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邓振询(1904-1943),男,又名邓仲铭、邓重民,1904年9月30日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邓振询成为兴国县工人运动的领袖,1932年任江西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他“为了大家舍小家”,全身心地扑在革命工作上。1934年2月邓振询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10月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任第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长征途中,他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当地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说服和动员群众为红军提供粮食等必需给养,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36年,邓振询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工作,并兼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办事处主任。
1937年10月,国共合作局面逐步形成。为完成新四军的集中整编,开辟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邓振询奉命南下,参加改编新四军的工作。1938年春夏,新四军第一、二支队主力挺进苏南,逐步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为了加强江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939年初,邓振询抵达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任中共皖南特委书记。他利用公开身份,恢复和发展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建立了泾县、南陵、繁昌、青阳等县委。1940年3月,邓振询被派往苏南,先后任中共苏皖区委员会书记和苏南军政委员会书记等职。他协助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同志实现了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使苏南根据地成为新四军挺进苏北的桥梁。在他的领导下,苏南新四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及不脱产的自卫队等发展到2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和日伪军对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夹击,为坚持敌后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久,陈毅率新四军主力过江进入江北敌后,而邓振询仍留守江南主持工作,与罗忠毅、廖海涛三人组成江南党政军委员会,他任书记。在这期间,他组织颁布了《为坚持江南敌后抗战之纲领》,提出了“坚持江南抗日战争,驱除日寇出江南,驱除日寇出中国”,“结束一党专政与腐败的官僚统治,实行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抗战经济,改善民生,破坏敌伪一切经济”等项主张,号召“全江南人民本此方针,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一纲领的颁布,对于发展和巩固苏南抗日根据地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941年8月,邓振询随新四军第十八旅主力渡过长江进入苏中地区工作。1942年初,他在阜宁单家巷参加了由刘少奇主持召开的华中局扩大会议,在会上做了《关于苏南工作的报告》,全面介绍了苏南地区的各项工作,受到与会同志的好评。同年8月初,他被调入华中局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先任华中局民运部长,当年底转任中共苏皖区委书记。
1943年3月,邓振询在溧水县的蒋家小学主持召开了苏南各县县长联席会议,总结两年来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工作,讨论和制定了今后政府工作任务,并通过了《苏南施政纲领》。会议选举江渭清、邓振询、李坚真等15人为行政委员,成立了苏南行政公署,由江渭清任主任,邓振询任副主任。期间,他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恢复党的组织和抗日武装,开展群众运动,使苏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1943年4月,国民党调集了13个团的兵力向驻溧水、溧阳的新四军部队发起进攻。江渭清、邓振询等率领苏南军民奋起自卫反击,在曹山、苇蓬山一线将国民党顽军击退。6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向新四军发动第二次进攻。为保存力量,新四军主力全部撤出溧水地区,邓振询随新四军四十六团转移到江宁横山地区活动。8月3日,部队宿营于江宁冯潭庄。黄昏时分因遇敌情而转移,到达秦淮河高桥渡口时,邓振询让部队先渡河,他在岸边沉着地指挥大家渡河。当他最后一批渡河时,天已黑,船行至河中时突然翻沉,他不幸落水而光荣殉国,年仅39岁。
邓振询牺牲后,人们为失去一位党的忠诚战士和人民的好干部而悲痛,纷纷自发组织悼念活动,寄托自己的哀思。同志们在挽联上写道:“昔奔革命,今奔革命,中国共产党功绩伟大。生为大众,死为大众,苏南邓主任精神不死。”这是邓振询短暂而光荣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邓振询烈士永垂不朽!