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入选语文教材
前30位
汉乐府
推荐理由
本篇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又机智幽默的采桑女形象。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题旨
本诗成功地塑造了罗敷貌美品端、机智活泼、勇敢忠贞的形象,突出表现了罗敷的坚贞与智慧。诗中既刻画了人物的容貌之美,又进而表现了性情之美。罗敷个性之美是平淡中有典雅、温婉中有泼辣。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用华美的语言铺张描写外,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以侧面映衬和烘托来写罗敷之美,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
文化解读
采桑女
我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传说黄帝的妃子嫘祖最早发明了养蚕缫丝。这在文学上的反映,最早是在《诗经》当中,如《魏风·汾沮洳》《豳风·七月》等。采桑养蚕不是体力活,故多为青年女子来做。青年女子美丽而富有活力,描写采桑女子的诗歌,由此竟蔚成大观,如乐府诗之《董娇娆》《陌上桑》,曹植的《美女篇》,南朝西曲歌《采桑度》,鲍照《采桑》,梁武帝《河中之水》,等等。女子的美好,有时会引来“登徒子”的骚扰,如《陌上桑》里碰了一鼻子灰的“使君”,还有新婚宦游,归时不识采桑美女是自己夫人,竟腆颜调戏的尴尬人秋胡。相关诗词,总有二百多篇。这也是我国文学富有青春活力的表现。
-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
- 好女:美女。自名:本名。
- 笼:装桑叶的篮子。系:缠绕篮子的绳子。笼钩:一种工具,采桑时用来钩桑枝,走路时用来挑竹筐。
- 倭堕髻:即当时流行的“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明月珠:一种大个儿的宝珠做的耳环。
- 缃绮:有细密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襦:短衣、短袄。
- 捋(lǚ):用手顺着抚摸。髭(zī):嘴唇上方的胡须。须:下巴上长的胡子。
- 脱帽: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qiào)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 来归:回来。怨怒:责备。但:只是。坐:因为。
-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踟蹰(chíchú):徘徊不前。指使君被罗敷的美貌所吸引。
- 姝:美丽的女子。
- 颇:这里指稍微。
- 谢:请问。宁可:可不可以。共载:与使君共乘。不:通“否”。
- 置辞:同“致辞”,即答语。一何:何其。
-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夫婿:丈夫。居上头:意为地位高。
- 何用:用什么。骊驹:深黑色的小马。
-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
- 鹿卢剑:剑柄雕刻成辘轳形状的宝剑。直:通“值”。千万余:上千上万(钱)。
- 小吏:太守府的小官吏。朝大夫:朝廷上的一种高等文官。
-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专城居:负责治理一城的长官。
- 白皙:指生得皮肤白皙。鬑鬑(liánlián)颇有须:胡须稀疏而长。颇,稍微,略。
-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公府步:即“官步”。冉冉:缓步的样子。趋:行走。
- 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