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开战
一个王朝如果腐败到晚清咸丰年间的份上,就离它土崩瓦解的日子不远了。要不是靠着之前一百多年打下的根基,估计咸丰帝早就要流落街头混吃等死了,再或者就是被起义军抓住砍了脑袋悬在城门上了,到时候他可真的连烧饼都吃不上了。
道光末年,洪秀全与好友冯云山及亲戚洪仁玕,已经转战广西,同时大肆宣扬拜上帝教,广收教徒,并吸纳了广西人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从而形成了早期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
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个个都年轻体壮、骁勇善战而且智谋双全,晚清八旗军碰到这么强硬的对手自然会溃不成军。
咸丰元年初,太平军在金田村起义以后,势不可当,很快就攻下了大湟江口(位于广西桂平市紫荆山风景区)。
而清朝当时的钦差大臣李星沅同广西省长周天爵在作战计划上达不成一致意见,因而两人之间矛盾重重,在如何带兵打仗上也是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像两个为了争一根棒棒糖而吵嘴的小孩儿一样。
一支军队如果有两个不和的领导者,必然不战自败。
结果不出所料,清军大败,太平军声势日益浩大。消息传到京城,咸丰帝拍案而起,立马革了二人的职。要知道,无论是那一个皇帝都是不能忍受吃败仗的耻辱的,毕竟贵为天子,天子怎能输给几个草民呢?真是耻辱!
咸丰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于是咸丰帝搬出了自己的亲舅舅赛尚阿,为自己坐镇广西。
看上去咸丰帝像是真的被惹毛了,要知道,赛尚阿不仅是朝中重臣,更主要的是他是咸丰的亲舅舅,不到迫不得已,谁愿意让自己的舅舅亲自出战呢?
大清终于出狠招了,这下有好戏看了。
谁都知道乱世出英雄,一旦时局乱了,想要通过立功加官进爵的人也跃跃欲试起来。
我们不排除曾国藩为了满足自己的官欲而决定再次上书的可能。
时局越来越动乱,而自己的建议又不被采纳,一时间,曾国藩的内心被“报国无门”四个大字充斥着,日子越久,自己就越感觉难受,于是他就经常写信给自己湖南的好友诉苦抱怨,同时也不免夹杂着对清政府的不满。
可是,太平天国起义的矛头虽然直接指向的是咸丰帝,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这一点,曾国藩比谁都清楚,太平军不灭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因此,在涉及自己直接利益的问题上,曾国藩决定不能一再退缩。
当然,曾国藩湖南老乡们的怂恿和讥讽(老弟呀,你拿着人家的俸禄却不敢为人家做实事,这跟白吃白喝有什么区别呀?或许你根本就是胆小鬼),也是他决定拼死直谏的动力之所在。
于是,1851年5月,曾国藩不顾咸丰的面子,上了一个《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的奏折,同时也把这个折子抄了好多份分别寄给了自己的老爸和几个湖南好友,一来告诉他们,自己不是只拿俸禄不干事之辈,二来告诉他们自己并非胆小怕事。
曾国藩眼睛红了,他的这次上书,不仅是给皇帝提意见,而且还大胆地揭了皇帝的短(真是脑袋不想要了)。他毫不掩饰地提出,咸丰帝斤斤计较,不顾大局;沽名钓誉,不求实际;还说皇上说话不算话,直气得咸丰帝的脸红里透着黑,脸上的横纹也仿佛都要张牙舞爪了。
更恐怖的是,曾国藩怕皇上再拿自己的奏折烧饭,索性直接在上朝的时候,当着群臣的面,背诵了一遍(真是嚣张至极)。
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咸丰动辄处罚大臣,而且不善用人,导致广西平乱失败;之后,又说皇上广开言路不过是“杜文饰之风”(出自《曾文正公全集·奏稿》);最后,跪倒(估计自己一时沸腾的热血开始降温了,自己也怕了,谁敢拿生命开玩笑?)指出皇上骄纵。
完了!老虎屁股尚且摸不得,更何况人家可是真龙天子呀,曾国藩这下你可闯了大祸了,你如此不顾皇上的颜面,让皇上的脸往哪搁呀?曾国藩,你小命悬于一线了。
而此时接到曾国藩书信的家人和好友都觉得曾国藩这次凶多吉少了,大家都为他捏着一把汗。
虽然咸丰帝自己也清楚曾国藩说得很在理,但是,自己贵为天子,哪容得他为臣的人如此奚落?
曾国藩说一口让人费解的湖南式普通话,但是每一句他却都说得那么认真,满朝文武哪一个人听得不真切?
一时间,偌大的勤政殿,鸦雀无声了,仿佛连地上掉根针的声音都听得见。众人也开始为曾国藩惋惜了,你说这些话干吗?你不说大家都不知道吗?难道满朝文武就你一个聪明吗?现在好了,断送了前程事小,万一连命都搭上了,你值吗?
后来,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为了上这个折子,自己早就把小命系在了裤腰带上了。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曾国藩做出如此举动的呢?
其实,在生死一线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就算你贵为皇上,但是如果你要让我因你而死,那是不可能的,换成谁都会反咬你一口的。咸丰你现在不全心治理腐败,一旦太平军杀了你,那我们还有好日子过吗?既然你不为大家的前途考虑,那么我何不先下手呢?你若杀了我,不是跟你自己提倡的广开言路自相矛盾吗?你那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你若不杀我,那最好,就算以后你被太平军给砍了脑袋,太平军也会认为我不是跟你一伙的,说不定还能给我个一官半职呢。
或许我们的猜测并不正确,不过也没关系,我们权当娱乐罢了。
曾国藩上书的结果,可想而知,咸丰帝大发脾气,不过曾国藩并没有因为此事而丢了脑袋,毕竟吉人自有天相。
幸亏大学士祁隽藻为曾国藩求情说“君圣逆直”,皇上也觉得祁大学士说得有理,如果不动曾国藩那就说明自己是一代明君,如果为此杀了曾国藩很可能断了大臣们的言路,自己还可能落个昏君的骂名,不如做个人情给他,暂且饶了他。
想到此,咸丰也就按下了心中的怒气。不过当时他肯定在想:小样,曾国藩,你敢跟我斗,真是咸盐吃够了你,这次有人为你求情,以后你可就没这么幸运了,看我以后怎么整你。
或许我们的猜测是错的,但是,咸丰帝的小气和强烈的报复心理在日后的统治当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曾国藩的上书丝毫没有改变咸丰帝的劣性,但是,一时之间,给那些有心报国的仁人志士带来了很大的鼓舞。
对曾国藩来说,这件事却给他的内心造成了很大阴影,从此以后,曾国藩对于清政府的改制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