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行宫燕楼 古镇里的“外婆家” 文/吴卓平

07 行宫燕楼
古镇里的“外婆家”
文/吴卓平

“在这里不用拘束,就像回到外婆家一样。”

河桥古镇,自古便是杭徽驿路上的重镇,早在唐末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就在此建造行宫,南宋理宗出巡时则在此驻跸,明嘉靖时成为水陆商贸繁华的闹市……

历史上,河桥行宫一直存在。民国年间,行宫变作庙会和演艺场所,直至20世纪70年代,旧殿残楼才完全消失。

行宫燕楼就位于这个充满故事的古镇上,而与69岁的民宿女主人陈雨英的第一次见面,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与预想中的民宿主人不同,衣着朴素、笑容和蔼的陈雨英,看上去更像是一位自家长辈。“河桥民宿第一人”“网红民宿女主人”“民宿奶奶”……在所有称号中,“陈外婆”却是她最爱的。

在得知我还没吃晚饭后,她立马钻进了厨房,不出一刻钟,便端来了四菜一汤一饭的“一人食”招呼我上桌,“在这里不用拘束,就像回到外婆家一样。”

土豆饼、小葱炒土鸡蛋、油焖野笋干、虎皮尖椒、青菜汤,虽是质朴的山乡餐食,我却奉为人间至味,不一会儿,已三碗米饭下肚。

故乡河桥的山山水水,依然是心中最美的画卷

“希望常年在外打拼的孩子们来到我这里,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品尝到外婆的味道。”这便是陈雨英开民宿的初衷。

早年,她在外打拼,做点小本生意,但无论异乡的风景如何绝美,故乡河桥的山山水水,依然是心中最美的画卷。漂泊生活的压力,年岁的渐增,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2012年,时年62岁的陈外婆,终于下定决心,如费翔所唱的那片“故乡的云”,回到了故乡,在家乡秀美的山水间,在亲人的团聚下,做起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她把多年的积蓄,都投入到了民宿的建设中,尽管由于资金的问题,计划一度无法继续,但她自始至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民宿梦。2016年5月1日,在老宅的基础上,经过三年多的改造与筹备,陈外婆的行宫燕楼终于开张迎客,也为旅人们在河桥古镇安下了一个家。

如今,这个古镇里的“外婆家”,已被陈外婆打理得井井有条。屋檐下,摆放着几张被时光包浆过的老条凳,不经意间,便能唤起内心深处的童年记忆,忍不住盘腿坐在上面,既清凉,又心安;窗台上的土陶罐里,插着陈外婆从附近山野采集而来的花草……

如费翔所唱的那片“故乡的云”,回到了故乡

这也许正是行宫燕楼最迷人的所在,当你来到这里,就有种回到外婆家的亲切感。

而这个家,对你道早安和晚安的方式,正是陈外婆那一声中气十足的“开饭喽”,厨房门前的菜篮子里放着刚从地里采摘来的新鲜蔬菜,水池里养着柳溪江的野生小河鱼,厨房面板上和好的面团……这些都是陈外婆想要养胖你的。

“无论蔬菜还是肉类,一定要保持原始的鲜淳。”谈论起厨房之事,陈外婆总是显得得意而快乐,而蔬果施的是化肥还是农家肥,一只鸡吃饲料长大还是吃谷物长大,外婆也犹如拥有魔法一般,一看便知。

而和每一种食材相处,陈外婆也总能找到最恰当、激发其魅力的方式。比如,煎豆腐,一定要有耐心,用最小的火,慢慢等到两面金黄之后,沿着锅边摆好;炼炸猪油之后,酥脆的油渣不能扔,切上几根惹火的辣椒圈,重油爆炒,便是绝佳的下饭神器;甚至连一碗看似普普通通的红薯粥,都藏着她的“独门秘诀”,“我的红薯粥里放的不是新鲜红薯,而是红薯干,这样熬出来的红薯粥才更加香甜软糯。”

食物的烹饪技巧,枝枝蔓蔓地蜿蜒在陈外婆的秘密花园里,只有她自己深谙抓住味蕾的奥秘。说到动情处,陈外婆一定会满足地发出长长的一声“嗯——”“让你们鲜到掉眉毛”,这是江浙话里,形容食物好吃到极致的表达。

当你来到这里,就有种回到外婆家的亲切感

每天凌晨三四点,陈外婆一定会早早起床,为了给客人们呈上丰盛且营养的早食,而在厨房忙里忙外。

凉水和好面,待面饼发熟,配以腌制好的霉干菜和绞肉馅,拌入其中,再用手慢慢把面饼摊开,等到油温升高,放入油锅,炸至金黄色即可出锅,这便是陈外婆最拿手的昌化油饼。

猴急地偷偷拿了一个刚出锅的油饼,一口下去,烫手烫嘴,但外婆的味道,真的“鲜到掉眉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