的英雄首领,组成一支庞大的军队进行征讨,从而发生了有名的特洛亚战争。

另有传说称,在海伦被拐后,希腊人首先遣使交涉,在遣使未果的情况下,才筹组庞大的征讨军队,先后花了十年时间。还有传说称,希腊人组成庞大的军队后,曾经乘船横渡爱琴海,但是他们泊岸时找错了地方,不得不返回来,共耗时十年。史诗中描写的远征是他们后来又进行的第二次远征。

根据史诗中的描写,希腊军队几乎囊括了希腊大陆和沿海岛屿以及被称为有“百座城市”的克里特岛的各部族,分别由各地方和城邦的首领率领,共计有战船千余,人数在十万以上,由墨涅拉奥斯的兄长、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统率。希腊军队到达特洛亚海岸后,把船只拖上岸,留驻特洛亚海滨。由于难以立即攻克特洛亚,因此他们便一面进攻特洛亚,一面不断对特洛亚周围地区进行劫掠,一场强攻战变成了一场绵延时日的持久战,希腊人最后获得了胜利。史诗《伊利亚特》描写的只是战争进行到第十年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对往日的事情偶尔略有涉及。

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互相交织,美妙动人,令人神往。古代希腊人对这场战争的历史真实性深信不疑,并且把它作为自己民族发展史上的骄傲,但是由于只有传说,无直接物证,使后代不少人产生疑问,怀疑历史上是否确有此事。这样的疑惑一直延续存在到19世纪。19世纪70年代,充满怀古情感的德国商人施里曼(1822—1890)对被视为古代特洛亚城遗址的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后来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1851—1941)继承了这一事业,对小亚细亚和希腊本土的许多古代遗址继续进行考古发掘,证实了特洛亚战争确有其事,荷马史诗中的诸多描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从而解开了这一被尘封了许多世纪、在很长时期里困惑了不少人的重大历史之谜。

《伊利亚特》全诗被分为24卷,是一部战争史诗。诗人在诗中通常不直接出面,对战争双方都进行叙述,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不过如果认真体会整个叙述过程,特别是在对战争双方进行并列叙述时表现出的比较色彩,人们仍可以感觉出诗人的倾向性。诗中描写了不少战争场面,画面都很生动,有如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中对不少英雄人物都着力进行了刻画,如阿基琉斯、阿伽门农、奥德修斯、埃阿斯、墨涅拉奥斯和特洛亚方面的赫克托尔等。诗人刻画人物时不仅描写人物性格的正面,也注意描写人物性格的负面不足,正是这种负面性的东西给事件和人物本身造成悲剧性后果,这一点在阿基琉斯、阿伽门农、赫克托尔等主要人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而使整部史诗蕴含着一种悲剧气氛。史诗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这种特征为其后的古希腊文学所继承。

诗中经常提到命运。命运实际上是当时的人们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模糊感觉和认识。规律是一种必然性,而必然性的表现往往带有偶然性特征,从而使人觉得不可预测,是某种外在力量的体现。命运无所不在,然而命运之神不仅不属于奥林波斯十二大神之列,甚至在奥林波斯都没有其位置。人们承认命运之神的存在,但是在拟人化的希腊神话中,这一神灵只是由于其名字是阴性名词而称为女神外,却从没有她的具体形象,也不知道她具体存在于何处。宙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强大无比,所有的神灵都得服从他,然而他却也得服从一个在神界甚至都没有具体位置、显然处于次要地位的命运之神的安排和决定。他没有和忒提斯成婚,从而保住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这表明命运不是绝对的,是可以回避和改变的。然而从诗中一再提到的许多英雄不可避免地死于战场看,命运又是确定无疑的。更令人觉得有趣的是在史诗末尾,赫克托尔的生死命运是宙斯用一杆秤称量得知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荷马时代,人们对命运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强大的外在力量使他们感到命运的不可逆转性,但人的生存欲望又使他们强调自我追求,他们正是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之中探索命运的含意。应该说,充满完全被动色彩的绝对的命运观,即宿命论,主要是在古希腊社会晚期才形成的,到罗马帝国时期尤甚。宿命论的产生主要不在于外在自然力量的胁迫性,而在于社会个体在某种强大的社会力量面前感到的无法抗拒性而表现出的无奈和绝望。

荷马史诗形成于希腊人的史前时期。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包含政治、宗教、社会生产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在古代希腊,它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教材。时至今日,它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对荷马史诗的研究始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古罗马时期,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曾经被译成拉丁文(可能不是全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荷马史诗被译成各种欧洲文字,后来又被译成其他文字。我国对荷马史诗的研究基本始于20世纪20年代。一是以叙史和评论的形式介绍荷马及其史诗,如茅盾、郑振铎、戈宝权等对荷马的评介和王希和的百科小丛书《荷马》(1924)等;二是主要根据英文材料译述史诗故事,如高歌的《依里亚特》(1929)、谢六逸的《伊利亚特的故事》(1929)等;三是译介原著,如徐迟的《依利阿德选译》,译者用五音步无韵新诗体从7种英译本选译了15段800余行,1943年由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傅东华根据里恩的英译本用散文体翻译的《伊利亚特》全本。本书中的译本是直接从古希腊文译出。翻译始自我国著名古希腊文学专家罗念生。罗先生晚年定下宏愿,用六音步新诗体(原诗用的是六音步长短短格)从古希腊文原文翻译全诗。当时他已年逾八旬,且身体不佳,至1989年10月相继译出第24卷和第1—9卷,第10卷只译至第475行未及整理,便于1990年4月10日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根据先生在弥留之际的嘱托,笔者继续把全诗译完。

全诗翻译时采用的是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中Homer: Iliad 1971—1976年的古希腊文本,史诗中译名采用在我国流传历史较久、流行较广的译法《伊利亚特》,这是史诗原名的音译,其意思是“伊利昂之歌”(伊利昂是特洛亚的别称),每卷的标题为译者所拟。

王焕生

2012年6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