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江南文人的交流状况
——以张潮作品的编撰为线索
小塚由博 著 顾春 译
序
在民国之前的旧中国,形成并支撑起文、史、哲、艺术等各文化领域的,无疑是所谓的“文人”,而明清社会更甚。由于出版文化的发展,文人作品被大量编辑、出版,留予后人无数,这也是此时代的特征之一。调查这一庞大的文献系统虽苦尤乐,仿佛挖掘一座发现的宝库。无论如何,为了解这一时代的文人世界,对无数作品群加以详细考证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但本稿的主旨并不在此,而是要通过对这一时代的文人研究,帮助理解日本的文人文化,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江户时代的文人十分崇尚包括明清时期中国近代文人的作品风格、生活方式。
笔者对给予日本文学巨大影响、随笔《板桥杂记》的作者余怀(1616~1696,字澹心)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其创作与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交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在近年的研究中扩大了调查范围,对该时代江南文人的各种活动展开了细致的调查,特别是以清初文人张潮(1650~1709,字山来,号心斋居士,又自号三在道人,安徽歙县人,后移居扬州)的交游关系为中心,对清初的江南文人社会进行了集中研究。张潮将余怀等许多江南文人的作品收录进自己的丛书之中并留存于世,在清初的出版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稿聚焦清初江南文人这一时期的交游状况,并集中对张潮的交游关系及出版情况加以考察分析。
一 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活动
明末至清初,江南各式文人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活动且不待说,伴随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众多作品得以陆续发行。这些作品不仅限于诗词文章,还有随笔、杂记、小说、戏曲等等,形式多样,尤其是它们不拘泥于某一作家的个人作品集,许多作者的诗、词总集、随笔、小说也编辑成丛书,许多作品同时得到多个文人的点评。这不仅说明了一个作品历经多位文人之手的事实,同时也展示出当时高度发达的文人圈对于作品创作广泛参与的时代背景。其中很多作品的编撰过程被详细记录在作品的序文、凡例,或者各个文人的诗文、随笔、尺牍(书简)之中。通过详细分析这些种类繁复的史料,不仅可以推测出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同样可以详细推查其编辑的整个过程,还能从中窥查到当时文人的交游关系,进而成为了解明清文人世界的重要线索。当然,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类似的先行研究也做过很多,但明清相关的史料浩瀚如烟,尤其是书简等文献资料作为文人之间的往来书信,记录了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事件始末,存在许多尚未挖掘的领域。为此,进行包括其周边资料在内的调查研究势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笔者认为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详细分析,文人世界的全貌将逐一得以展现。
二 张潮的作品及交游关系
清初文人张潮以编撰收录时下流行的短篇文章、小品文丛书《虞初新志》《檀几丛书》《昭代丛书》而闻名于世。他个人的作品警句集《幽梦影》、文集《心斋聊复集初集》等亦获得了众多友人的批语。由此判断众多文人介入了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
张潮的交游异常广泛。考察他的友人、故知的出身便不难发现,他的交游从其祖籍安徽歙县、寓所所在地扬州,以南京、苏州一带的江南地区为中心,北至辽阳、南到广东、西及四川。涉及从诗词文章、书画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著名文人到清朝皇族、官僚、军人、明朝遗民、僧侣等各界人士,交际甚为广泛。其中代表性人物有:
诗人、文章家——王士禛(渔洋)、朱彝尊(竹垞)、高士奇(澹人)、毛际可(会侯)、毛奇龄(大可)、卓尔堪(子任)、万斯同(石园)……
戏曲家、小说家——孔尚任(东塘)、顾彩(天石)、吴绮(薗次)、褚人获(稼轩)、张道深(竹坡)……
学者——阎若璩(百诗)、梅文鼎(定九)……
书画家——朱耷(八大山人)、朱若极(石涛)、恽格(寿平)、王概(芥子园)、王蓍(宓草)、王臬(司直)、查士标(梅壑)、程遂(穆倩)、吴山涛(岱观)、闵麟嗣(宾连)、江注(允冰)……
王族——爱新觉罗岳乐、岳端(红兰主人)、博尔都(问亭)……
政治家、役人——张英(乐圃)、宋荦(牧仲)、韩菼(元少)、曹贞吉(珂雪)、靳治荆(熊封)、丘元武(柯村)……
明朝遗民——尤侗(悔庵)、杜浚(茶邨)、冒襄(巢民)、余怀(曼翁)、黄周星(九烟)、袭贤(半千)、纪映钟(伯紫)、施闰章(愚山)、曹溶(秋岳)……
丛书的编者——聂先(乐读《百名家词钞》)、邓汉仪(孝威《诗观》)、王晫(丹麓《檀几丛书》共编)
如此广泛的交游不仅是张潮,也是同时代文人的共通之处,只是张潮的情况尤为特殊,存留的资料不在少数,且留下了相当数目的来往书简,这一点后文将会具体论述。下面通过张潮各部作品逐一考察他与文人间的交游情况。
a.《幽梦影》与其评述者
《幽梦影》作为张潮的代表作,记录了其关于读书、音乐、风月花鸟、趣味、人生、才子佳人、学问、文学等各个领域的警句(格言)约217条。仅凭这部作品便足以了解当时文人的知识及趣味,这是一部极富意义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收录了来自众多友人的批语。这些友人,人数近120名,评论超过564条。如,主要的评述者张竹坡(83处)、江之兰(49处)、陆次云(21处)……冒襄(4处)、余怀(4处)、孔尚任(3处)等都是当时的名流。评语文化进入近世之后,特别在明清时代,从文学作品、诗词、文章到小说、戏曲中获得了多样化的发展。文人们的评语并非作品单纯的附属添加物,其本身也是表现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并非都源于对文本的赞赏,其中不乏嘲弄、批评,有时也存在互相作评的文学应酬,如同现在的网络论坛、Twitter留言。下面试举一例典型。
[本文]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
[评语]
①澹心曰:洵如君言、亦安有乐时耶。
②孙松坪曰: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耶。
③黃交三曰:为才子佳人忧命薄一语、真令人泪湿青衫。
④张竹坡曰:第四忧、恐命薄□消受不起。
⑤江含征曰:我读此书時、不免为蟹忧雾。
⑥竹坡又曰:江子此言、直是为自己忧蟹耳。
⑦尤悔庵曰:杞人忧天、嫠妇忧国、无乃类是。
(No.5)
如上对张潮原文作评的有6位(评语④与⑥为同一人)7处。其中,除⑥外都是就张潮的警句发表了个人的感想、见解,⑥是针对⑤的评语。下面再举一些评述者之间往来的评论。
[本文]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评语]
①菊山曰:我于诸友中、当何所属耶。
②王武徵曰:君当在豪与韵之间耳。
……
(No.8)
②是对评述者①提问的回答。另有一例:
[本文]
予尝欲建一无遮大会、一祭历代才子、一祭历代佳人、俟遇有真正高僧、即当为之。
[评语]
②释中洲曰:我是真高僧、请即为之、何如。不然、则此二种沉魂滞魄、何日而得解脱耶。④释远峰曰:中洲和尚、不得夺我施主。
(No.197)
此例与之前的引例相同,僧侣与施主的对答之处诙谐有趣(释中洲、释远峰都是张潮的朋友、临济宗的僧侣)。这些例子有不少是评述者之间互相作评的内容,评语不仅是对著者(张潮)作品的评论,同样常见评述者之间的言语交流。换句话说,文人们通过《幽梦影》进行交流,评语也成为作品趣味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那么这些评语到底是如何生成的呢?是文人间交流传阅、互赠书籍时一点点累积而成,还是以书信的形式展开?无论如何,张潮广泛的交游圈无疑成为作评的背景支撑。
b.张潮编撰的丛书与小品作家
《虞初新志》、《檀几丛书》以及《昭代丛书》是倾注张潮数年心血编撰而成的小品丛书,其基本数据如下:
①《虞初新志》
1683年自序、1700年总跋、约80名、151个作品、全20卷。
②《檀几丛书》
1695年上梓初、二集,新安张氏霞举堂刊本。
初、二集各50卷(各50篇作品)、余集上下2卷(58个作品)。
作者112名,与王晫共编,张潮自序,王晫、吴肃公序。
③《昭代丛书》
甲~癸集+别集(全11集)。甲、乙、丙集张潮编著(丙与其弟张渐共编)。有尤侗的序文(甲集)。据各集自序,1696~1703年间依次编撰版印。甲集(1696)、乙集(1700)、丙集(1703)。各50卷(1卷1篇作品,共50篇)
这三部丛书中收录的几乎都是张潮同时代文人作品,且大多都为其友人之作。
但张潮编撰这类丛书的目的何在?笔者想就其动机进行简单陈述。譬如,在《昭代丛书》(甲集)自序中提到了昭代(清代)各种著作被创作出来,其中也有无数小品作品。小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虽是琐屑的零星小文,却包含许多“精言妙义”、许多令人感动的作品。张潮本来就对这些小品怀有浓烈的兴趣,每每阅读都从中体味到无限乐趣,加上想要保存同时代文人小品的强烈愿望,出集绝非单纯为了盈利。如《虞初新志》凡例中提到:
是集祇期表彰轶事、传布奇文、非欲借径沽名、居奇射利。已经入选者、尽多素不相知。将来授梓者、何必尽皆旧识。自当任剞劂之費、不望惠梨枣之资。免致浮沉、早邮珠玉。
此时期,整理同一时期作家作品编著成册的情况并不少见,只是张潮更广泛地收集了这些作品,并未向著者收取任何出版之外的费用。另外,在《昭代丛书》(丙集)的选例中有记载云:
穷愁著书、乃其人一生精神学问所存、原欲流传于世、然未及梓行。势必终归淹没。故仆前后诸选、于友人未刻钞本、尤所萦怀。
从中不难看出张潮想替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将作品出版于世的文人们编书的意图。另外,在编撰丛书时,张潮最下苦心的还在于:①作品的收集;②作品的选定;③编辑经费的筹集。张潮通过各种手段搜集作品刊登在丛书里,当然有些是直接向著者索要的,而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很多是拜托朋友帮忙搜集的。如《虞初新志》凡例中有如下记载:
生平幸逢秘本、不惮假抄。偶尔得遇异书、辄为求购。第愧搜罗未广、尤惭采辑无多。凡有新篇、速祈惠教。并望乞怜而与、无妨举尔所知。
张潮频繁向他人索要作品在其编撰三种丛书的凡例、序文中常有提涉。如《檀几丛书》(余集)的选例中有相关描述,从中不难看出他不厌其烦地搜寻作品的情况。
此书之后、尚有檀几丛书余集之辑、缘良朋投。辄有短篇、字不盈千、楮仅踰尺。然粒珠寸锦皆可宝贵。自当別梓以奏余音。
另一方面,张潮的友人也热情地回应了他的要求。譬如在《昭代丛书》(乙集)的“凡例”中有记载云,“良朋枉顾、辄赠新編。是只从所见者稍为编次。并不敢征之四方。遗漏之议所不免矣”。在乙集编撰之时,或许张潮的作品存量几近枯竭,要靠友人搜集。
另外,在《檀几丛书》(二集)的选例中,特别对提供作品的人物有所介绍:
海阳胡子静夫自白门邮到小品甚富、集中多所采用。厥功甚伟、奚可或忘。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友人得到了不同类型的作品。
但是,在得知出版需求之后,张潮的友人纷纷寄送作品,“矧夫邮筒投赠之来、日接于庭、琳琅璀璨之篇、日盈于几”。为此,才不得不进行遴选。如以诗著称的王士禛(渔洋山人)为张潮提供作品无数,而张潮亦因作品数量(《檀几丛书》《昭代丛书》一集50篇作品)、编辑方案受限,为作品的选定煞费苦心。《檀几丛书》(二集)的选例便说明他根据编辑状况择定作品的良苦用心。而王士禛的6篇作品分别被收录进《虞初新志》二种、《檀几丛书》(二集)三种、《昭代丛书》(乙集)六种。
新城王阮亭先生邮种种小品、美不胜收。因篇目已定、不获全登为憾、嗣当采入昭代丛书乙集以成巨观。
至此,张潮得以陆续刊载出版了友人的作品。但在丛书的编辑上却出现了问题。后文将会涉及,有时张潮未能收到预定稿件而不得不修改计划替换成其他文章。在丛书出版之前自然会进行校对,有时张潮也会委托孔尚任等文人着手进行。
丛书虽最终得以顺利编撰和出版,但在出版经费、作品募集上又要煞费苦心。张潮之父是清朝高官,本身也是经商之家,但他并未踏入仕途,只是一介布衣,多年后又以政治原因被人告发下狱。为此,伴随作品的募集、出版所需的各种费用他不得不求助他方。如《昭代丛书》(乙集)的选例中记载:
种种拙选、只为扬芳、匪图射利、但纸张刷印、殊费朱提。若人人如取如捐则在在伤廉伤惠爱人以德告我。同侪倘果癖疮痂、何妨略偿工价[毎书百叶、实银五分]。或同志醵金合印、或捐资转觅坊间、庶好书不难逢而奇文易于共赏也。
虽然编辑工作对于张潮而言困难重重,又因官司而落寞疲惫,但刻书编撰工作却成为他活下去的动力。在完成《昭代丛书》(丙集)后,他曾计划下一集的编辑出版,但遗憾的是未能如愿。
三 张潮书简中所见的编辑状况
a.《尺牍友声》与《尺牍友声偶存》
在《尺牍友声》(友人写给张潮的书简,初集、二集、新集各五卷,约309人、1000余封)、《尺牍友声偶存》(张潮寄送友人的书简,全十一卷,约170人、455封)中陆续详细介绍了张潮作品的制作、编辑状况。书简中也涉及文人的各种活动及见解,如知识的交流、会面、宴会之约、各种礼尚往来、创作请托等。在张潮的书简中常见有关作品制作、搜集、校订、编辑等内容。特别是给《幽梦影》作序、作评的托请,以及三种丛书作品的执笔、采集的拜托,以及校阅、赞助的招募,有时记录得相当翔实。另外由于作品原稿常连同书信一并寄出,也可从中侧面了解当时的邮政状况。通过详细的调查、考证,对于张潮作品创作、编辑状况以至于其交游关系的解读将助益匪浅。可是,当时的文人书简通过什么途径得以送达的呢?虽然自古就有传送公文的驿亭制度,但并未面向民间书信。民间的近代邮政制度得到确立在清朝中后期,之前并不常见,仅而委托值得信赖的人、家丁、朋友、来往商人、僧侣的现象更为常见。张潮更多通过其侄、凭借其广泛的交游网络、朋友圈来传送书信。当时送信耗费时日,时常还有送丢的情形。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送信人则可能花费数月才能送达。也就是说,书简的传递与人物的交游关系甚为紧密。张潮为了丛书的编撰更是频繁地进行稿件创作的请托和书简的递送。下面我们来考察其四次寄送书简的情况。
b.《幽梦影》的相关书简
首先是《幽梦影》的相关书简。张潮为获得《幽梦影》的评语经常给友人送递书简。譬如,托诸北京的友人僧侣释广莲(根洁上人)送递时随信附上了自己的《幽梦影》,并在信中说,“今寄来幽梦影四册、幸检。人倘诸公有肯赐评语者、不妨代索佳评也”(《尺牍友声偶存卷5》《复根洁上人》)。以此托诸各方文人为《幽梦影》作评。这样,释广莲在北京期间便成为他和北京周边文人互换书简的媒介,而张潮自己也为北京与江南文人间转递书物。
《幽梦影》在各地文人中流传,而读过这部作品的文人也主动给张潮寄送批语。如戏曲家顾彩(字天石)寄送书简如下:
昨过扰谢谢。归读幽梦影一则一叫绝。今于无批语处、借添数段以附。不朽原本缴上、以便补刻、如以为太多、或移数语于他良友名下可。
从这段记述中可对《幽梦影》批语添加补刻的情况有所了解。即《幽梦影》的批语未必都是按照作评顺序添附的,也不排除被调整替除、编辑的可能性。对此本稿不做过多涉及,今后将另行文讨论。
c.与丛书编撰相关的书简①——与作品授受相关的来往书信(表示谢忱的书简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收到友人作品后张潮的信函。首先是前文提及的《虞初新志》中的相关书简。
虞初拙选借光王翠翘传。兹先以八卷成书。听坊人发兑、想明春吴门亦可购矣。嗣有二集之役、鸿篇幸早邮。(《尺牍友声偶存》卷三“寄余澹心徵君”,张潮→余怀)
这是张潮对友人余怀(字澹心)为自己寄付稿件的谢忱,他进一步提出了索求作品的请求。之后余怀再次投稿《寄畅园闻歌记》《板桥杂记》并被收入《虞初新志》。
下面再举王士禛一例。如前所述,王士禛的作品已被张潮录入三部丛书之中,但在编辑阶段,针对不同作品进行了版面排序。如,
瑯函三锡兼五种奇书、贫儿骤获珍珠船、感戢匪可言喻。亟欲借光、因时乙集已定编目、裁去数种以便增入。盖欲使诸同人早睹瑯環、非特阿私所好也。(《尺牍友声偶存》卷七“寄复王阮亭先生”,张潮→王士禛)
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解读在《昭代丛书》中刊载作品的一些状况。《昭代丛书》乙集收录了《国朝谥法考》《琉球入太学始末》《迎驾纪恩录》《广州游览小志》《陇蜀余闻》《东西二汗水辩》与王士禛的作品六种,至于文中的《五种奇书》不知具体所指。
d.与丛书编撰相关的书简②——江之兰的自荐
请看小品作家江之兰(字含征)写给张潮的书简:
弟观集中亲流尽载、而独乏岐黄一种。夫医为九流之首而不载、是犹珍错具陈、而独缺江瑶柱也。弟著医津一筏、自谓无剿袭之陋而能阐发经旨、殊不负药笼功名。…此书亦医门之小品也。虽曰小品、而精微法则扩而充之无所不备。心齐解人,自能辨此,又达。
(《尺牍友声》壬集,江之兰→张潮)
这里江之兰向张潮推荐了其自著《医津一筏》,希望将它刊载在丛书(《昭代丛书》)里。之后在多次互通书信后,《医津一筏》得以录入《昭代丛书》乙集中。类似作者自己要求刊登其作品的也不在少数。
e.与丛书编撰相关的书简③——高士奇的作品
最后举清初以文章而闻名的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澹翁)为例。高士奇的作品多数被张潮所收录,但收录却历经波折。有关的几封书简有所记录。首先,张潮听说高士奇创作小品后,便给其同乡文人陆次云(字云士)去信,委托领取并寄给他。
舍侄孙启曾家报来、屡云、高江村先生有小品数种。属先生见寄、迄今未能拜领。拙选昭代丛书乙集久已足额。因高先生之说、不得不虚梨以待。(《尺牍友声偶存》卷七“与陆云士”,张潮→陆次云)
如前提及《昭代丛书》计划出版50卷,达到此数目后便予以出版。此时已临近出版,而期待归入的高士奇作品却迟迟未能收到。对此,陆次云给张潮有书云:
弟今秋往晤江邨、即为先生道意。淡翁欣然作书托邮数种。归□之皆新刻。弟又作书寄之、索其扈从所纪诸编。方合昭代丛书之意。回札答云、此数种久不刷印、印就即当再致、弟候其续来并寄。且弟亦尚欲一至维扬。故尔迟迟。不意俗务久羁、竟尔未果。元亭造访期在明春……(《尺牍友声集》新集卷一,陆次云→张潮)
在同一封书简中提到陆次云寄来三种作品,但实际上由于未能赶上出版时间,最后在《昭代丛书》中仅收录了高士奇《江村草堂记》一部作品。为此,张潮去信给王晫予以说明:
因高澹人先生有小品数种、属陆云老寄弟。云老遨游未归、迄今尚未邮到。不得不虚位以待之。内借光贤乔梓石友赞、连文释义二种。(《尺牍友声集》卷七“与王丹麓”,张潮→王晫)
《石友赞》为王晫、《连文释义》为其子王言(字慎旃)之作。两部作品都被收录于《昭代丛书》乙集之中。即张潮用友人的文章填补了作品的不足。
但是未能及时收录的高士奇作品(《松亭行纪》《扈从西巡日录》《塞北小钞》)被编入《昭代丛书》丙集之中。
以上仅为出版的一例,通过书简可以考证张潮丛书刊载的详细过程。
结语
如前文所述,张潮因其交游关系而诞生的作品不计其数,通过他们的往来书信便可窥之一二。笔者曾提及,那个时代大部分作品都会被修改,而通过考察周边资料则能核实编撰的实际状况。这虽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但由于庞大的文献数量,如何从未加整理的明清史料中获取线索尚存大量未解决的问题。文人作家作品精神世界的背后必然需要物资的现实支持,对此本稿虽未过多论述,但它确实是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笔者今后将继续依据严谨的史料研究,以期解开更多文人活动的实态。
- 大东文化大学副教授
- 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 如《张潮〈幽梦影〉的评述者》(《大东文化大学纪要(人文科学)》50号,2012年3月)、《张潮〈幽梦影〉评语研究初探》(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51号,2012年3月)、《张潮的交游关系——以〈尺牍友声集〉与〈尺牍友声偶存〉为线索》(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52号,2013年3月)、《余怀与张潮——以作者与编者的关系为中心》(《大东文化大学纪要》)(人文科学51号,2013年3月)、《张潮与江南文人的交流——以书简为线索》(《中国古典小说研究》18号,2014年3月)、《张潮编撰的严书——以编辑状况为中心》(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53号,2014年3月)等。
- 关于张潮的先行研究除拙稿外另有很多,仅举主要内容如下:
合山究训译《幽梦影》(《中国古典新书》明德出版社,1977年)
司马哲编《幽梦影全书》(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
高旖璐《张潮与〈幽梦影〉》(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宋景爱《张潮交游考》(《中国古典籍与文化》61期,2007年)
刘和文《张潮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 - 请参见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研文出版,2004年)、井上进《明清学术变迁史》(平凡社,2011年)等。
- 详见拙稿《张潮〈幽梦影〉的评述者》。
- 《幽梦影》的序列号根据前述合山究译注本
- 详见前述合山氏译注本解说41~42页及高氏著作166~167页。
- 本稿使用了《虞初新志》(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上下卷)、《檀几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本。
- 详见前述拙稿《张潮编撰的严书——以编辑状况为中心》。
- 如有“一代之与、必有一代之著作、而于治定功成之后、尤必有新奇瑰丽□出乎其间。于以鼓吹休隆、辉煌典籍。盖非徒为文字之观、实国家荣华之气所韫漏而成□也。其篇幅繁多□固无难孤行于世。若夫零星小品、虽卷之不盈一握而精言妙义、九足动人。吾侪性之所近。往往欲萃荟。其所最嗜□以自怡悦。譬之、集千狐之腋以为裘、合吾侯之鯖而作馔。宁不衣之适体而餐之果腹乎哉”。
- 《昭代丛书》乙集·张渐序文“矧夫邮筒投赠之来、日接于庭、琳琅璀璨之篇、日盈于几”。
- 详见前述《张潮与江南文人的交流——以书简为线索》。
- 详见《明清文人与佛教——以张潮与僧侣间的交游关系为中心》(《莲花寺佛教研究所纪要》第七号·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