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追梦人自述

第一章 追梦人自述

雪化了是春天

汗水、荣耀与炽热的青春——我的排球梦

追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籼稻田边的监控探头会不会梦到时光机里的贝多芬

雪化了是春天

石欣怡/中国语言文学系2018级本科生(大夏书院)

“雪融化了是什么?”

“是春天呀!”

小朋友的回答总是奇妙得出人意料,又那么令人欢喜。想起许多个那样的周末,即使屋外的寒风不停,但是看到屋内小朋友们天使一般的笑容,总有一股股暖流从我心中缓缓流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自出生以来,我与祖国相伴19年,我一直感受着祖国的变化,感受着国家和社会带给我的温暖。也正是在这19年里,我心中慢慢生出这样的愿望:我想用我自己的力量带给别人温暖,参加很多的志愿者活动,帮助很多的人,让那些身处黑暗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个社会还有温暖,还有阳光。只因为,这19年来,我所受到的帮助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值得传递下去。

2009年春天,浙江正处于一个多雨的时节,那时候的我,跟着外出打工的父母,从安徽来到浙江的一所小学上学。农村出身的我,来到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却没有像一般小说情节中的那样,受到同学的排挤或者老师的歧视。相反,明明是个不善言辞的插班生,我却很快融入了班集体,并且获得了老师的喜爱,尤其是一位姓岑的、胖嘟嘟的可爱老师。当时的我还天真地以为,岑老师对我特别的喜爱只是因为我的成绩好,只是普通的所有老师都会有的对于好学生的特殊关照。长大后才反应过来,岑老师对我的关爱不仅仅是因为成绩,还有一份对于贫困家庭孩子的关爱,只是老师一直做得很好,从来没有让我因为这种“特别关心”而感到不舒服。岑老师有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女儿,因此岑老师给我送书包、文具盒之类的学习用品的时候,总是会说,这是她女儿想要送给我的,想交个朋友呢!现在想想,应该是老师为了保护我的自尊心特意这么说的吧。在那所小学度过的三年时光里,岑老师鼓励我竞选大队长,推荐我参加市级的演讲比赛和书法比赛,带着我到市中心逛图书馆,甚至帮我剪头发……所有这一切,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十分温暖。不知不觉中,岑老师培养了我的自信,带给我家人般的关爱,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更加幸运的是,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和岑老师保持着联系,时不时地在电话里聊一些学习或者生活上的事情,老师一直在我身边支持着我、陪伴着我,给我温暖和信心。

如果说老师给我的如同家人般的关爱是绵绵细雨滋润着我慢慢长大,那么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就给予了我灿烂的阳光,让我得以茁壮成长。从小学开始,学校里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捐助者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给孩子一点简单的帮助。

记得第一次收到的助学金来自一个亲切的老爷爷,他有着亲切的微笑,当我说“谢谢爷爷”的时候,他对我不停地点头,说“要好好学习呀!”多年以后,我还是会经常想起那个画面。那时候,很小很小的我,还不懂什么是资助,什么是志愿,还不懂这些帮助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那个老爷爷,那些老师,他们真的很亲切很温暖,他们给我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每每想到他们,我的嘴角都会不自觉地上扬,温暖涌上心头。

为了不辜负这些虽不曾相识却一直在帮助我的人,我真的按照老爷爷说的那样一直努力地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和活动,甚至潜意识里有一种想法:这些帮助是爱心人士因为我努力积极的态度给我的,倘若我不努力,这些荣誉,这些资助,我都是没有资格享有的。虽然这样的想法十分幼稚,但正是以这样简单的心态,我一直加倍努力地学习着,社会上的资助,从某种程度上成了我努力的动力之一。

种子得以成长,仅仅依靠雨水和阳光是不够的,而国家的各种扶贫政策恰如肥沃的土壤,给了我充足的养料。国家的政策给了我的家庭最基础的保障,最坚强的后盾。以前,面对天气不好的时节,爷爷奶奶总是担心会因为收成不好而血本无归;现在,国家的补贴保障了身为农民的他们的最基本的利益,消除了他们的这份担心。以前,面对拆迁重建,外婆总是担忧自己会失去安定之所,但是重新修建的新农村更加美好,为她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热闹和欢笑。面对新闻中报道的国外恐怖事件,我们的心中都是安定的,因为,我们的背后是中国,一个足够强大的国家,一个能够给予我们安全感的国家。中国,就是最坚强的后盾,正是因为有了如此肥沃的土壤,祖国之花才得以绽放。

这些感动,这些帮助,还有最有力量的支撑,像是梦一般美好的种子,在我心里悄悄生根发芽。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那个给像我这样的孩子带来温暖的人,给孩子一点学习的启迪和支持,将温暖与关爱传递下去。

2018年9月,我在火车上读鲁迅的散文,看到书中这样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的梦想就是做那萤火虫,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想着自己马上就能进入大学,有机会正式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我的梦想,终于能够开花!

进入大学后,我开始了选择志愿者社团和组织、填写报名材料、提交材料等一系列工作,一步一步地向着梦想前进。面试时,面试的老师问我为什么想要参加这样的一个组织,我的回答很真实,也很简单:以前,都是我接受别人的帮助,现在,我有一些能力帮助他人,特别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我想把快乐带给他们。

2019年春天,也是这个学期开学的时节,在上海待了半年多的我,已经深切感受到当代生活各方面的便捷,手机支付方式解决了现金支付的麻烦,高铁的不断提速方便了我们的出行,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满足了我们娱乐、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需求。偶尔我会想爷爷奶奶辈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图景呢?奶奶说过,那时候买什么东西都要票,买粮食要用粮票,买布要用布票,甚至买煤油都要用煤油票。交通更加不便,出门就是走,走的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当时连电视机都是稀罕物……但是,70年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中国速度”,中国在追逐富国强国梦的路上一直奋斗着,从未停歇。

国有梦,国人亦有梦。我的梦,是与小朋友们一起成长,撒播爱的种子。

我加入这个志愿者组织以来,每周末都与小朋友们相伴,教他们写作业,和他们玩小游戏、聊天。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些孩子需要的并不只是学业上的帮助,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关怀。每周一次的陪伴,我们都想给他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或许,多年以后,我们的笑脸,我们某一次拍肩的鼓励,或者一段安心的对话,能被这些小朋友所记起,“哦,那时候有几个很可爱的小哥哥小姐姐带给我不少快乐呢!”就像现在的我,偶尔会回想起那个可爱的胖嘟嘟的老师,那个亲切的老爷爷,还有很多其他人……他们在我的生命中或许是短暂出现,或许会相伴很久,但都留给了我最美好的记忆。

在帮教活动中,我接触的小朋友们一开始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害羞腼腆,但是相处久了之后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群活泼开朗的小天使,很容易就开怀大笑,没有许多的顾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会说出来,喜欢玩游戏,思维方式很有趣,你会经常感叹,哇,你怎么会有这么棒的想法!

记得那一次和小朋友谈到冰、水和水蒸气的转化问题,我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

“雪融化了是什么?”

“是春天呀!”

看着他扑闪扑闪的大眼睛,天哪,我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吗?那一刻我的心是真的被你融化了呀!与孩子们相处,总是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想象力,甚至他们一个简单的微笑,都是上天馈赠的最大的礼物。

上周的帮教活动,是时隔一个月的见面,小朋友们都很兴奋,许久未见,我们相互都有一些想念呢。我负责的那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与我分享了很多寒假中有趣的事情,他家的猫咪又长胖了,他寒假看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孤独的半人马》,上面有很多有趣的图……他很激动地向我一个个地讲述着,“老师,你看,神话中的朱雀和现实中的朱雀,差别好大啊!”“是的呢,一个是凶猛的神兽,一个是什么呢?”“是可爱的小鸟!”“老师,老师,还有这个狼人……”

虽然我在严格意义上还不是一名教师,但是,小朋友每一次叫老师的模样都是那么纯真,他们真的把我当成了他们的老师,而且是可以分享快乐与烦恼,可以做好朋友的那种老师。每当想到这一点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如此幸运,在追梦过程中遇见的风景是如此美妙。

国有梦,我亦有梦。我是千千万万个志愿者中的一员,奉献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的快乐,我将尽我所能,把爱传递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他说的是“我们”而不是“我”,这正意味着,中国梦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的梦编织而成的,我们的梦想或大或小,或远或近,但无论如何,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美好的梦想,我们的人生才有了目标,奋斗才有了意义,我们的祖国才有了希望。愿做那萤火虫,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虽然只是那一点光,我也要它骄傲地照出辉煌。

在追梦途中,我一直没有放弃,我的梦也不止于志愿者活动。在学习生活中,我一直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奋斗着,追逐着更加美好的阳光。积极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的我,作为团支书,在尽职尽责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也努力学习,争取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我相信,每个梦之花绽放的日子,都是个花香四溢,阳光明媚,还有铃儿般笑声的日子。

雪融化了,雨也停歇了。2019的春天,伴随着阳光重现,伴随着花开灿烂,伴随着阵阵笑声,就这样走来了,是谁的梦之花又开始绽放了呢?

汗水、荣耀与炽热的青春——我的排球梦

张媛/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大夏书院)

“妈,我回来啦,吃饭了吗?”我推开门,气喘吁吁地走进客厅。“你怎么又出去玩了,不是说好在家练琴吗?”妈妈的声音从厨房传来。“这么好的天气,不出去运动真是浪费了!”我嘟囔道。“你看看人家小姑娘都安安静静的,就你最‘皮’,每天跑进跑出浑身是汗……”

T恤、运动裤、跑鞋,干净清爽的短发——从小我就是大家眼中的“假小子”。父母希望我能做个“淑女”,给我安排了小提琴、舞蹈课程,可我丝毫不动心。我更向往那宽广的操场,灿烂的阳光,还有和伙伴们一同逆风奔跑的快乐。

播种:迈出梦想的步伐

上学后,作业和课程使得我自由外出的时间减少了。但我仍然喜欢运动、喜欢体育,在空余时间里,我通过电视收看各种体育比赛,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女排赛事——精彩的救球、默契的配合、激昂的呐喊,六个姑娘在长方形的场地挥洒汗水,为共同的目标拼搏奋斗,相互扶持、荣辱与共。那时,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能像她们一样走上赛场,为自己、为团队,甚至是像中国女排一样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为国家争得荣耀,该有多好!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小学三年级,适逢区队组建女排,招募学生运动员。“老师,我要报名!”我按捺不住内心的雀跃,“噌”的一声从座位上站起。因为出众的身高和较好的身体素质,我自然成了体育老师眼中的“好苗子”。

“妈,学校排球队招人!我想去打排球,当运动员!”

“不行,你每次都是三分钟热度。”妈妈坚定地一票否决。

“这次不一样!你知道我很喜欢排球,我天天都在看排球比赛!”我努力争取。

“当运动员和你看比赛不一样,要付出很多,而且加入后不能轻易放弃。”

我沉默了,妈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我心头,所有的兴奋在刹那间变为质疑——是的,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想清楚:排球真的是我的梦想吗?我能坚持下去吗?

“妈妈希望你在为自己决定前能考虑清楚。如果这真的是你的梦想,我们可以支持你。”妈妈转过头,认真地对我说。

我站在原地,脑海中涌现出那些曾经看过的比赛,涌现出那个魂牵梦绕的排球梦,是的,它现在近在我眼前了!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对强大的向往与对未知的慌张混杂在一起,相互角逐,此消彼长。最终,梦想之火在心头高高燃起,压倒了惧怕,我好像突然拥有了面对未知的勇气。

“妈妈,我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它告诉我:这是我想做的!虽然我不知道当运动员这条路有多难走,但我愿意尝试。我会努力坚持下去,不会再三分钟热度了。”

动摇:追梦路上的坎坷

从那以后,我就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学生运动员,体育馆自然成了我的“第二根据地”。在排球的陪伴下,我与那些同样怀揣排球梦的女孩一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酷暑。

2014年,我如愿考入了心仪的中学,一所市重点高中。

高一,正值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作为校队成员,我开始了紧张的赛前集训。5点半下课后,体育馆五楼里暖黄色的灯光总是亮着,空旷的球馆因为击球声、呐喊声而充满生机。“要啊[1],不要放弃任何一个球,每一分都要抓住,再来!”教练抱着球,眉头紧皱,眼神中混杂着焦急和期许,“你们这个水平,走出去就是给学校、给你们自己丢脸。留下来加练!”

我已经忘了有多少次,奋不顾身地扑出,在冰冷的地板上把球救起,汗水顺着我的后颈流下,浸湿了后背。“去换一件衣服吧!”队友说。“唉,今天第3件了。”我苦笑。当我挤上晚高峰地铁、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后,等待我的还有成堆的作业。

“还能坚持下去吗?”我放下沉甸甸的书包,坐在写字台前,长叹一口气——进入高中后,学业压力更重了,备战训练也不能落下,疲惫感与日俱增,我好像有点开始厌倦了。

抬起头,我的目光不经意对上桌上的相框——12个姑娘穿着整齐的红白短袖、黑色短裤,额头上的汗水在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运动过后的疲惫和获胜的兴奋交织在一起,酝酿出最动人的笑容。我仿佛被拉回市运会决赛那天,教练的声音近在耳畔——“这是你们在初中的最后一场球,以后大家就要各奔东西。我希望你们记住那种就算跌到谷底,也要再次站起来的倔强,这是排球能教会你们的东西——一种受用终身的女排精神。”“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我拿起桌边的纸巾,拂去相框上的灰尘。“这可能是一种考验吧,记住你最初的承诺,不要辜负自己。”我对自己说。

在一天天的倒计时中,度日如年的集训结束了,我和队友一起启程前往福州。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我们忐忑地走进主场馆。头顶高挂着三排大灯,明亮但不晃眼,前后墙壁上各有一块巨型显示屏实时更新着比分,四周密密麻麻的蓝色座位叠了一层又一层,一切都使得正中间橙蓝的比赛场地显得狭小而集中,全场的视线都汇聚在那里。

“哇,好大的场馆,你看,场地周围全是赞助商的广告牌,和奥运会上女排比赛场地一模一样!”队友惊叹道。“哈哈,那你要像中国女排那样厉害才行!”我打趣道。赛前准备时,《怒放的生命》放了一遍又一遍,场馆里的空气似乎都在雀跃着,我好像又听到了教练的话,“来了就不要留有遗憾,要和对手拼到底!”我用力地握住了队友的手,她侧身坚定地朝我点了点头,那一刻,我们终于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有多想为学校、为自己争得这份荣耀!那是当时最真实的梦想。

一次次扣杀、滚翻、呐喊见证了这段热血青春。对手的进攻像咆哮的雄狮般来势凶猛,“我来接!”队友一个前扑,把球从地上救起。“救得好,发力打!”主攻手从三米线后加速助跑,如雄鹰展翅般一跃而起,手起球落,干脆果断。“打得好,后场防守交给我!”自由人和攻手相视一笑,默契地击掌。

每拿下一分,我们都会紧紧围在一起,“打得漂亮!”队员失误时,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伸出手,将她从地板上拉起,“没事,再来!”当我们为每一个球摸爬滚打,不落地不放弃时,当我们坚定地信任彼此,互相鼓励时,一切付出都被赋予了意义。最后一球落地,哨声响起,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信念和梦想的重要性——有梦想才会有动力,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并且义无反顾!

回程的高铁上,我打开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

“那一年,阳光正好。一如年轻的我们般灿烂。

福州、青运、梦想、拼搏、我们。

何其幸运,平行线在某一处突然有了交点。

轻合笔盖,书页翻转。一章节画下句点。

但一切已在记忆中,落地生根,花香四溢。

加油,姑娘们!未来的我们,拼搏不停、脚步不止!”

坚守:不忘最初的梦想

比赛告一段落,面临迫在眉睫的高考,一些队友开始选择退出排球队。看着昔日熟悉的战友一个个离开,我的内心充满了不舍和犹豫。

“我希望你留下,帮忙一起带新队员。”教练和我说。

“我再想想吧。”我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那一年是2015,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暑假,我报名参加了上海市“走近边防线”活动,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充足的准备,我在选拔中脱颖而出。8月,我代表全市高中生前往内蒙古军区所属边防部队,走近祖国边防线。

在踏访活动的四天里,从海拉尔到额尔古纳再到满洲里,每天都要奔波数百公里。我无数次幻想着边防战士的模样:他们应该有着挺拔的身躯,黝黑的皮肤,肃穆的眼神。

当我真正看到他们时,心还是被什么东西牢牢地抓紧了。

二卡军营管辖的哨所周围是荒凉的,只有黄色的土地和遍野的杂草,还有边疆巡逻线上清晰的车胎和脚步印痕。军营里的氛围庄重而严肃,墙上有这样一句话: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士兵们在岗位上站得笔直,一站就是数个钟头,每天透过望远镜望向那千篇一律的荒芜土地,日复一日。

从哨所出发,我体验了一次边防士兵的日常任务。接过士兵手中的枪,把它扛在肩上,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附近。那段路,我们36个人谁都没有说话,但步子格外整齐。看着士兵们的背影,望着前方的路和身边伙伴们庄重的脸庞,我突然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认知范围是多么狭窄:原来我们和平幸福的背后,有着无数士兵日夜的坚守,他们用青春岁月,守护着我们的美好生活,在那些孤寂的日子里,是那份家国情怀支撑着他们矢志不渝,为国家和人民奋不顾身。这一段路,这每步的足迹,后来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中,无数次让我心潮澎湃。

在内蒙古的那些日子,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祖国疆域之辽阔,山河之壮美。战士们的军人气质、保家卫国的情怀和对梦想的坚守,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震撼——我何尝不是为了最初的排球梦坚持到现在!他们可以日复一日地坚守初心,我又有什么理由放弃!是的,怀揣梦想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坚守梦想,如何耐得住孤寂、经受得住考验。

“我留下。课余时间我会来球队训练的。我不会放弃。”

凭借着这份执念,我咬牙挺过了那段“学习—训练”两点一线的日子,当我看到小队员们技术日益提高,配合默契无间时,我似乎看到了曾经的我们——欣喜、感动掩盖了所有的疲惫和艰辛,原来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前行:永不停歇的脚步

2017年,我考上了大学,樱桃河畔摇曳的柳枝,图书馆里沉思的少女,课堂中自由翱翔的思维,无不让我为之陶醉……我开始在更大的舞台上追寻自己的梦想。

现在,排球依旧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唯一不同的是,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大学生运动员,我要努力学好专业课,以丰富的知识、宽广的视野作为基石,加上实战的运动经验,成为一个文体兼顾的“复合型”运动员,充实自己的羽翼,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12年的运动生涯让我比同龄人更早体会到追梦路上的心酸和荣耀,我庆幸能够拥有这一段充斥着汗水、呐喊、奔跑的炽热青春。未来,我会把在球场上学到的“女排精神”继续用于学习和工作——坚守自己的初心,不怕苦、不放弃、不退缩,朝着目标奋勇向前。

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常常被称作“新时代的生力军”,生于一个安全强大并不断发展的国家,我们是幸运的。在享受时代红利的同时,我们也要肩负起时代给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坚守自己的梦想。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每一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能忘了国家,有担当才有成长,有成长才有价值。

“生在蜜糖里的一代人”终究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能真正成为“新时代的生力军”。中国梦的实现,还看我们这一代青年“追梦人”!

追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张文斌/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级博士生

如果说成长是一段艰难而又漫长的路途,那我们都是那跌跌撞撞、不停赶路的旅客。成长的道路充满坎坷,但因为有梦想的陪伴,我们总能在这段旅途中收获意外的惊喜。追梦之路漫漫,穿过荆棘,走过风雪,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坚信,在最美的年华里,我们定能与梦想翩然邂逅。

从小生长在偏远小山村的我,也是一个追梦人。1994年,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母亲是一个勤恳踏实的农家妇女,由于小时候兄弟姐妹众多,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她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在家族里是出了名的。父亲是高中毕业,写得一手好字,有点文化,但高考离分数线差一分,爷爷告诉我,由于当时家里穷,不能再供父亲复读,所以父亲从此便与大学失之交臂。父亲时常和我说,没有上大学一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他希望我能考上大学,完成他的梦想。爷爷年轻时在村里担任书记,虽然文化程度不算高,但总能讲出许多大道理。记得小时候,爷爷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早些年,父母亲为了生计,必须外出打工挣钱。于是,和村里其他留守儿童一样,小时候我的成长道路上更多的是爷爷的陪伴。爷爷经常和我开玩笑:“不好好读书,就跟着我在家种地吧!”在家庭环境的不断熏陶下,我从小就被灌输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我一直怀揣努力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在漫漫的追梦之路上不断求索。

在漫漫追梦路上,求学之路总是最漫长、最难忘,也是最艰辛的。从6岁开始上小学到现在,我在漫漫求学道路上已走过将近20个年头。那些年求学路上的追梦历程一直激励着我砥砺奋进。

还记得10岁那年,我来到乡里面的中心小学读五年级。因为学校离家将近10公里,所以只能选择住校,每周周一至周五的食宿都在学校。那时候,学校还没有食堂,学生只能从家里带米到学校,自己洗好米后,由学校提供的公共大锅炉统一煮熟。那时候,学校的宿舍还是从政府那儿租来的厂房,我们班的将近30个男生都住在这一个大宿舍里。那时的我们无话不谈,大家都有着相同的爱好和相似的家境,都对未来充满了向往。那时候,也许是因为母亲的影响,潜移默化下,我很快就适应了艰苦的学习生活。在这一年的求学过程中,我开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开始学会独立生活。前两年,满怀思念之情的我再次回到母校,发现那时的厂房宿舍早已不见踪影,映入眼帘的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学生食堂和学生新宿舍。同时,在它们的对面也多了两栋5层的教学楼。看到这些,我不胜感慨当年的求学之艰辛。

因为生长在小山村,从小我便羡慕天上飞翔的鸟儿,憧憬着有一天可以像鸟儿一样飞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2008年,我被县里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录取。那一年,我第一次离开了那个我生活了14年的小山村,前往离家60公里的县城上高中。爷爷本打算送我到县城高中报到,但因腿脚不便没能如愿。其实我觉得,爷爷在小山村里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去过县城,想着能借此机会去看看城市的模样。我和爷爷说以后一定带他去大城市看看,可是这个愿望直到爷爷去世也没能实现。在我临行之际,爷爷没有更多的嘱咐,他看起来很放心我独自一人前往。

第一次到县城,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我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作为一个从小在山村长大的娃,第一次走出乡村到了一个崭新的城市,面对纷繁复杂的一切,我看到了城乡之间的那种无形的差距:县城里水泥路上车水马龙,热闹街区高楼耸立,形形色色的商品琳琅满目;乡村里石子路尘土满天飞,土砖瓦房林立。这些差距更加坚定了我努力学习,立志为建设家乡作贡献的决心。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积极主动地和老师同学交流,既保持乡村孩子的那份淳朴,又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这让我在生活中重新找回了那份自信。特别是进入高三以来,面对高考的压力,我深深感到自己身上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以及自己多年来努力的艰辛。所以,在追梦道路上,我一直全力以赴。

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一直把我当作他们的骄傲。2011年的夏天,我收到了中国海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收到通知书时,父亲和母亲还在外地打工。当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时,父亲迫不及待地让我一字一句地把录取通知书念给他听。念完后,我能感觉到电话那头的他们已经开心得合不拢嘴了。在我们村里,考上大学的人屈指可数,考上名牌大学更是从未有过,父母亲决定回家办一个毕业酒席,庆祝一下他们认为的这光宗耀祖的时刻。

学校远在山东青岛,与之前第一次去县城相比,这一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远门了。很快到了开学报到的日子,父亲决定送我去学校报到。但由于处在开学之际,也没有提前买票,购票时我们才发现去往青岛的火车票只剩下几张半夜的站票。为了不让父亲受累,我和父亲商量后,决定让他只送我到南昌,然后我自己从南昌前往青岛。父亲一开始很不情愿,但在我的再三劝说下,他最终还是答应了。父亲拉着行李一直把我送到火车上,临别之际,父亲再三嘱咐我:“没钱了就打电话。”火车渐行渐远,父亲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茫茫的人群中。虽说父亲曾因打工出过远门,但确实还从未领略过大学的风光,那时我就下定决心,在大学要好好念书,争取让父亲参加我的毕业典礼。

就这样,我孤身一人来到中国海洋大学报到,成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新生,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对着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对于大学生活,我充满激情。来到大学的第一堂课是为期两周的军训,教官们的严厉教导和艰苦的军事训练项目教会了我怎样去直面困难,克服困难。谈到专业,在中学时代我对物理不怎么感兴趣,物理是我的弱项。但现在,作为物理系的一员,我却要与物理朝夕相处四年时光,起初想想都后怕。性格使然,再加上通过军训学到的正视困难的那股劲,我婉拒了同学们劝我转专业的忠告,开始啃这块“硬骨头”。通过大一上学期的学习,我发现物理学起来虽然不简单,但一旦你学会它,就会看到它非常有意思的一面。一学期的学习慢慢转变了我对物理讨厌的态度,甚至开始对它感兴趣。我入校时的成绩并不是很优秀,但是我有着良好的学习态度、坚韧的意志,一步一个脚印。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见证下,我的学习成绩稳步提升,从大一时的班级第8名,提升到大二时的班级第5名。在接下来的第三年里,我越发努力,一鼓作气,升到了班级第一。在这三年里,我获得了较多的奖、助学金以及荣誉称号,其中包括国家奖学金。每当获得这些奖励时,我都会第一时间和父母汇报,让他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这些荣誉的获得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因为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我没有别人聪明,但是我可以比别人更刻苦、更努力,我一定不能让父母失望。在大学这几年的进步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努力付出,总会有回报的。

在漫漫追梦路上,面临坎坷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在本科毕业之际,面临就业还是读研的人生重大抉择,我和父母商量后,毅然地选择了继续深造。在父母看来,读研究生是家族里几辈子人都做不到的事,他们希望我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学习是无止境的,而科研可以让我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因为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突出,我获得了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参加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夏令营时,实验室国际化的交流学习平台、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深深地吸引了我。在听取了吴健教授生动而又深刻的研究工作介绍后,我对吴健教授从事的超快光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前,我申请提前进入实验室学习。在吴健教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我的本科毕业设计《氢气分子多光子阈上电离实验研究》。

本科毕业后,经研究生推荐免试,我顺利进入吴健教授的课题组,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凭借着提前进入实验室学习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加上导师吴健教授的细心指导,我在入学后很快进入科研状态,开始进行强激光场作用下多电子体系分子内电子-核关联效应的研究。但科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做实验到成文再到文章发表都需要攻克艰难险阻。实验之初,导师建议用氩二聚体分子为例研究具有范德瓦尔斯键的分子单电离解离过程中的电子与原子核能量关联共享效应。实验过程中,必须定时监控激光器运行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数据采集效率以及数据有效性。凭借着一股拼劲,我在实验数据采集过程中,每天半夜三点醒来通过实验室电脑远程监控实验进展。可是历时两周的数据采集,实验结果却和预想的不一样。本以为实验就此失败,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借着师兄做实验时激光器留出的一个晚上的空档时间,我尝试着把目标气体更换成一氧化碳分子,再次研究之前那个实验。数据采集完的第二天,我立即着手分析实验数据,惊喜地发现了很明显的预想中的实验现象。在和导师多次讨论交流后,我便开始整理思路,撰写论文。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稿周期,论文顺利发表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在研究生第一年发表论文后,我的科研状态渐入佳境。之后,在导师的建议下,我又开展了几项突破性的工作,目前已有多篇文章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物理评论快报》、《物理评论A》(Physical Review A)等国际著名期刊。因为这些突出的科研成果,我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并入选华东师范大学“未来科学家培育计划”和“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

从研究生入学到现在,将近四年的博士求学生涯(硕博连读)让我更加体会到了成功贵在坚持的道理。科研是条漫漫长路,唯有创新助人脱颖而出,唯有坚持让人不断前行。作为一名科研新人,我一直坚持通过不断吸取新知识来提升自己对所研究领域前沿科学的认识。科研追梦的路上充满艰辛,文章发表的背后更是少不了实验过程中的辛劳的汗水和不懈的坚持。做科研确实很累,但每当想到儿时的梦想,我都会干劲十足。几年的博士求学生涯中,我还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导师的支持下,我充分利用课题组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和相同领域方向的国际研究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2019年,我很幸运地获得了参加在德国林岛举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我相信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定会在我的追梦路上添上精彩的一笔。

从第一次走出大山前往县城,到现在有机会出国领略他国风光,我在追梦之路上不断奔跑前行。虽然一路跌跌撞撞,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但我收获了很多,学会了很多。那句“知识改变命运”一直激励着我砥砺前行。我一直在努力奔跑,我是那个追梦人,我相信,我与梦想越来越近。

籼稻田边的监控探头会不会梦到时光机里的贝多芬

唐贤祺/美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

我来自山与大海。事实上,往上数三代,我们大多都来自诗和远方,农村和乡下基本上就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在祖辈的梦里,我曾听过九月秋风吹过籼稻田的喧嚷,见过浸泡在肥水中等待冬眠的虾塘,那时梯田上的茶花开放,但仍遮掩不住木瓜砸落在鸡圈里迸发的扑鼻清香。在近些年才彻底荒废的田埂上,祖辈昔年“双抢”时劳作的号子声声,回声如晨雾逐渐消散在时光中,我望着他们,却径直离开,走向人海茫茫。

我认为人和历史的关系不是旅人和故乡的关系,而是考生与习题的关系。

教室书声琅琅,幸甚至哉,这所公立高中在我毕业前普及了空调,这让室内的高中生们比林间夏蝉还热情地歌颂夏天。我看着书页在指尖跃起又滑落,犹如浪花,纸张在读书声中雀跃,数理化幽深,文史哲旷远,翻书声清脆有如人言,似乎在见证着一个伟大时代,我凝视着它,壮怀激烈,于是融入了读书声。

人以负熵为食,大学生饱餐梦想,呼一口气,就是半个共和国。

此刻的我,漫步在如传说中那般美丽优雅的大学校园,兜里揣着饭卡,挂在耳畔的蓝牙耳机高歌着交响乐与赞美诗,这是我最近的兴趣。手中记事本里的文章寸句未就,却布满异想天开的速写,草稿中一个带着礼帽的矮个子少年叉着手蹲坐在路边,眼神飘忽,像是在犹豫着是去图书馆先把神往已久的《人间词话》借出来,还是折道回宿舍赶稿。未来的生活像是被绘画课讲师横飞的唾沫开过光的色彩画稿,满是令人羞愧的破绽与不成熟,却又在等待崭新的颜料落笔。行走在十字街头,春日阳光洒下,我从未如此迷茫,也从未如此充实。

面对空白的纸页,我其实很想几笔带过我的故乡。

在我看来,她和任意一座城市别无二致,有着马路和行道树,有着商业街和奶茶店,以及熙攘的人流和十字路口的监控探头。然而在这些俯拾皆是的事物中,我对故乡那种沉默的治安工具感情尤为深厚。这四方形的隐于路灯侧畔的机械造物,默默地注视着城市街道上的一切,诚实地记录真相和可能的罪行,常能给我带来一种别样的安全感,就像黑夜里的阳光和紫外线。有时寒巷凄寂,阴风阵阵,但举头一看前方路口有个广角探头,便能感受到公权力的注视洒满整条小巷,昭示着治安法的威严。

监控所及,代表公义。我会有如此观念与家庭教育脱不开干系,而我那当警察的父亲似乎也潜伏在这个探头电路所连接的庞大系统中。面对漆黑的镜头,城市荒芜就如父亲般沉默,也如父亲般公正。

父亲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在家乡工作了二十余年,见证着家乡城市治安系统的逐渐完善,也目睹了法律原则的深入贯彻。我曾问父亲在这一过程中单位有什么风波吗,一向严肃的父亲竟兴起了几分诗意:“就像花开一样,一切都准备好了。”

教育含苞,法则暗育,花开瞬间,人权绽放。

我也曾想象父亲是这座南方小城的健康躯体中,穿行城市如流淌过血管的白细胞,惩奸除恶,驱除病毒,那男人却摆手:“养家糊口,都是工作。”

大概我体内的白细胞亦是这种心情吧。正在赶回宿舍的我挥舞了下手臂,像是天真地想摇出几只白细胞出来观察观察。“细胞们的梦想是履行职责,但他们一同构建出了一个伟大的整体。”我挥笔草就,记事本里又长出一句话。

来上海上大学以后,我发现这里的路灯更亮,探头也更加高级,镜头里似乎都有聪慧的反光——这是过去刚从北京学习归来的父亲的说法,但不知为何,远不如故乡的机器亲切。尽管如此,私以为这种东西还是越先进越好,越亮越好,巴不得中国每个十字路口都有双公正的眼睛,照亮黑夜的路灯能给每一个中国人照出安全放心的回家路。

这样至少“不必等待炬火”的中国人,再不必忌惮于黑暗缝隙里的暴力与不公,能更毫无顾忌地“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了吧。我想鲁迅先生到了今天大抵也是满意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年,这片土地扫除了多少黑恶,照亮了多少灯火,全世界人民共睹。

我也喜欢辉煌的灯火,这也许又是一种家族遗传。

在我的家乡,也或许同样在所有人的家乡,从小区里的楼台眺望,待到视线穿过另一片小区的围追堵截,就能看到主干道上的车水马龙。我的爷爷坚信这是我们家乡城市里独有的风景,在他仍能自由行走的美好岁月中,他无数次地在饭后登高凭栏,把栏杆拍遍,望那片此岸照彼岸的灯火人间,看那条铁兽奔驰瞬息千里的柏油公路,任凭冰冷的风拂过他苍老的面颊,最后才蓦然转身,慢悠悠踱回洗手间惆怅良久。

我一直觉得这样的画面能够作为科幻作品中的一幕场景,或许能被人称作“夕阳朋克”,晚饭后的斜阳和老人脸上的沟壑好像存在有某种雕塑美学上的对应关系,静止的画面仿佛自带蒙太奇一般,交叠了时空,发展、富强、复兴,这些老人背影中的交响的主旋律,在那个时间点能够和谐嘹亮地响彻云霄,其中有解放开国的恢弘开篇,有轰轰烈烈工业化运动的昂扬旋律,有改革春风柳暗花明的峰回路转,以及老人浑浊目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到来的影子。

当然,我也曾极度地好奇老人沧桑的面孔下,究竟在思索些什么?这个种过地,下过乡,进过城的老工人,他八十年岁月见证下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还有,这个虚长共和国十岁的工农阶级一员追逐到他的梦想了吗?我原以为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得到答案的问题。

“那个,阿仔。”一天,爷爷磕磕绊绊的家乡话在餐桌上响起,这是在叫我。正在扒饭的我惊奇地看向老人,他似乎在纠结是否要把口中的话吐出。

像许多老人一样,爷爷常有不明所以的呓语,但这次似乎特别严肃,特意找家里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我来问询,似乎是想解决一个心结,因此我们都很认真地听着。“那个……台湾的……”老人特地用了别扭的普通话,这是在照顾我可怜的方言水平,在困惑老人与海峡对岸的联系的同时,我有些感动,于是更加认真地聆听接下来的话语。

“蒋介石死了没有?”如惊雷一般,老人终于把话憋了出来,家人都有些哑然,我一时间也不知如何作答。老人有些着急,又补充了一句:“那个国民党的蒋介石。”我只好如实告知:“早就死了。”爷爷便很高兴地笑。

原来他还在路上,时光丢下了爷爷,而这个老人还未曾丢弃梦想。就像我们有时会很渴望得知一部被遗忘的小说的结尾,历尽沧桑的老人有时会猛地记挂起他的革命事业和敌对分子。而就像我们终于千方百计得知了小说的结局,“就知道会这样!”老人家终于释然地享受这个尘埃落定的美好结局。

每一个老人都是一台活着的时光机。岁月有时会把他们抛回过去,他们便挣扎着归来,身披旧日的理想。

“单纯质朴的梦想是一个时代永恒的钻石。”怀着对如今仍在病榻上的老人的思念,已经来到宿舍门口的我在本子里写下如上文字。

而我们都是大雄,那个不断接受机器猫馈赠的孩子。我不禁想。

“你们赶上了好时候。”我都记不清曾有多少大人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过这句话。在国营百货工作到退休的二姑父?差一点考上大学的大舅?一辈子没念过书的外姨婆?他们语重心长的神情像翻模铸造的工业制品般分毫不差,就好像热爱土地的老农在称赞着自家欣欣向荣的庄稼地,喜悦地慨叹着今年如愿迎来的绝好收成。

若是这时我不识趣地倒起自己生活中的小苦水,诸如应试教育“减负”难行、大学文凭含金量缩水、本科生就业难云云,不免有得了便宜还卖乖之嫌,免不了挨上一记“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盖棺定论,因此我总是不得不诚恳地附和着长辈的话语。其实仔细想来,事实确实如此。

1999年,我出生那年,澳门回归,从此共和国的土地上再无殖民地。

2001年,我开始学说话。这年中国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登上世界经济舞台。我开始学会用蜡笔涂鸦,最喜欢画的东西是汉堡包,但真的把这种稀罕的洋快餐塞进嘴里,我会不假思索地将之吐在衣服上。而对我的家庭来说,当年最大的事件是购置了一台摩托车,这似乎是中国作为自行车王国向汽车王国转变的一个缩影。

2003年,我上幼儿园小班,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我们这些小朋友们开始知道有一个航天英雄叫杨利伟,这个叔叔飞到了很高很高的天上。童稚的眼睛里乌亮亮的,闪烁起关于天空和太空的梦想。但大多数时候这双眼睛渴望着电视,那个亮晶晶的大方盒子似乎承载着整个世界的精彩。那时的春晚很好看,我是家里的遥控器司令。

2008年,小学二年级,这一年的北京奥运举世瞩目,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那时我跟着爷爷奶奶在屋里看电视台直播,那年的国产电视还时不时会飘起雪花,而那刻的窗户外到处是烟花,炫目如黎明,幼小的我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喜悦,只是觉得鞭炮隆隆如春节。还有,这年的大地震救灾时我捐了220块,其中20块是我的压岁钱。

2010年,小学四年级,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个体量庞大的经济巨人开始伸展自己的拳脚。市面上开始流行有关中国威胁论的书籍,我其实看了不少,感觉挺奇妙的,就像在童稚年纪说过的大话与做过的幻想,也像被珍藏入记忆角落的那盒蜡笔,转眼不见踪影,却冥冥中预示着某些未来。

2013年,初中一年级,辽宁舰靠港停泊,中国高科技武装日益强大。这时的我看了很多高深的书,像是憋着劲儿要给自己的头脑也装备些坚船利炮。与此同时我开始自诩“文青”,指天划地发表高论,仿佛坐在妈妈电动车后座上能看出多少社会问题一样。那时的人生理想是当一个知识分子,还写过几首足以当作笑柄的诗,梦想着“变成天上半明半灭的云彩”。

2015年,初中三年级,亚投行成立,中国经济地位提升。终于开始自己支配零花钱的我觉得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有钱人也挺好。

2016年,高中一年级,G20峰会在中国举办,中国智慧给出中国方案。就在中国撸起袖子履行大国职能的同时,我也开始试图让自己往成年人的思想上靠拢。

我以为一个现代青年的人生理想不应只是有文化或者是有金钱那么简单,我理想中的自己应该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现实,我想将自己梦想的未来世界与这个社会的发展蓝图比对,然后树立正确并且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价值观,然后凭此价值观行走天下,但求问心无愧。

我想追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想为自己的精神修炼留下一方净土,我相信在国家昌盛、经济腾飞、教育升级的今天,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早已并非遥不可及。我梦想着怀有祖辈那般永不褪色的理想与信念,我生长于此家此国,也同样有一股让中国再次强大的豪气充斥胸腔。我同样梦想着投身中国的新时代建设,像我的父辈一样带给这个国度更多的秩序与正义,带给我的同胞更多的公平与尊严。我的梦想像蒲公英的花苞,等待时代的大风带走花开的声音,让希望的种子扎根在这片热土。

此后两年中,一个文科生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分析着这些国内新闻。目睹着我们的共和国聚焦三农,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开两会……祖国的强大与进步,历史的教训与趋势,写在书上,做在题里,铭刻在我的三观中。

2018年,高考作文题:与中国新时代同行的你,何以告诫下一代?

阴差阳错,此时的我已然投身艺术,全国大考的压力相对较轻,于是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劝谏——“切莫忘却你们上一代的筚路蓝缕,莫要对这些带领国家走向全面小康的前辈们求全责备,我们正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切莫开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对曾经年少爱追梦的我们来场纯粹理性批判。”

宿舍门口的我腰酸腿麻,记事本上已经铺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速写小人的身边堆满了“梦想”“未来”“发展”“希望”等名词,看起来精神了许多。

“打球吗?”室友抱着篮球的身影从宿舍门后冲了出来。门内另外两个室友停下争执,扭头望向呆立的我,开始询问我对于米开朗琪罗和贝尼尼的看法。

“都给我等等。”我头也不回地走向座位,像是这样就能奔向梦想。“本人现在有大好文章要作!”我大吼,摘下耳机甩在桌上,隐约能听到激昂的乐声,我知道,那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第四个乐章,节奏低沉激昂,像是巨人的心跳,正好衬一介书生意气。

打球的室友跑出去了,贝尼尼竟隐约占了上风。阳台外春风桃李,我书写着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献给七十华诞的新中国,也像是走过一条朝圣之路,让我追溯本心,去拜见那个追梦的自己。


[1] “要啊”是“要球”的口语化表达,意思是要救每一个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